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眷恋着“连财时光” ——连财时光(7)

如果从一九七八年开始算起,我在职业教育领域待了四十二个年头。前两年是学生,后四十年的身份是职业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

有人称我为职教专家,我不谦虚地说:不是。我只不过是一个干的时间长一点的职教人,往大处说,可以说是一个“资深职教人”。

作为一个“资深职教人”,我见证了职业教育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今天的发展变化历程。

带着这样的站位和眼光,我以为,连云港财校两年的读书生活的确有不少特殊之处,这也是我们班35位同学至今对“连财时光”深深眷恋的根本原因。

一、那时候的学生真的是在如饥似渴地学习

我们班的同学,包括我在内,个个学习认真刻苦。我虽然不怎么听课,但读书还是很勤奋的。毛泽东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我当时的想法是:“听课是学习,读书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左起苗光新、周良芹同学)

七七级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态:阔别多年的学生时代,重新回到校园,这是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因而一定要抓住机会,争取多学知识,多掌握技能。学习的热情被点燃,求知的渴望被激发,用如饥似渴形容我们的学习状态一点也不过分。虽然我们不知道今后会做什么工作、能否干一番事业,但是,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因此,两年的财校时光,留给我们的记忆似乎除了学习就没有其他什么了。课堂上的学习就不必说了,回答宿舍里,同学之间交谈最多的话题依然是学习。

每次考试,同学们提前多天就进入了复习迎考状态。

那时候,教师授课的密度很大,知识点很多,特别是教师自编的讲义以及在课堂上发挥的内容,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复习迎考中,我们共同关心一个问题是: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记得当时我发明了一个“猜题”的方法:我们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就同一个单元各自出几个题目,重合最多的题目考到的可能性最大。试了几次,还是有些效果的。

(戈新美同学)

复习准备考试阶段,学习好的同学每天兴致勃勃的,非常活跃,提问题、说重点、谈进度,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来自盐城地区的同学集体优秀,如女生中的LS、男生中的朱爱春、徐中豪、朱悦成等都是佼佼者。朱悦成快言快语,藏不住话,他的复习进度到了哪一步,不用刻意打听,我们都清清楚楚。什么时候他面带微笑开始关心起同学中的琐事时,那就表明他准备得已经差不多了,可以放松片刻了。徐州地区的同学虽然也都认真对待考试,但每次考试成绩稳稳殿后。

(盐城女学霸)

二、那时候的教师真的是在教书育人

财校两年,教师中还没有写论文、做课题、评职称、迎评估、参加各类竞赛等干扰,学校的会议也不多,因此,教师得以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每个教师除了上课之外,不是备课就是批改作业,心思都在教学工作上。

学生一心向学,教师专心致志教书,现在说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却是财校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虽然不提什么“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等口号,但整个学校却散发着浓浓的的育人氛围。除了课堂教学外,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几件事:

开学典礼上,记得赵乃川书记讲了话。他讲的其他内容我都记不得了,唯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连云港有花果山,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开学后不久,有一位政治课教师(记不清是哪位教师了)在食堂(兼礼堂)给我们作报告、讲哲学。他说,同学们初到连云港,看到的是街道、楼房、树木等,这些是什么?他自问自答:这些在哲学上就叫感性认识。过一段时间你会对连云港有一个总体的看法或评价,那么这个看法和评价在哲学上就叫作理性认识。人们认识任何事物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的。不知为什么,这一番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比我自己看书以及在中学阶段学过的哲学常识感觉收获要大得多。

(余谦州同学)

教我们政治经济学的王振松老师不仅课讲得好,知识面也宽。那时候学校好像就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经常可以看到王老师晚上来到学校看电视节目(当时频道很少,而且基本上没有娱乐节目,以新闻报道和文化科技知识为主)。给我的感觉,他是一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教师。有一次,他在食堂给我们做了一次形势报告,主要内容讲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讲到人造卫星的用途时,他充满激情地说:卫星在太空中,可以把地面上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你的军事基地隐藏在非常秘密的地方,你以为就安全了?不对,卫星照样看得到!报告讲得精彩,王振松老师的南京口音言犹在耳。后来,王老师当上了校领导,而且做了多年的一把手校长。

有一次学校叫了我们班几个同学到小会议室开座谈会,征求我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我的印象中是沈毓同校长亲自主持的。座谈会上大家都谈了些什么想不起来了,但学校领导如此重视教学工作,如此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

(企业家兼摄影家张作连同学)

三、那时候的专业课教学真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理论联系实际原本就是职业教育(尤其是专业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四十年来,有关名词、提法换了很多,诸如“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等,实际上是万变不离其宗。

在会计课的学习过程中,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了很多企业。每一个单元内容学完之后,我们都要到企业实地看看。可以说,当时连云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我们都跑遍了。好像是在我们实习前,学校专门租了一辆车,把我们拉到了南京浦口车辆厂,参观企业生产流程,还请了一个水平很高的会计师给我们讲课。看了很多企业后,就感觉会计课不那么空洞了。

(鲜花丛中……)

不仅会计课如此,我们学完了税收课程后,还专门到税务部门实习了一段时间。我去的是海州税务所,吃住都在那里。每天跟着税务人员到市场上去收税,真的很长见识。摊位上的小商小贩愿意交卫生费、摊位费,就是不愿意交税。开始时,我看他们摊位前摆放东西不多,还要交税,有些替他们叫屈。“师傅”告诉我,你看到的是假象,他们的“存货”都不放在明面。果然,经过“师傅”三言两语地连蒙带诈,小商贩们老老实实地带我们去僻静处看了“存货”,然后乖乖地按照规定交了税。

(注:以上所写,仅凭记忆,错漏难免,希望同学们补充订正)

2019年8月29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