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程派的传承
京剧程派 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李蔷华、李世济
程派五老中,如果论唱功,新艳秋应该是最好的一个,由于新艳秋是偷艺,在当时算是程砚秋的对手。而且新艳秋跟程砚秋是同时代的人,只比程砚秋小了几岁,也得到过王瑶卿的指点。
《锁麟囊》这出戏在整个京剧史上都可以算是最成功的剧目之一,同时也是翁偶虹无数剧作中最成功的一部。这出戏集程派青衣艺术之大成,集中展现了程派的唱腔、水袖、念白等各个方面的艺术魅力。在这出戏问世的近八十年来,从程砚秋本人到他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传人,甚至于其他青衣流派的传人都争相演出这出戏,使得这出戏成为京剧舞台上演出次数最多的剧目之一,也成为最受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剧目之一。程砚秋1957年拍摄舞台纪录片时自然是首选《锁麟囊》,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不得不舍弃这出平生最得意之作而拍摄了《荒山泪》。因此我们永远也无法领略到程砚秋演薛湘灵的艺术魅力,只能从他那美妙的唱腔中申发出无限的想象。
在程派第二代的几位传人中,新艳秋的《锁麟囊》我只看过“春秋亭”和“团圆”两折录像,那种曼妙的唱腔真是进入化境了。赵荣琛的《锁麟囊》我也只看了83年纪程演出时的一折“归宁”和80年代中期在上海实况录像的从“进府”到“盘问”的几折。在这个录像里,赵荣琛由于当时受了气(见《翰林之后寄梨园》)所以嗓子出了问题。赵晚年嗓子本来就很不好,喉音非常严重,这大大影响了程腔的艺术美感。而这一次他的嗓子更是严重失润。刚出场的几句念白还得了个满堂好,“一霎时”一段唱的也还算酣畅淋漓,但到“三让椅”时几乎已经发不出声音来了。这次演出对赵荣琛的打击很大,从此直到他去世的十年间再也没有演出过。王吟秋追随程砚秋时间最长,获益最多,而他又处处恪守老师的规范,因此他是最能展现程派艺术原貌的一位。1980年代初,王吟秋在上海养病时由上海京剧院的一班演员陪他演出了《锁麟囊》并留下了珍贵的录像。这出戏可以称得起是阵容豪华:海上名丑、程砚秋的老搭档刘斌昆饰演丫鬟梅香,这个梅香可是程砚秋当年在上海首演此戏时的“原版”梅香;卢府丫鬟碧玉是由富连成出身的文武丑泰斗艾世菊饰演的,光从这两个丑角就可以想见这出戏有多么精彩!如果不是很硬的好角,与刘、艾这样的配角演戏是很容易被盖过的。但是比刘、艾分别小23岁和9岁的王吟秋显然可以与他们旗鼓相当,这也可以看出王吟秋的艺术水平之高了。文革后,李世济首先冲破藩篱,重新上演了《锁麟囊》。这是她为程派立的一大功!李世济非常爱演《锁麟囊》,因为这出戏里没有繁重的做舞,只有大段的唱腔,她正好可以扬长避短。晚年的程砚秋之所以很爱演这出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对于没有幼功的李世济来说这出戏就好像是给她量身打造的一样。那时候李世济和唐再忻的儿子唐小浩专门给母亲配演剧中的周大器,现实中的母子合演戏中的母子,也使这出戏增色不少。李蔷华长期在武汉和上海演出,对程派在南方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李蔷华虽然没有从程砚秋那里得到太多的亲炙,但她的唱腔和念白都很接近程砚秋的原貌。李蔷华经常演一些别人不常演的程派剧目,如《二堂舍子》、《女儿心》、《亡蜀鉴》等,这也是她对程派剧目传承的一大功劳。
在看过的所有名角的《锁麟囊》中,最经典的还是1983年纪念程砚秋大师逝世25周年演出时由程派第二代五位传人合演的《锁麟囊》。以前读赵荣琛的自传《翰林之后寄梨园》,书中很隐晦地写了当时组织这次演出的困难。困难不是来自于别的地方,而是来自于程派传人内部。前段时间读胡金兆的《见闻北京七十年琐记》。书中有一篇文章专门记述纪程演出时的种种旧事。说李世济刚开始不愿意参加演出,也不愿意与其他人合演《锁麟囊》。后来经过程砚秋的忘年交、著名作家冯牧的亲自劝说,大家又把《锁麟囊》里最容易演又最容易得彩的一折“春秋亭”让给她演,李世济这才勉强同意参加演出。按照本来的设想,这五位传人要单独各演一出戏的,但李世济还是不愿意演出。总的来讲这次纪程演出是很成功的,几乎集齐了当时程派的所有传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资料,如新艳秋的《六月雪·坐监》、王吟秋的《荒山泪》、赵荣琛的《春闺梦》等。
前段时间是赵荣琛的百岁冥诞。在很多程迷们纷纷纪念赵荣琛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恶意地诽谤、攻击他。比如一些人说赵荣琛的表演只是浮于表面,追求的是舞台效果和现场效应,不是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赵荣琛与新艳秋相比差了很多云云。当我看到这些评论时非常气愤!新艳秋的艺术水平固然很高,但是新有新的成就,赵有赵的造诣,这是不能等同视之的。再者京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难道不应该追求舞台效果?不需要制造现场效应?京剧大师李洪春说过:“戏在人演”!同一出戏,有的人演来就能出彩,有的人演来就平淡无奇。有的大角,往站上一站就能光彩照人,多么不起眼的角色都得演得很精彩。赵荣琛在《春闺梦》里精湛的水袖舞令看过这出戏的人无不为之倾倒,难道这可以认为只是单纯的炫技吗?照这种逻辑的话,京剧里那些精彩绝伦的武戏都可以认为是杂技表演,是单纯的卖弄技巧了。
程砚秋大师收徒很少,能得到他亲炙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今随着李世济的去世,第二代的程派传人中只剩下一位正式拜师的江新蓉和一位私淑的李蔷华了。今年是赵荣琛诞辰100周年和逝世20周年,也是王吟秋遇害15周年,程派艺术的掌门人李世济又因糖尿病并发症离世。在这种日子里,作为一个程派艺术的痴迷者我再一次欣赏了1983年五老演出的《锁麟囊》。演出结束后五位大师上台谢幕的短暂一瞬真是让人心痛!如今只剩下李蔷华一位了。实际上对于李世济,多年来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她就是程派的优秀继承人和掌门人,特别是她多年来一直得到官方的推崇和认可;但也有人认为李世济学程派走了样,离程砚秋的原貌远矣。据我看来,李世济继承程派绝不是因循守旧、亦步亦趋。她的嗓音条件不同于程砚秋,因此她根据自己的条件来演绎程腔,而不是憋着嗓子去唱。当然李世济最大的缺点就是票友下海,没有幼功。因此她在《荒山泪》里连个“屁股座子”都来不了。这种唱做并重的戏被李世济视之畏途,《红拂传》这样的程派本戏她更是不敢问津。李世济很清楚自己的条件,专攻那些以唱见长的戏,一生常演的程派剧目以《锁麟囊》、《文姬归汉》、《梅妃》、《六月雪》等为主,传统戏以《三娘教子》、《玉堂春》、《贺后骂殿》、《龙凤呈祥》、《牧羊卷》等为主。实事求是地说李世济继承程派并不全面,只能说是继承或者说发扬了程派的声腔艺术。但是她当初弃医从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程派艺术事业。特别是这位艺术家在老年丧子的凄凉晚景中以坚强的毅力担负起培养传人的重任,接连培养了李海燕、刘桂娟、李佩红等人,这是令我十分敬佩的。斯人长逝,令人怅惘!希望程派传人能接过流派传承的大旗,把程派几代艺术家苦心经营的艺术流派传承下去,让各位程派前辈在天堂里感到些许的欣慰!
京剧艺术 盛世梨园
京剧程派,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所创立,传至今日已有四代。
程派二代弟子传人中,有徒弟王吟秋、赵荣琛、江新蓉,私淑弟子李蔷华,干女儿李世济等诸多传人。三代传人中,有陈静秋、吕东明、李文敏、迟小秋、张火丁、李海燕等等再传弟子。四代传人中,有郭玮、殷婵娟、蒲雪晴等弟子。
可以说时至今日,程派也是枝繁叶茂,成为京剧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传人弟子众多,可是程派门内却是一直存在着恩怨纠缠,早年间更有“一入程门深似海”的说法。
程砚秋大师有一个规矩,那就是不收女弟子。据接触过程大师的前辈们说,程先生是怕自己与女弟子被传出绯闻,所以只收男徒弟。唯一的一位女徒弟,是在建国后,由周总理指派拜入程门的江新蓉。所以,在程大师的早年,只收了像王吟秋赵荣琛这样的男弟子。
而一些极爱程派的新艳秋、李世济、李蔷华等女学生,则被拒之在外。而也正是这样,也为后来的恩怨埋下了伏笔。
新艳秋与程大师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相差仅几岁。拜不入程门,新艳秋就偷学程派,还策反了程先生的班底,这让程先生对她心存芥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先生与新艳秋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甚至还曾经亲自指点新艳秋。新艳秋对程先生也是极其敬重和愧疚,一心想要报答程门。
程先生的突然离世,给李世济、新艳秋都留下了终身遗憾。而在程先生离世后,程门的恩怨矛盾也一发不可收拾。李世济要执程派牛耳,由于新艳秋的偷艺,这使得李世济对其的仇视,坚决驱除新艳秋,而且拒绝与其他人同台参加纪程活动,最后还是在程夫人果素瑛的出面下,才压住了李世济。并将新艳秋收入程门。
李世济扛起程派大旗后,对程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良,这引起了王吟秋、赵荣琛这样的弟子的不满,因此互相间的隔阂矛盾也愈加激烈。而且李世济一直走上层路线,这与王吟秋等的艺术理念并不相符,所以彼此之间也是有很大的纠葛。
新艳秋的实力是非常强的,虽然她是偷学艺,但她领会的很快,加上王瑶卿的帮助,她当年还撬过程砚秋的班底,趁着程砚秋去欧洲考察的时候,把程砚秋的“鸣和社”的人都挖了过去。
虽然新艳秋并未真正拜师,但由于她的天赋好,学戏快,又有王瑶卿的指点,使得她的技艺并不比程砚秋的弟子们差。程砚秋的夫人果素瑛说过:“程派的弟子各有各的优点,但是,他们加起来也不如一个没有拜师的新艳秋。”
赵荣琛一开始是一直以书信的方式交流的。但他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他在未跟程砚秋交流之前,就已经是剧团的主力,还被誉为“重庆程砚秋”。
之后他在上海补办了拜师典礼,在上海待了一年多,这才真正得到程砚秋的面授。当时,梅、程两派为了提携后辈,各自率领弟子们同台演出。
在一出《龙凤呈祥》中,前、中、后期的孙尚香分别是赵荣琛、梅兰芳、程砚秋来扮演的,赵荣琛演了以唱工吃重的'洞房'一折,获得成功,上海报界纷纷盛赞程派后继有人。
王吟秋是程砚秋的嫡传弟子,但是他拜师其实也不是很早,而是在1945年才拜师,上面提到赵荣琛拜师是1946年。不过由于他一直待在程砚秋的身旁,倒也学习了很多的真本事。
王吟秋深得程派艺术的真谛。他的表演严谨有法,恪守矩矱,精湛完美;身段舞蹈、做工分寸准确,举止有谱;唱念吞吐考究,行腔刚寓于柔;四功五法头头是道。
王吟秋特别着意于保持程派所独具的艺术风范,准确展现程派艺术特有的意韵,是程派艺术最具影响力的传人之一。只是他在2001年遇害一事,让人深感遗憾。
李蔷华也未曾真正拜师于程砚秋先生,她是小时候在重庆看了赵荣琛的演出后,被程派艺术所吸引,才下定决心学习程派的。
李蔷华开始是向程砚秋的琴师周长华学习的,中间也有研究过老生、老旦等行当,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得到过程砚秋的指点,技艺大近,是程派私淑弟子中的佼佼者。
李世济是程砚秋的义女,自1945年起就一直跟在程砚秋的身边学戏,并且被程砚秋认为义女。可以说她和王吟秋是跟在程砚秋身边时间最长的,都得到了程砚秋的真传。
李世济通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程派的剧本到唱腔都有创新,力求精益求精,她还根据自己的个人条件以及唐在盺(著名琴师,李世济的丈夫)的演奏风格,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被人们称之为“新程派”。
总体而言,程派这五位二代弟子各有优势,都是程派艺术的佼佼者。从唱功而言,最好的应该是新艳秋,当然赵荣琛也很不错。王吟秋由于每天在程砚秋身边,唱的自然也是好。
李蔷华的程派,相比于其他四人,似乎略有不及。很多人觉得李世济毁了程派,把程派改的面目全非。不过京剧的确需要创新,李世济的本意还是好的。
程门五老我都挺喜欢的,但要说最喜欢谁,这还真不好说,如果非要选一个,那就选择以唱功见长的新艳秋吧!
在京剧众多流派中,程派是如高山雅士一般的存在。
程砚秋所创的独特声腔,剑走偏锋,标新立异;典雅蕴藉,内藏暗锋;悠扬婉转,如泣如诉;迂回婉转处,奇峰陡起;气若柔丝时,针锋暗藏。自创立之始,就风靡天下,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京剧式微'的大背景下,依然热度不减,痴迷者众。
程祖砚秋
程派的戏迷,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说特别,也无他,就是内斗得厉害。程派不像梅派,或者尚派荀派什么的,传承顺序井然,没什么争执。程派就不同了,程派发展到今天,竟然派中有派,唱法迥然,自成体系。粉丝们也各自站队,自认'嫡传'而排挤其他。
凡是有程派粉丝聚集的地方,就是你攻击我攻击你,我是正宗,你是叛逆,你掐我骂,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京剧戏迷圈子的奇景。程祖泉下有知,也不知是该笑还是该恼。
程派传承到今天,已经是第四代了吧?(可以这样说吗?不知是否准确。)
程祖砚秋是第一代。
程砚秋的《锁麟囊》
第二代应该是'五老'那一代,1983年李蔷华、李世济、赵荣琛、王吟秋、新艳秋联合演出《锁麟囊》,这是'五老'称号的由来,是指直接从程祖那里得到亲传或旁淑的。
1983年的五老联演《锁麟囊》
第三代应该是迟小秋,张火丁她们这些人,是师承第二代弟子的。2003年再次联演《锁麟囊》,把二代弟子们的弟子们聚集到了一起,她们是李海燕、刘桂娟、李佩红,张火丁、迟小秋,'五小程旦'的说法由此而来。
五小程旦的《锁麟囊》扮相
最近又有'五小小程旦'的说法,据说是指吕洋、赵欢、郭玮、隋晓庆、周婧几个。
五小小程旦联演《锁麟囊》
'五小程旦'是三代弟子,张火丁师承赵荣琛;迟小秋、李佩红师承王吟秋,李海燕 刘桂娟师承李世济;
近些年,程派演出市场比较火爆的是张火丁和迟小秋。
张火丁人称“灯神”,演出市场一票难求,被当作'现象'来研究。
张火丁的《锁麟囊》
迟小秋人称'迟标准',据说是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认可的。
程派的嫡传之争,主要集中在张火丁和迟小秋的粉丝们之间。两派的粉丝,各自认为自己的偶像才是“嫡传”,最能代表程祖的特色,彼此之间恶言恶语,我不想复述。
迟小秋的《锁麟囊》
程派的门户之争,不是起源于三代,二代的五老之间,闹的也很厉害,到底谁是真正得到程祖真传的,也没个定论。当年李世济先生,在《锁麟囊》被禁演多年后,于1979年重新复演《锁麟囊》,李世济先生对程派声腔进行了很多改革和创新,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招致了业内业外很多的攻击谩骂。
程派的几代弟子,唱腔声线都各各不同,有的是闷嗓,有点是亮嗓,有的声细有的声粗。闷嗓的认为'这才是程派',亮嗓的认为'人为压低嗓子,粗声粗气过于男旦,不符合女演员发声科学'等等等等,各执己见,不一一复述。
是一个戏迷,自己闲暇时间自学程派,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也没接触过任何专业程派大腕儿,作为一个戏迷,自认为没有任何资格去评价张火丁或者迟小秋,在我的眼里,她们是'灯神',是'迟标准',作为一个戏迷,她们身上的程派功夫,不管怎样,都是我们几辈子都学不完的,一个戏迷,凌驾于专业演员之上,指点江山,说'你是标准的','她是师门叛逆',岂不可笑?!
李世济先生的《锁麟囊》
程派的传承之争如此吵扰不休,反观梅派怎么没有这种乱象?
梅派自梅兰芳创派之始,传承有序,从无争执,我认为,这和梅兰芳先生有自己的子女传承大有关系,没有哪个有胆子说梅葆玖不是梅派嫡系传人吧?
程砚秋先生在世的时候,择徒甚严,而且不收女弟子。五老中的男弟子赵荣琛、王吟秋算是嫡传,李世济先生是作为义女,虽技艺有授,但未列门墙;新艳秋则是偷师,当初偷偷学了,然后和程祖唱对台戏的。程砚秋的子女,则都未学戏。
这么复杂的传承关系,在戏曲界也是绝无仅有的,也造成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程派,已经是疑案,难以确定了。
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我幼时听李世济先生的《锁麟囊》,开始喜欢京剧,算是李世济先生给我京剧的启蒙。后来自己学唱,觉得我的声线和迟小秋有点像,就跟迟小秋学了几段。现在网络上好的伴奏不多,后来发现张火丁的伴奏比较多,而且质量好,就又学的张火丁的唱段。一个人跟着手机,反复地听,反复地琢磨,怎么咬字,怎么换气,什么是归韵,什么是尖团,几百遍地听,学也学不完,唱也唱不好。无穷无尽的声腔技巧,美轮美奂,觉得戏曲真是一个宝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越学越敬佩戏曲演员,我认为每一个戏曲演员都值得我尊重,都值得我膜拜。我只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又哪里来的指摘的资格和胆气呢?
看来,程派的传承,都在这些程派演员身上,无论是二代,三代,无论是'五老','五小','五小小',无论亮嗓还是闷嗓,无论音色深沉的的还是俏丽灵动的,每个人身上都承担了程派的特色和责任,她们有的创新,有的保守,但只要她们还在继承传播着程祖的这些宝贝玩意儿,她们就是当之无愧的程派弟子。
用《锁麟囊》中最后大团圆的唱词作为结尾:'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程祖创派,留下唱不完的《锁麟囊》、做不完的《春闺梦》、流不尽的《荒山泪》,养育了“五老”“五小”“五小小”众多的徒子徒孙,让世世代代的程派粉丝们神魂颠倒感叹痴迷,所以无论你是'灯神'还是什么神,无论你是'标准'或者不是标准,都姓'程',尽管有争执有纷挠,未尝不是一种团圆,是“程党”的大团圆。
程祖,是一尊大佛,而程祖的一代又一代弟子,就是他的三十二法相。法相庄严,不容亵渎,宝音绵绵,是为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