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明代小儿医家万全与小儿推拿的那些事儿

小儿论坛1万全(1499-1582年或1495-1580年,未详),号密斋,湖北黄冈罗田县人,祖籍豫章(今江西南昌)。明代著名小方脉医家,祖上两代均以儿科出名。日本丹波元胤(1789-1827年)在《中国医籍考》(姑且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说法,其实原书名是《医籍考》)“卷四・医经四”里提到了万全(图1):“万氏[全] 素问浅解未见。桉(按)右见于《痘疹世医心法》自序。《罗田县志》曰,万全,字密斋,精医,治病全活甚多,著有《保命歌括》,《养生四要》,《育婴家秘》,《広嗣精要》,《痘疹启微》行世。”万全一生著述甚多,代表作有《万密斋医学全书》(1582年)。是南宋以来继钱乙,陈文中之后的明代最著名的儿科医家。

图1  《医籍考・卷四・医经四》(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古典籍综合数据库)2要说万全与小儿推拿和按摩的那些事儿,首先得从《家传幼科发挥秘方》开始。这本书也叫《幼科发挥大全》,简称《幼科发挥》。现有二卷本和四卷本。此书可能最早刊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而现在所能见到的版本都是万历己亥年(1599)以后的本子。从传入日本的4种版本基本都是《新刊万氏家传幼科发挥》二卷的事实来看,这本书主要是在经邵武府知府李之用整理刊行之后(万历己亥年)才广为流传了起来。因为,这本书里出现了“推拿”两字,还有不少有关按摩和推拿的描述,所以,颇受推拿文献学者的青睐和重视,但是因为未能确定其出版年代,以及版本错综,考证出“推拿”一词的最早出典是1549年还是1599年或者是这中间的年份,似乎是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所以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我想除了《幼科发挥》以及明代张四维《医门秘旨》以外,应该还有其他线索,期待着推拿界后浪们的精诚努力。3下面先请看表1。表1 万全《幼科发挥》提及推拿或按摩之处出自原文卷之上・变蒸・兼证变蒸之时,有外感风寒者,宜发散。惺惺散主之,按摩法亦可用之。卷之上・五脏五病・兼证一儿七月,发搐无时,昏睡不醒,不哭不乳,掐之灸之不痛,㗜其鼻不嚔,灌药不入。予曰,此真搐也,不治也。卷之上・急惊风有三因一儿发搐,先取善推者推之止,后发,病益危甚。予曰,推法者,乃按摩针灸之遗意也。经曰,无刺大虚人,壮实者可用之。如怯弱者,其气不行,推则有汗,反伤元气也。一儿发搐,因用推法,暂退。一月后,如期复发。又推之。或一月一发,或一月再发。予曰,病成痫矣,推法者,乃发表之意,痰聚在心不得出也,幸初成痫者,当可治。若久则为终身痼疾,不可治也。卷之上・急惊风变证(予)教其父曰,尓子病将发时,急掐两手合谷穴。卷之上・慢惊风有三因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初发搐昏睡不醒,或掐人中,或掐太陵,或灸中冲,待其醒则药之。※划有下线者为按摩或推拿手法名,穴位名。3-1从表1可知,万全对小儿按摩的掐法和推法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急诊时也多用掐法。比如,他在本书《卷之上・急惊风变证》里说:“(予)教其父曰,尓子病将发时,急掐两手合谷穴。”图2  《说文解字》中的“掐”字掐合谷穴用以缓解“惊风”,这个“掐”字,最早可见于《说文解字・卷十二上》“爪,刺也。”(图2)《玉篇》里也有“爪按曰掐。”(图3)《康熙字典・卯集・手》 :“【唐韵】【正韵】苦洽切。【集韵】【韵会】乞洽切,音恰。【说文】爪刺也。【玉篇】爪按曰掐。【晋书・郭舒传】掐鼻灸眉头。”

图3  《玉篇》中的“掐”字(四库全书本)因为早在葛洪《肘后备急方》里就有“掐”法的记载,所以掐法不能算在推拿的特殊手法之内。3-2“予曰:推法者,乃按摩针灸之遗意也。经曰:无刺大虚人,壮实者可用之。如怯弱者,其气不行,推则有汗,反伤元气也。”(图4)从此可知,万全笔下的“推法”和“推掐之法”,指的就是推拿的推法和以指代针的掐法。万全认为凡是手法都属于刚强,缺乏阴柔,比较走腠理,也就容易令人发汗,故只能用于“壮实者”;和针刺一样,不宜用于“大虚人”。这里的“经曰”的“经”,或许引自《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瘧,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图4  《幼科发挥・卷之上・急惊风有三因》(京都大学图书馆电子文献书籍数据库)3-3“㗜(xiù)其鼻不嚔”的“㗜”字,是“嗅”的异体字。《论语・乡党》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邢昺疏曰:“嗅,谓鼻歆其气。”《康熙字典・口部・十》:“㗜:《篇海》同齅(xiù)。”4万全在他的另一本著作《片玉心书》中对按摩和推拿也有所提及。请见表2。表2 万全《片玉心书》提及推拿或按摩之处出自原文卷二・惊风变蒸发热用拿法,惊风导赤吞泄青。惊来掐人中,虎口拿总筋。恶寒病在表,敗毒拿法好。卷四・惊风门如小儿口吐黄白沫,面色变易,喘急腹病。反侧掣搐,其状似惊,但眼不上窜,此由精神睡弱,外感客气,卒暴触忤。名客忤症。先视其口中上厄(腭)左右,有小肿泡,急摘破之。更以苏合香丸姜汤化下,外以降香。皂角二味烧熏,次用淡豆豉参合,水浸湿捣乱为允,如鸡子大,磨儿囟上及鸡足心各五六遍,次摩脐心良久。拍开有毛,即掷之。卷五・心腹痛门凡小儿外感风寒,內伤冷物,胃气当心而痛,啼哭闷绝,手足冷,或吐或不吐,以热手按摩则止者,用草豆蔻丸主之。※下线处表示按摩或推拿的手法名和小儿推拿特定穴名。4-1正如表2所列,与《幼科发挥》的“推掐之法”相比,《片玉心书》出现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虎口”和“总筋”,还出现了“拿法”一词。这说明,当时小儿推拿已经兴起。小儿推拿与小儿按摩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专门的推拿手法和手诀以及穴位。有,则是小儿推拿,没有,则只能分类于小儿按摩了。4-2这里的“磨儿囟上及鸡足心各五六遍,次摩脐心良久。拍开有毛,即掷之”的出典,来自于唐孙思邈《千金方》“治少小中客忤,強项欲死方”:“取衣中白鱼十枚为末,以敷母乳头上,令小儿饮之,入咽立愈。一方:二枚,着儿母手掩儿脐中,儿吐下愈。亦以摩儿项及脊强处。”《幼幼新书・卷七》也有类似记述。5从上述的两张列表,您可以知道万全对按摩法和推拿法始终抱着怀疑和讽刺的态度。《幼科发挥・卷之上・慢惊风有三因》里有:“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从事小儿推拿者不被称为“医者”,而是“法者”,这究竟是与《幼科发挥》二卷本的成书年代有关,还是万全囿于自己是小方脉医而看不起民间医术的推拿法的偏见,或者还是当地就是那么叫着来的呢?从“法者”的叫法可以推测出,当时从事小儿推拿的人不是巫师方士,多半都是道士。但是,正是因为这段记载出现了“推拿”一词,所以《幼科发挥》被认为可能是最早出现“推拿”一词的专著。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七》里有着如下的记载:“万子邦孝四岁,发热卒惊而绝,其母大哭。曰:此痘疹也。乃掐合谷得苏,与导赤散,泻青散,一服搐止,痘出甚密。幸无他病,十三日而靨,后又出疹而愈。”这段记载说明万全首先用小儿推拿急救手法,然后用自配的药方救治了四岁次子邦孝的痘疹。万全对小儿推拿并不理解,但是在他次子的危急的时候却用上了掐法。这个病案不知有没有被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必须指出的是,万全并不是只针对小儿推拿,对针灸法和祝由法也是措辞激烈,严厉批判。《片玉心书・卷四・西江月》:“灌将一字下咽喉,免得胡针乱灸。”说得是只要灌服中药,就没有针灸什么事儿了。这里的13个字里就含有两个典故。一是“一字”。最早在唐代的中药铺,就有用中间有“孔方”周边有四字的“开元通宝”一文钱代替一钱匕来抄取中药末(图5)。一字的量,正好是一钱匕的1/4的量,即2.5分。当然,文,亦作厘,钱或文钱,是一种古代最小的货币单位,起源于北宋,其后也传入日本。所以,日语就产生了一些与“文钱”有关的谚语,比如,“早起好比白捡三文钱/早起得三文”,即是全民皆知的催人不睡懒觉的名句。

图5   开元通宝(From the public domain)二是“胡乱”。据说其词源是“五胡乱华”。这说明万全有着很深的文学底子。从《育婴家秘・卷一・辨小儿脈证》,还可以知道万全对祝由法的看法。“初生小儿,内外脆薄,药石针灸,必不能耐也。良工当以爱其己子之心,而爱人之子,怜惜之,抚摩之。未可轻治,为儿作禍也。书曰:如保赤子,其爱养之谓欤。为父母者,不可不知。病来发热不惺惺,不信医师信鬼神,龙术祝由真人诀,未闻牲杀解病惊。经曰:惑于鬼神者,不足与言至德,故有信巫不信医之戒。祝由科龙术所传,乃移精変气之术,如祷鬼神之事,徒杀牲耳。何益哉。”单是望文生义,可以理解成万全认为祝由是一种“移精変气之术”,不至于要“祷鬼神”,那只是“徒杀牲”而已。他对祝由法的理解,非常正统,但是带有一点儿局限性。“祝由”一词首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和小儿推拿一样,也是一种治病方法,一部分与道教的呪符有关。元代在大德九年 (1305)曾將医学十三科改制为十科,最高学府太医院/医学提举司里主攻“祝由书禁科”的医学生们的必修教科书里就有《素問》,《千金翼方》(第29-30卷),《圣济总录》(第195-197卷)在册,说明祝由曾经是一门朝廷官方承认的中医学科。6看来万全不光对小儿推拿和针灸治疗小儿诸病抱着怀疑的态度,而且对祝由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令我对万全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因为,与万全(1499-1582或1495-1580年,湖北黄冈罗田县人)基本处于同一个时代的,湖北黄冈“同乡”出生的大人物还有两位。一位是人人皆知的《本草纲目》著者李时珍(1518-1593年),湖北黄冈蕲春县人。自不待言。还有一位就是陶仲文(1475-1560年),湖北黄冈人。道士,因为道士邵元节的力荐,和本身的“道法无边”,获得嘉靖帝(朱厚熜,1507-1567年,明代第十二代皇帝,庙号世宗)宠信,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少师,兼少傅、少保,从一品。明朝有“三孤”,说是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整个大明王朝,“遍历三孤”的臣相有不少,“兼领三孤“者唯陶仲文一人。《明史・列传一百九十五・佞幸》:“仲文得宠二十年,位极人臣。然小心慎密,不敢恣肆。三十九年卒,年八十余。帝闻痛悼,葬祭视邵元节,特运荣康惠肃。世恩后至太常卿。隆庆元年坐与王金伪制药物,下狱论死。仲文秩谥(shì)亦追削。”经过“壬寅宫变“之后的嘉靖帝好道求仙,不御万几,每天不上朝,不理政二十年,就是与陶仲文,对坐而论,破礼相待。“见则与上同坐绣礅,君臣相迎送,必于门庭握手方别”。再与道士们(陶仿,陶世恩,刘文彬,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王金,胡大顺,蓝田玉等)在宫中日事斋醮,帝将不帝,奸嵩擅权,朝野腐败。嘉靖还很荒诞地封陶仲文为礼部尚书,封陶世恩(陶仲文之子)为太常寺卿,封刘文彬为太常博士,封陶仿(陶仲文之侄子)为太医院使。道士们在宫中肆意妄为,还几乎占据了太医院,这就有了嘉靖死后,隆庆五年的时候太医院被改制,按摩科和祝由科被废黜的事儿了。在这儿一个大环境之下,万全敢在《育婴家秘》中直言“祝由科龙术所传,乃移精変气之术,如祷鬼神之事,徒杀牲耳。何益哉”,与权炙一时的道士们对着干,也是一位相当有底气和勇气的医家。参考文献1. 李强:明代隆庆五年废止太医院按摩科的原因探析。中华医史杂志,42卷,3-7页,2012年1月2.李强:明代真伪御医王金考。人文学论集,30卷,203–215页,2012年3月欢迎自由转发微文。在论文引用时必须按照正规论文引用方式。日本中医推拿研究会和作者本人(李强)合法拥有凡本微信公众号所有作品的版权。

(0)

相关推荐

  • 推拿心法撮要

    推拿,亦称按摩,是我国最古老的物理疗法之一,既能治病,也可保健,具有廉简便捷.无药物毒副作用的特点.近几十年来,由于的环境污染与药源性疾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使"回归自然"成一种不可 ...

  • 小儿发热名家推拿效方小儿发热是指小儿体温...

    小儿发热名家推拿效方 小儿发热是指小儿体温异常的升高,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祖国医学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等证型. 介绍各医家使用的推拿退热手法. 孙重三采用水底榜明月,打马过天河等手 ...

  • 明代医家万全:《养生四要》

    明代著名医家万全世医出身,师承家授,荟萃众长,精通养生之道,尤为重视日常摄生颐养,亲身躬行,年寿至九十.他在<养生四要>中将自己毕生的养生秘诀归纳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q ...

  • 专科丨小儿近视当场见效的推拿手法

    今天"行知堂于娟教授儿童视力康复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该中心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于娟教授任首席专家,对中心工作进行全面指导,主要治疗儿童近视.弱视.斜视等眼部疾病. 于教授用小儿推拿手 ...

  • 小儿腹泻,实用的推拿法让孩子少受罪!

    导读 孩子不仅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更是家庭幸福的纽带,当小生命呱呱坠地,家人们的心都被其紧抓,但至阳之体,稍不留神就可能生病,令无数父母焦虑忧愁,比如小儿腹泻,就特别让人愁闷.小儿腹泻怎么办?别担心!实 ...

  • 小儿发烧——肺胃实热的推拿手法

    肺热胃热均属于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所致.儿童日生夜长,生机蓬勃,阴常不足,阳常 ...

  • 小儿呕吐不同流派的推拿治疗方法

    呕吐是儿童常见症状之一,引起呕吐的病因多种多样 ,内 .外科多种疾病均可导致呕吐的发生 . 呕吐对婴幼儿有窒息风险 ,长期反复 .严重的呕吐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严重危害 ...

  • 小儿便秘不用愁,推拿来帮忙!

    调理师守护健康 指导专家:陈红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 "肠中燥屎六七枚,落到便盆叮当响."这一般来说是上火导致的实秘,除了给孩子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 ...

  • 小儿发热——万全汤

    小儿发热,有个很NB的妙方--万全汤.我用之于临床,疗效甚佳,绝对是超级好用! ​万全汤出自<傅青主男科>,原文是:"治小儿发热,不拘早晚发热,俱用万全汤,神效." ​ ...

  • 小儿冬季常见病,小儿推拿及庭护理要点!

    新生儿由于器官发育不完善,抵抗力低下,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稍有不慎就会生病,但很多疾病是可以有效预防的. 下面给大家列举3个冬季高发的病症及家庭护理方法,我们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