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宝应王氏探源/王强

文/王强

明末清初宝应王氏探源

朱刘乔王是明末清初宝应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影响广大。然而,许多学者却并不清楚朱、刘、王三姓存在同姓不同源的宗亲关系。如朱氏有界淘朱与宝应朱之分,刘氏有东门刘和西门刘之别,王氏则有状元王式丹和进士王榜之异。在一些文章中,有人把朱扆归入朱彬一族,把王式丹曾祖王岩错说成祖籍西安。甚至著名学者邓之诚也认为“王源父子兄弟举室迁江、淮间”,是因为与王式丹家族“支派相连,昭穆未远”(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王式丹》)。为此,本文试就明末清初宝应王式丹、王榜、王源等王姓代表性人物家族渊源关系作一考证说明,以就正于方家。

(一)状元王式丹一族

王式丹家族始祖王德全始于明洪武初年。最早见于文字的是王式丹父亲王凝鼎《厚庵存稿》中记载的《王氏本支谱略》:入明有讳德全公者,吴元年归附明太祖。始居苏州,后徙宝应白田铺,邑中称白田王氏。

白田王氏的祖坟原在白田槐楼瓦沟溪,万历十二年(1584)因开筑越河(即大运河),迁至城北铁桥东买浦桥。该祖坟葬有王凝鼎曾祖父王乾的父亲王多明、王多明的父亲王文守、王文守的父亲王景朝等王氏二、三、四世。

王乾字春湖,生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卒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享年九十七岁。王乾的父亲去世早,年轻时和伯父王多甫、叔父王积、王年,自己的兄弟王仰湖、王滨湖,堂兄弟王凤台等生活在一起,直至王多甫、王积去世,才开始分家析产。王乾、王多甫、王积、王年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分家时每人得到的田粮曾不满斗。到了儿子王岩创业后,才开始有了变化。其一生操劳不倦,九十岁还能骑马上清风岭。王乾去世时,王凝鼎已经八岁,对于曾祖以及家族中祭祀的祖先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王凝鼎所作的《王氏本支谱略》,写的就是祖父王岩这一支。

王岩,字小湖。后人称小湖公。王岩这个人十分了不起。有两件事值得一说。一是少柄家政,以才能起其家。王岩有二位叔父、八位堂弟兄,人口众多。王岩四方经营,出入劳瘁,公而无私。所积尺帛寸镪不自私,悉以公置田宅。自是居积封殖,日有增益。经过近三十年精心谋划,王氏田连阡陌,屋列数百楹。雄于一时,号为邑中巨族。

第二件事,王岩47岁得病去世。去世前身边有藏金七百余两,乃秘贮以备凶歉,没有人知道,只有一位亲戚知之。这位亲戚私下对王岩说:君一生勤苦,所以为若叔若昆弟,义至矣,独不可留此为孤儿幼女地乎?君不讳后,遇有婚嫁,孤孀可向谁说?王岩叹曰:吾岂迷乱,不及比顾,吾不为耳;诚为此,岂行今日,又宁当此耶?但愿天道有知,俾藐孤(独子)学问有成,远胜得金多多矣。

王岩于去世前,“进诸父昆季于榻前,悉出所藏匣莞鈅,付之不少留”。这件事对王氏后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以致若干年后,儿子王有容还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孙。

王岩在世时,堂弟兄八人不分家,王岩去世后,八兄弟才各自分门立户,世人称王氏八大门。

父亲去世,王有容才十七岁,母亲欲令辍读,弃学从商。王有容坚决不同意,誓不改业。从此,他更加努力,穷极研讨,终成一代学者。王有容对白田王氏起着十分重要的标杆和引导作用。从王有容起开始读书治学,王氏成为书香之家。从王有容开始,志存利物,踏上仕途。

康熙二年,王有容被选任江西泰和县知县,时已七十八岁,子孙阻其行。王有容说:“不然,余志存利物,今得作亲民官,敢以老辞耶?”。

《宝应县志》记载:“王有容治泰和县一年多,却耗羡,薄徭役,修葺学宫,泰和之人讴思之”。王有容爱民有政声。最后,累死在泰和县知县的任上。去世后,入祀当地名宦祠。王有容用一生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承诺:“志存利物”。

王有容的孙子王式丹,字方若,号楼村。清顺治二年(1645)出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会试、殿试连中会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武英殿副总裁等职。参与修纂《皇舆图表》、《佩文韵府》、《一统志》、《朱子全书》、《渊鉴类函》等多部典籍史料,著作有《楼村诗集》25卷等。

王式丹是我县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科举状元。他创造了科第史上的传奇,为宝应乃至整个淮扬地区赢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的道德品质、清白家风、艺术成就,以及他为祖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贡献,都为后人所景仰。

王式丹一族是宝应名副其实的科举家族。有清一代,除状元王式丹外,还有进士四人,举人八人,贡生十七人,秀才五十多人,载入《宝应历代县志类编》传记者就有二十二位。

(二)王榜一族

王榜一族本姓钱,其九世钱通出嗣姻戚王氏。钱通,字达夫,原是五代时吴越国建立者吴越王钱鏐第十五世孙青田教谕钱尚德之子。明初,钱达夫因避仇从苏州流落到宝应,被当时一位叫王舜的人招为女婿。钱达夫不敢自忘其祖钱氏,因而嘱子孙生从王氏,死归钱宗,因而此支王氏便称为“生王死钱”。明末清初,钱达夫的后人名叫王允锡、王允谏的人考上了秀才,开始知名。

王允锡,字君怀,邑诸生。仗义疏财,与兄分家时,自择瘠田,让膄者与兄。同乡柏某,蒙冤入狱,王允锡得知此事后,亲自向县令陈述柏某的冤情。柏某出狱后,王允锡又当众烧毁了柏某妻子为了打官司将家中田亩抵押给自己换取银两的欠条,将田还给柏某,此事在当时影响很大。

王允锡的儿子王彬字子野,曾考取清顺治丙戌科举人,授官江西德兴县知县。

王允锡次子王樇,字修木,邑诸生。乔莱在《康熙宝应县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异闻:著名学者朱彝尊在未授翰林院检讨时,曾坐馆山东巡抚刘芳躅官署中。有一次曾遇乩仙显灵,说自己刚从宝应王修木家来,过鳌阳山看雪,有诗为证。朱彝尊就这事还专门询问乔莱。这段趣闻后来被蒲松龄先生吸收化入著名小说《聊斋志异》乩仙故事之中。

王允锡的侄儿王榜,字尔宾,顺治四年考中进士,任德化知县。王榜的父亲叫王允明。

王榜的儿子王孙晋,字左公,一字亦退,诸生。工诗,著有《小山草堂集》。《白田风雅》收载王孙晋诗十六首。其诗“竹西歌吹岂吾乡,生长淮南古射阳。紫蟹红菱开水市,白云秋色满山堂。花边钓艇鱼常美,柳外村帘酒自香。为谢群公成独往,只怜三径已全荒”,为世人称道。

王榜叔父辈行中还有位叫王允言号綍公的诗人,著有《独树草堂诗》十卷。其中“因留莺语培高柳,为爱湖光短织篱”二句,受到乔莱、王式丹的赞扬。“宗愚弟王式丹拜题”《綍公公跋》一文,刊载宝应光绪(余庆堂)《王氏家谱》一书中。

(三)王岩一族

《宝应县志》记载:里中另有王岩者,字筑夫。

王岩祖籍长安。高祖王鵸以业盐迁扬州。曾祖王蓁。祖父王思贤,字霖佐,始迁宝应,祖父县学生,明隆庆庚午举于乡,授高州府推官,廉洁多惠政。父王言綍,字德音,伯父王言纶,字玉音,俱县学生。伯仲齐名,学者称“二王先生”。

王岩原名王天佑,字平格,又字筑夫。少有经济才,尝作私议数万言,明亡后,弃诸生,更名。绝意仕进,专肆力古文辞。执经问字者,踵踵相接。如乔莱亲家汪懋麟,进士李念慈等,皆学文于岩。岩为人端严,事母至孝。凡祀其先人,致斋三日,独处于外,居丧哀毁几殉。两弟皆不治生,妹夫以官累,皆待岩举火。冢妇之兄逃难走京师,以母妻托,岩拮据瞻其家。岩家江都,知世将乱,挈家归宝应,久之移寓兴化。宝应知县叶燮筑室迎,岩不就。暮年还扬州,年七十七岁病逝,曾为著名诗人、学者田雯诗集作序,著述有《白田诗人》四十卷、《王岩文集》二十卷、《异香集》二卷,《清史列传》有传。

(四)王源一族

王源字崑绳。河北大兴(今属北京市人)。王源的始祖名王玉,无锡人,号“沙头王”,跟随明成祖“靖难”阵亡,子孙世袭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世居大兴,遂以为籍。

曾祖王廷祯,生二子。长子王炳,次子王耀,即王源的祖父。

王源的父亲王世德行四,字克承,号中斋,别号霜皋。王世德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明亡后变服为僧,流落江淮,隐居高邮、宝应。著有《崇祯遗录》一卷。

王世德生二子,长子王洁,次子王源。

王洁,字汲公,又字洧盘,比王源年长11岁。曾随梁以樟游学。著有《洧盘子集》。孙蕙有诗赞王洁云:谁劈太华分中嵩,响彻三籁回天风。广阳王子称文雄,膏肓泉石与我同。

王源为王世德次子,字昆绳,一字或庵。康熙二十四年(1685)北归;康熙三十二年(1693)考中举人,参与《明史·兵志》纂修。先后结交万斯同、刘献廷、方苞、戴名世、阎若璩等一代名流。康熙三十九年(1700),与学者李塨(恕谷)结为挚友,又经李塨引介,拜颜元为师。康熙四十九年(1710)客死淮安。王源早年著有《兵法要略》、《舆掌指图》,晚年著有《平书》等,所著各书大都散失,现存《居业堂文集》二十卷。

王源有一子四女。其子王兆符,字龙篆、隆川,康熙辛丑(1721年)进士,为方苞执友。王兆符有一子一女,儿子叫王匡,字方度。女儿嫁给江苏武进管绳莱。

王源女婿叫梁机,字仙来,江西泰和人,著有《三华集》,载有《静绿洲柳堤玩月即事,与外舅王或庵先生同赋》诗等。

王式丹与王洁、王源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王式丹称王世德、王源为家霜皋叔、家昆绳弟,多次写诗唱和。如早年诗《同汲公兄昆绳弟饮湖上作》、《读家霜皋叔墓志有感即赠昆绳弟》、《送昆绳弟南游暂别》、《赠别龙篆侄之京师寄昆绳弟》等。

(五)刘永澄外祖父王疑与白田王氏一族

刘永澄,明扬州府宝应人,字静之,一字练江。生于公元1576年,卒于公元1612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补顺天儒学教授,迁国子监学正,官至兵部主事。学者称为淮南夫子。私谥贞修先生。经学大师刘宝楠的第十三世祖。

刘永澄在《先母王孺人行略》中说:“先母孺人王氏,外大父讳权,世居广洋湖之北渚。嘉靖中,先大父挈家避寇其地,遂约为婚”。刘永澄的祖母、母亲均为宝应广洋湖白鼠庄王氏。刘氏十五世孙刘奉璋在其《白鼠庄墓记》一文中写道:“始祖及北海公墓在白鼠庄广洋湖壖,地高衍,曰者谓子孙所以兴,此尤足据为证”。

其后,刘永澄的弟弟刘永沁与王有容结为儿女亲家,即王有容的儿子王凝鼎娶了刘永沁女儿。再后来,刘永沁的儿子刘正学的女儿又嫁给王凝鼎的儿子王式旦,王凝鼎的女儿、王式丹的妹妹又嫁给刘正学的儿子刘汉仪。刘汉仪英年早逝,王氏含辛茹苦,抚育幼子成人。王凝鼎《祭刘汉仪婿文》有:忆予偕令先伯、令先君同侍吾外父,晨夕过从,不啻手足,故君之姑既归予,而君之仲姊又适予次男,予长女又适君。予少素嬴,每谓儿女之托当在阿翁,不意中道弃予,至今有余哀也,呜呼!计彼时婿才七龄子,年未成童,遽抱终天之痛,其命之阨,良已悲矣。越二年,从师予家,偕予儿辈同课艺者凡七年。读书为文,辄能出人头地,自后益攻苦,家鲜静至,至日就门侧喧杂中吟诵不辍,又时携课艺就予商榷,揣摩日益工,谓宜立致青云,用光先业,乃以数奇不偶,困踬盐车,而今且并其身而夺之矣,呜呼!岂不悲哉!

王式丹在《送外甥刘东就馆京师》诗中写道:“我昔游京师,微名若敝帚。我甥负俊才,胡乃似阿舅。汝母苦茹荼,汝兄药裹肘。汝弟学未成,期汝良独厚”,其关爱勉励之情,溢于言表。(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