郭进拴|峨嵋天下秀
峨嵋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之一,位于四川省峨嵋山市城西南7公里。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嵋”故得名。该山“雄秀幽奇”齐备,被誉为“峨嵋天下秀”。峨嵋山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三山(古代传说的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为神仙所居,总称'三神仙’)、五岳(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大名山”中最高的,故有“高出五岳,秀甲天下”之美誉。
我登游峨嵋山的时候,正是夏季,夜里下了一场雨,就住在山脚下的农家旅馆,第二天坐车直到金顶。
登临金顶,不能不看金顶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而欣赏四大奇观的最佳位置在卧云庵左侧面的睹光台。睹光台上危崖凌空,前为万仞峭壁,视野极佳。这天多云、天阴、又有雷阵雨,我冷得浑身发抖。我没有看到著名的峨眉日出。
然而,我看到了云海。只见一片云海缭绕不已,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起伏。云善于变化,这些变化多端的云,真是轻盈极了。它翻腾,它飞行。它变化莫测,忽浓忽淡。于是,一忽儿这座山峰出现了,一忽儿它又隐没不见了。
云是雪白雪白的。峰峦青青苍苍。云开了,下面的山峰山脉,重重叠叠,一层又一层,何止数十层,形成透视图。这层层山峰,在云海中忽隐忽现。云彩变得这样快,快得像舞蹈家在挥动她的长袖,急转她的身段。
云幕一张张都揭开了。极西,见了大雪山,极东,见了川西平原。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相会,三江相会处是乐山。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篇中:“县南有峨嵋山,有濛水,即大渡水也……山海经曰:濛水出汉阳西入江。”郭璞在他的气势滃渤的诗篇《江赋》中,则歌唱道:“峨嵋为泉阳之揭,”这两段诗文,我原先不大懂得,而在金顶上,我却看见了为阳光照射的大渡河,像一个金龙,腾上了云海来。“濛水出汉阳”说的是大渡河出汉嘉之阳,汉嘉即嘉定,今乐山。“峨嵋为泉阳之揭”说的峨嵋山乃是可以看见大渡河在其东南奔流的一座高峰的山峰。
绝顶的景色只有绝顶才能看到,看啊!大雪山的巍峨!看啊!三江相会于乐山!这一直线上,乐山、五通桥、犍为都可以看到。
忽听一阵欢声雷动:“佛光!”看见佛光啦。
“佛光”,在绝壁下面,在云烟氤氲的山谷之中。我趴在绝壁前,向下面挥动着双手,终于看见了奇异的“佛光”,白茫茫的烟雾里,出现了一圈虹似的光晕,光晕中间,是一个隐隐约约的人影,我挥手,人影也挥手,我摇头,人影也摇头,我不动,人影也不动了……这现象确实令人生奇,使人油然升起一种神秘的感觉,难怪古人会由此生出许多玄而又玄的联想了。
一片云彩从头顶飘过,遮住了太阳,“佛光”便同时消失了。太阳刚从云中露脸,山顶上的人们马上便挥手欢呼起来,蓦地,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所谓佛光,其实是阳光下,人投在云雾中的影子,云烟水汽的折光,使人影显得奇幻莫测,光彩斑驳。信徒们每到此时,纷纷认为是普贤菩萨显灵,其实这不过是阳光、云层和人体三者处在45度斜线上的时候所产生的折射现象。看来,佛光也不可能是峨嵋山的一家特产,只要具备类似的条件,后面有阳光,前面有雾幕,人在其间,便有可能看得见佛光。
据介绍,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在漆黑一片的舍身崖上,只见荧光点点,时而腾空,时而坠地,按佛教徒的说法,此乃“万盏圣灯朝普贤”,至于其成因,诸说不一,有的说是磷火发光或是萤火虫,新近还有人说是一种附在树枝上的“密环菌”发出的光。这种种罕见的特异天象使金顶长期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可惜的是,我们还要下山赶路,无缘看到圣灯。
我们下山走到七里坡,只见杜鹃成树,高的有两丈多。这里,杜鹃树成林,有的是纯林长满了一个个山坡。这里杜鹃花灿烂,仿佛这里刚才下过一场大雪,漫天飞舞的雪花现在全部静静的堆在枝头了。一团团的积雪,被阳光照耀,放出了幻异的色彩。
尽管我们是喜欢飞步前进的,这时也不能不停下来,惊愕地观赏这样富丽的花海。只要对这花海一瞥,一路疲劳就全部消除了。而现在一路都开满了杜鹃花,请想象,我们如何飞翔在这彩色的云天之上!
这是淡紫色的花,名叫美丽杜鹃,这是花冠钟形白色,兼具紫色斑点的花,名叫常丽杜鹃。倒悬岩畔而生长的惟丽杜鹃,其花是淡玫瑰色的。皱叶杜鹃的花淡粉红色,小萼。正在盛开的承先杜鹃,花黄色,极明亮。长蕊杜鹃开白花,香味浓,花管基部细如管形,雄蕊,十余本伸出管外,四川大学的几位女生站在花丛中,让我帮她们拍下了多幅合影照,她们与杜鹃争艳,媲美!
别人来峨嵋山拜佛或旅游,一般从山麓报国寺起始。我却先登金顶,最后下山再游报国寺。报国寺据说是峨嵋山的门户,也是山上最大的佛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原名“全宗堂”,祀奉普贤、广成子和陆通牌位,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整座寺庙掩映在森森古木之中。我忽然看见枝干扶疏,一朵艳如红荷的碗大牡丹花,正翘首怒放。这简直是人间奇迹!两棵牡丹长得跟小树一样,高五、六尺,上头结了10多个待放的蓓蕾,已开的这一朵,就像十六七岁美丽的小姑娘的脸儿,那么娇艳,纯洁,又那么勇敢。
报国寺前后共四重殿宇,即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经楼,因山而势,一重高于一重。寺内有一尊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所制的彩釉瓷佛,高2.4米,在景德镇烧制而成,佛跌坐千叶莲台上,身缀绿色千叶莲衣、肤色白皙、光洁照人,是稀世珍品。寺内还有一口铸于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的大铜钟,重1.25万公斤,高2.3米,钟外刻铸经文七万余字,为全山第一大钟。据说敲钟时,声音洪亮,在金顶也可听到。
释迦牟尼初说《华严经》时,以文殊、普贤二位为上首,辅助释迦牟尼说法传道。《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普贤为护法发下“十六愿”,释迦牟尼对他的护法精神极为赞赏。在佛界中,普贤在众菩萨中的地位仅次于文殊。传说普贤在四川峨嵋山曾显圣,因此峨嵋山就在成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华严经》第45卷记载有:“西南方有山,名光明,而普贤菩萨与其眷属3000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此后,佛门解释“光明山”就是峨嵋山。这就是峨嵋山成为普贤道场的主要依据。如今的峨嵋山上,尚有佛宇七八十座,大多有专供普贤的大殿。纯阳殿前有一块相传为普贤休憩所坐的普贤石。洗象池是普贤洗象汲水之处。就连高山上一大片冷杉林中缠绕树干的条条松萝,也美其名曰“普贤线”,说是用来引渡游人攀登金顶的。
只有真正登游了峨嵋山,才能全面理解“峨嵋天下秀”的深刻内涵。秀,是出众,是独拔之意。峨嵋山正是这样,独拔而起,高出众山之上。正如大诗人李白在《峨嵋山月歌》中唱的那样:“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 者 简 介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汝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93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结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主编,现任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专业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芬芳岁月》等共5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000多万字,有16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