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稼斋稿丛》自序
'诗路心语'是潍坊诗词学会新近推出的一个公众号栏目。在这里我们将记录潍坊诗人在诗词路上的感知点滴, 心语心声。
今日文章
吟稼斋稿丛
韩同运 / 著
内容提要
《吟稼斋稿丛》是一部综合性的文学著作。内容包括:吟稼斋诗稿一、吟稼斋诗稿二、吟稼斋新诗、吟稼斋楹联、吟稼斋论稿、吟稼斋题书等,约30万余字。作者扬己所长,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吟诵“三农”脍炙人口的诗句名篇,发表于《中华诗词》《诗词月刊》等刊物。在国内首倡写“吟稼诗”,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诗词的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并撰写了多篇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诗词界的重视与好评。其作品尊重和继承传统,严于格律又不固守格律,多用旧韵,也用新韵,贴近大众,贴近现实生活,追求思想新、感情新和语言新。特别是一些古风歌行,感情奔放,行云流水,想象丰富,耐人寻味。作者还应邀为人作序题诗题书,也收入其中,展现其诗书魅力和才华。
作者简介
韩同运,字农夫,号吟稼斋主、无地耕夫。1938年生,山东昌邑人。退休前任潍坊市农科院副院长。正处、高级农艺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潍坊诗词学会顾问。著有《吟稼斋诗稿》一书等。
自 序
“有余力,则学文”。——古训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与泥土打交道,我的第一职业是农业科技工作,毕生为生于斯养于斯的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学文是我的业余爱好和美好的追求与梦想,是我的第二职业。
我自少青时代就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兴趣和爱好,喜欢看文学书籍,喜欢“舞文弄墨”,十四、五岁就在村里撰书春联,受到乡人夸奖;六十年代初学生时代在报刊上发表诗文。1961年秋我在《昌潍大众》白浪河文艺副刊发表了散文诗《三农颂》,和《金秋赋》,曾在校园中引起了一阵“轰动”。由此因文而得名;参加工作后,撰写了数篇业务论文、调查报告、总结、为领导人起草报告等公务行文,受到领导和组织的重用。一九七二年由我主笔撰写的《大豆也能创高产》一文,印在了《农家历》上,发行全国各地。可谓因文得利;但是,我因曾在《大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小品文和几篇有关农村政策和现状的短文,而受到领导的批评教育,并“影响了组织对你的使用”,真是因文而得祸,曾一度因此搁笔忌文。直到当了调研员退居二线之后,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才又激活了我的为文之梦。除学习书法之外,潜心研究传统诗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传统文化使我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涵养,也才诞生了今天这部《吟稼斋稿丛》。她是我晚年文化生活的结晶是我的“老生儿子”,岂不是因文得福吗?
耕耘与收获情难言表,酸甜苦辣更多自知。一路走来,因文而得名、得利、得祸、得福,不仅折射出自己的人生轨迹,也留下了社会的时代烙印。回首所爱,无怨无悔,欣慰幸有诗文相伴,丰富了农夫之躬耕人生。
稿者,有初稿、草稿、修改稿等之分。本书作品虽大部分为已定稿,但因才疏学浅,“半路出家”受水平所限,部分作品还缺乏进一步提炼与推敲,还有修改的余地和空间。“好诗不厌千回改”,此言至真,此理至深。吾平生不慕浮名浊利,深知白纸、黑字与铅的分量,以及一个作者对读者及后人应负的责任和担当。常悬一颗未能做好求真务实从严求精忐忑之心,故以稿为名。意在诸方家见谅与指正!
丛者,多也,亦是集聚之意。吾不是一位高产诗人,倒不是因为我不勤奋。高产与优质往往是一对对立的矛盾,非一般人难以处理好与统一的关系。本丛堆积罗列,收录了自1992年以来创作的文学作品,计:旧体诗词380首(阕)、新诗18首、楹联150 副、诗论40篇、题书5幅,有选择性的摘录了部分诗友的赠诗和部分网友的诗评,以粉饰门面。
不敢傍名人拔高,不忍找师友劳神费心,自以为序是也。
韩同运
2020年于吟稼斋
后记
总想划个句号,圆我的梦。
《吟稼斋稿丛》,仿佛听到了我心的跳动和脚步声。有一些鲜花和掌声,也有一些善意的建言。还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这是我所期待的。
《稿丛》始终得到诸多良师益友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得到潍坊诗词学会、奎文作协、奎文诗社和诸多诗词组织、平台的关爱和关照,吾感激不尽,借此一一有礼了。
欣逢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也59年了。我这一生,党、国家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太多,我的回报与付出微不足道。《稿丛》是想弥补一下,但远远不够。因此,句号不是终止,是另一句另一行下一段的开始。
“人过七十古来稀”,那是过去;如今“年过八十不算老”,服务回报尚有时,吾当继续加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者 2021年春
通联:潍坊市农科院
18265686112
潍坊诗词学会编辑部
主 任 李 然
副主任 陈延云 沈佃荣
编 辑 孙 燕 邢建建 刘清华
制作:陈延云
审核:郭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