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深度游:(10)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
大英博物馆藏有23000多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
远古石器玉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历朝历代的国宝在等着我、呼唤着我。
我要去拜访。
进入博物馆后,分头参观。
我直奔中国展厅。
翻滚的龙,
熟悉的龙,
迎面而来,
异常亲切。
看着眼前的琉璃砖雕飞龙,
我想起了故宫的九龙壁。
它们比故宫九龙壁年代更早,是明代的。
景泰蓝大香炉,清代的。
色泽鲜艳,
恍如新造。
香炉的脚是三只仙鹤,
姿态优美,
栩栩如生。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
小圆珠,
小孩的玩具?
像不像蜻蜓的眼睛?
对了,就叫“蜻蜓眼”。玻璃制品,古代叫琉璃。
从西亚引进到仿制,战国"蜻蜓眼"是中国玻璃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笔。
听说过"随珠和璧"吗?将"随侯珠"与“和氏璧”相提并论。这"随侯珠"是什么呢?
传说随侯救过一条蛇,后来蛇衔明珠来献。此珠晶莹剔透,人称"随侯珠"。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谁也没见过"随侯珠"。
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73颗带有蜻蜓眼纹饰的古琉璃珠,精美绝伦。
春秋战国时,曾国即随国,曾侯也就是随侯。
原来"随侯珠"就是"蜻蜓眼"琉璃珠呀!
怎么驾车的是两个老外?
展品放错地方了?
再仔细看看,这车形是中国的。
南北朝时,牛车渐渐多了起来,毕竟牛的力气比马大。
这大概是当年丝绸之路的场景吧?
经济来往频繁,
文化交流也多了。
这是宗教题材石刻,
西方极乐世界。
早期的雕塑,
可能外来的面相多一些。
渐渐地,朝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向发展。
唐朝喜欢肥美,
故这一时期的雕像也很丰满。
敦煌壁画,国之瑰宝。
此画尺幅巨大,占了整整一面墙。
当年切割的痕迹清晰可见,可惜了。
大英博物馆藏有很多敦煌画卷和经卷,但都没有展出。
木雕佛像?
木头易腐烂,保存不容易。
这是哪个朝代的?
宋代木雕,
尚存大唐遗风。
水月观音,
仪容清丽俊美。
再看看侧面的,
多么自然优雅!
璎珞、衣饰,
雕工精美。
啤玛宁巴坐像,宁玛派最著名的圣人之一。
“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旧“。
宁玛派即古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教派。
由于该派僧人戴红色僧帽,故俗称”红教“。
藏传佛教欢喜佛。
象牙佛像,
绿松石底座。
牙雕。
左边第一位是送子观音。
第二位是铁拐李。
后面都是八仙人物,只是吹笛的韩湘子个头较小,似乎不是一套里的。
这幅古画,怎么拍也躲不过玻璃的反光。
但衣服的皱褶和飘带的线条太美了。
不愿割舍。
这是人物头像,
古典美。
唐伯虎的《西山草堂图》。
雾气弥漫,
有虚有实。
更可爱的是室外一只仙鹤,
亭亭玉立。
构图生动,
笔法明快。
图上红印密密麻麻,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等。
以前好东西都在宫中,只有皇帝能看,老百姓是看不到的。
这是明代又一画家朱邦的作品。
中国美术馆藏有他的《采莲图》。
朱邦是安徽歙县人,他的《雪江卖鱼图》是安徽省博物馆一级文物。
我们来看看作品细部。
妇女、儿童、老翁,还有撑船人,寥寥几笔,却很有生活情趣。
用笔雄健,
顿挫有力。
好一幅江南水乡图!
若论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
如今,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
其一为宋人临摹,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还有一个摹本,就在大英博物馆里,而且是唐代的。那是稀世珍宝啊!大英博物馆将其藏于密室,轻易不肯示人。据说,只有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曾于2002年在密室中见过这幅摹本。
木雕挂匾,
立体的画。
见过这样的剪刀吗?
乾隆皇帝用的文房四宝。
乾隆用过的象棋等。
金冠。
金钗。
银马。
马与狗。
是龙吗?
头和马很像,但有4个爪子。
耳杯是玻璃的,还是水晶的?
灵猴祝寿。
犀牛杯。
一张荷叶,
看看是什么材料做的?
这里在拍什么?
景泰蓝坛城,
上有款”大清乾隆壬辰年敬造“。
牙雕仪仗队。
”海阳提督关防“的大印怎么也跑到这里来了?
新中国的版画,
放错地方了吧?
没错,就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展厅里。
是不是看得眼花缭乱了?
接下来,我将分得更细一点,对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玉器、青铜器、瓷器等一一分别介绍。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