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200年来,书法,我只服他梁诗正
启功先生是当代最著名的书法家、画家、鉴定家、学者,是受很多人爱戴的最后的大儒。他通晓文字学,写一手好文,做一手好诗。
在书法上,他推算出结字的“黄金分割率”,并自创出“启功体”。后来还被北大方正制作成电脑行楷字体库,丰富了电脑打字的体验。
启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孙,开蒙与私塾,受业于世界级学者陈垣先生。书法初摹《九成宫》,十一岁见到《多宝塔》拓本,才开始略识墨趣。直到二十多岁得到《胆巴碑》,喜欢上赵孟頫的妍美。
因为题画需要,又学了董其昌的行书。学董其昌虽可形成行气,也最容易软滑无力,幸好又遇上上虞罗氏精印宋拓的《九成宫碑》,逐字解决结构问题,才使自己的书法,扎牢了根基。其后就开始了杂临碑帖与历代名家墨迹的过程,其中智永禅师的《千字文》墨迹,最得先生看重。对智永《千字文的临习》,使启功能够做到“骨肉不偏”。
启功书法作品绝句
在他六十岁左右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书法骨骼劲健,他开始临习柳公权的各种碑帖。揉进了柳公权的骨法用笔和挺拔的结体,启功先生最终以独有的面貌成就了启功体。
对于书法,启功先生曾两次表示:“200年来,书法,我只服他!”
这个被当今大师如此佩服的人就是清朝书法家梁诗正,他当然也不是一般的人物。这位梁诗正,幼年就有异禀。四、五岁时,教他四言、五言诗,简单教一遍,他就能吟诵。雍正八年参加科考,名列三甲第三,摘得探花的桂冠。
梁诗正画像
启功的远祖雍正皇帝很器重他的学识,在他探花及第的第五年就让他做了上书房的师傅,负责教授皇子们学书识字,他的书法风格也影响了皇室几代人。这些皇子中也有后来的乾隆皇帝,梁诗正可以称得上帝师了。
据清人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记载,“往在上书房为高宗作擘窠大字,适宪皇驾至,诸臣鹄立以俟,宪皇命作书,墨渍于袖,又命高宗拽之。”这是说,以前在上书房时,为后来的乾隆皇帝示范擘窠大字,这时雍正皇帝来了。雍正皇帝让梁诗正作书法,诸臣垂手侍立两旁。眼看他的衣袖要拖到刚写好的墨迹上,赶紧命乾隆皇帝给他拽着袖子。俨然是把乾隆当成了梁公的书童。
梁诗正录宝亲王《十宫帖》
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永瑆,受他们君臣二人影响颇深。启功先生的书法,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师法这位成亲王。永瑆与铁保、刘墉、翁方纲被后人称作“清四家”,也有人说“清四家”是指梁同书、王文治、刘墉和翁方纲。而这其中的梁同书正是梁诗正的儿子,不管哪一种组合,都与梁诗正的传授相关。
梁诗正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而参学文徴明、赵孟頫,晚年师法颜真卿、李北海。他的书法苍秀劲挺,儒雅疏朗。乾隆皇帝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出巡时时常带在身边,乾隆皇帝的很多诗作都由其抄录,朝廷的重要文稿也多出于其手。
梁诗正作品
在奉敕编纂《石渠宝笈》时,他对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做了题跋。这幅行书作品,骨骼挺秀,气息连贯,文质彬彬,儒雅疏朗,错落有致。此书被称作“最美行书”,“清朝第一行书”,可以称得上梁诗正的行书代表作。
启功先生对梁氏父子的偏爱,不是没有来由的。他们之间虽没有师承关系,或许也谈不上受到“二梁”书法的影响,但是他在“二梁”的书法中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同出赵、董,形成妍美的书。同受这种妍美书风浸润的,还有乾隆皇帝和成亲王父子,这就是他们书法相仿的一个原因。
梁诗正跋 《快雪时晴帖》
同时他们又都师法二王,都参柳公权。所以梁公的书法温婉清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散淡脱俗。或许是生活的烙印,启功先生的作品比梁诗正的作品多了些洒脱豪爽。这种气象虽然正是启功书法独具一格的特点,同时也裹挟着他经年的风霜。
如果没有那些辛酸的磨砺,老先生的书法或许就是第二个梁诗正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