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母校——难忘的土牧尔台铁中
〓 第 1452 期 〓
图文|乔建民 编辑|王成海
每个人的一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一些难以忘却的回忆。母校,相信会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因为,在那里留下了太多人们对美好青春的回忆。
土牧尔台铁路子弟学校,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伴随着内蒙古集二线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而专为铁路沿线职工子弟们读书而建立的一所学校。
内蒙古集二线,南起乌兰察布盟的集宁市北至和蒙古国接壤的国门二连浩特市,全长336公里。沿线上的车站和养路公区有几十个。因这些沿线站点都很小,一般只有几户人家,没电缺水,没有学校,气候环境十分恶劣。冬天大雪没过膝盖,零下三十多度是常事,白毛风肆虐刮起时,火车都无法运行;春秋的沙尘暴刮起,遮天蔽日飞沙走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适龄的孩子们要上学,只能到邻近大一点有学校的城镇站点去上学。于是,许多孩子们从上小学就离开家,远离父母开始了艰难的住校生活。这就是那个年代父辈支边人和他们家属们的生活境况。
土牧尔台铁路子弟学校,起初只有小学,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多,后来又逐步开设了初中和高中班,学校改名为土牧尔台铁路中学。这里就成了我及许许多多生活在集二线上的铁路子弟们读书的地方。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都是在这所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它就成了我一生中唯一读过中小学的母校。
学校从建校到二十世纪末停办撤销,在四十年左右的办学时间里,这里留下了成千上万名铁路子弟们的人生足迹,无论这些人后来走到天涯海角,或成就了什么样的人生事业,这里便成了他们一生中永远难忘的地方。
时光荏苒,在离开母校的几十年里,我始终没有忘记生活过的土牧尔台小镇,没有忘记过我读书时的母校。它让我怀念在那里度过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怀念支边的父辈故人;怀念同窗的同学们;怀念培育过我们的老师们。
不管我在哪里工作和生活,不管离它多远,只要有时间,我总会相约上兄弟姐妹或同学好友们回去看看。虽然小镇后来衰落了下来,曾经的街容巷貌己变的面目全非。曾经的故人、邻居们基本上都不在了,有的是故去了,有的是搬迁到了其他地方。曾经的校园己荒草丛生,曾经的校舍、办公室己破烂不堪,成了一片废墟。但每次走近她,有一种浓浓的情结感就会油然而生……
每当走进校园,走进一个个门窗全无破败的教室,脑海里仍能浮现出曾经读书时的情景;走到传达室门前的那颗老榆树旁,树上曾经挂着的那段用来敲响上下课钟声的钢轨早己不现。抚摸着那颗虽然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树,但它却并没有长的更粗更高,稀疏的枝杈在寒风中摇曳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土牧尔台铁中的那段历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仍在严寒及干旱中生命力顽强的生存着,在早已冷清的校园里忠实的守护着。我久久伫立在那里,思绪万千,感叹!坚守是多么平凡而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曾经那熟悉的钟声还萦绕在耳边。钟声提示着我们作息,钟声像老师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时刻努力学习。
走进曾经老师们用过的办公室,眼前仍能浮现出一张张老师们熟悉的面容。
怀念母校,更多的是怀念那些教育过我们成长的老师们。在办学的几十年里,这里流动过有上百名的老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是从全国各地支边过来的,操着各地的方言口音,有的是支边人的后代。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们和所有人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携家养子,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
老师这个职业,人们把它比作园丁,只有辛勤浇灌和修剪的树木才能成材;把它比作蜡烛,燃烧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别人;把它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意义,就在于他们所做的工作,是一个雕塑人心灵的职业。老师的职责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但凡一个能被学生永久记忆和尊敬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尽职尽责,用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好老师。
时隔多年以后,回想自己的成长,我非常感谢曾经给过我关心和鼓励的老师,是他们点燃了我人生奋发向上的信念。在我走出校门后,经过了文革时期的乱象,学业基本上被荒废了,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但我没有随遇而安,而是从此开始了漫长人生路上不断学习的求索之路。知识改变人生,通过多年顽强刻苦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充实,不但弥补上了过去被荒废了学业,还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教书育人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
人生,从来没有什么注定不变的从前,也没有什么不可改变的未来,人生命运的上帝就是自己。不要抱怨什么历史,也不要愤愤不平什么现实。做一个勤勤恳恳本本分分对社会有用的人、充实的人,就是最好的人生努力和选择。三尺讲台,辛勤园丁,无憾今生。
师者,启蒙者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师者的启蒙和知识技能的传授。没有受过教育和正确思想熏陶的人生,是愚昧无知的一生。
师者,可以是你在人生不同阶段接受教育过程中不同学科的老师;也可以是你生存过程中教会了你某种技能、技巧和本领的人;也可以是影响了你一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思想者们。
老师的重要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知识的社会是愚昧的社会,没有传授知识的老师,人类就无法前行,社会就无法进步。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每个人贡献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他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多少。这些都离不开老师辛勤的培育。
漫步在逐渐将要消失的校园,遥想曾经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活,心情无比的复杂和感慨!
曾经的校友们你们何在?大家好吗?曾经的老师们,您们何在?……
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让许许多多的东西发生着改变。支边的父辈们己渐渐离我们而去了;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有的也己经故去,绝大部分己两鬓斑白步入到中老年人的行列。就是最后一批在土牧尔台铁中上过学的孩子们,也到了不惑之年。
母校在时代的变迁中逝去了,怀念中有一种深深地惋惜和忧伤……!但它的消失,反映出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断改善。如今,集二线沿线的职工家属们都搬到县、市级城市生活居住去了,告别了曾经没电、缺水的艰苦生活环境;上学的孩子们,也告别了惜日艰苦的求学之路,到了教育资源和环境条件更好的学校去上学了。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也是老一辈支边人最大的希望和心愿。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就不会有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
土牧尔台铁路学校,从十九世纪五十年初建校,到二十世纪末撤销,它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它走过了初创时的艰难;走过了它的发展和鼎盛时期;最后,因社会的发展而被撤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她曾接纳和培育过成千上万名集二线上的铁路子弟们,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成了地区或行业中的佼佼者。
母校逝去了,她很平凡。她只是大西北土牧尔台小镇、集二线上一所普普通通的铁路子弟学校,但她承载过历史赋予的使命,她启蒙和教育过许许多多成长中的集二线人。她的学子们和经历过她的人们,不会把她忘记;历史也将铭刻下她闪光的一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论是在学校的办学其间,还是被撤销后,曾经在这所学校上过学的各届莘莘学子们,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到了中老年阶段,但他们仍经常从全国各回来,怀着感恩和怀旧之心,以个别或同学聚会的方式来到母校探望和追忆。
因为在这里,有着他们对青春的回忆;
因为在这里,有着他们对父辈和老师们的怀念!
母校,是我们难忘的成长摇篮;
母校,是我们的人生起点;
母校,是启蒙感恩之心的思源地。
……
师恩,我们永远难忘!
再见了,母校!
——你将在学子们心中永驻!
再见了,我们的青春岁月!
——祝福所有的校友们:
青春永葆,青山常在。
2021年2月
说明:由于影像资料的有限,不能更全面细仔地展现相关人物和情景,敬请理解!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