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只要不谈学习,都是好孩子?

(一)

我们先看几个案例:
案例1:
七年级张XX是一个可爱、体贴的女生。有一次来老师办公室,看到老师特别累,说:“老师,我给你按摩一下肩膀吧?”然后在老师的同意下,她一边按摩一边和老师聊天。她在家里很受全家人喜欢,爸爸妈妈也不指望她在学业上有多大成就,开开心心就好。这孩子上课前会主动帮老师拿实验器材,特别积极。情商很高。只是学习上有点费劲,她认为学习是为了让父母开心。
八年级的郭XX,平时考试生物成绩在10分左右。但是他平常非常热心,除了学习之外,老师布置的任务都能很好的完成。比如说打扫卫生,擦黑板,帮老师撕卷子,帮老师拿材料跑很快。上课也不捣乱,听课觉得很无聊,趴桌子睡觉。
案例2:
王XX,家来自于登封,他妈在郑州是跟着他的一个亲戚开了一个宠物店。他爸爸不顾家庭在外面跑着,然后妈妈把他接到了郑州,先是进入到XX中学。结果呢,因为学习成绩差送到我们学校。用他妈话说,王XX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其他问题。在家里面,能够尊敬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且还特别的勤快,或者说他的亲戚比较忙的情况下,还能够帮忙打理店里面的一些生意。
这个孩子还有特别优秀的品质,能够孝敬父母。在他妈腿疼,无法在店里面上班的时候,王XX每天除了要带他妈去看腿之外,然后独自一个人能够在店里面照顾生意。他们家开了一个宠物店儿,要说像什么猫狗之类的呢,一般人还不一定能弄得住,就他自己能够独挑大梁,能够兼顾着家庭的重担和店里面的生意,这样的孩子还是应该有值得赞许的地方。
在学校,也能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除了学习成绩差,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对王培文其他表现都是持认可的态度。
案例3:
八一班孙XX,七年级运动会时100米和200米两项冠军。放学关门窗,上操前关电器总是记得,还天天帮打饭阿姨给同学们分发水果点心,收拾碗筷。只是先天文字能力不足,语文一般二三十分,导致文字较多的科目分数都提不起来。
98班贺XX,主动承担其他同学都注意不到的卫生细节。如,有一次我随口说一句“这个墙贴备忘录是不是擦不干净”。结果第二天上课变得干干净净,他还给我说擦这个的窍门。老师上课来,主动问老师需不需要打开投影仪,主动帮老师把U盘插上去。他学习上尽管很努力,但成绩还是很差。
(二)
为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和真实教育案例,我们通过微信向部分中小学校的校长、主任和老师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只要不谈学习,都是好孩子!这种现象你们学校有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提供一两个真实案例吧。不用长篇大论,一两段文字,表达清楚即可。”
信息发出后,很快有部分校长、主任和老师进行了回复,并发来了学校已经发生的部分学生真实案例。上述案例,就是我们从征集上来的部分学校案例中节选出来的代表性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我们提取了这样一些有效的信息:1.学生学习比较差,而且也不愿意学习;2.学生情商比较高,善于沟通,团结同学,热心班级活动;3.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如打扫卫生,擦黑板,帮老师撕卷子,帮老师拿材料跑很快等;4.懂得孝敬父母,乐意做家务事,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强;5.体育成绩好,身体素质好……
从这些信息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一群孩子除了学习不好外,其他方面如情商高,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体育成绩好,孝敬父母,自理能力强等等。你能想象得到吗?就是这样的一群特殊孩子,他们往往在学习上就是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眼中的“差生”。也就是说,由于这些孩子的学习不好,而其它方面再好也往往被贴上了“学困生”的标签。反之,学习好的孩子,却往往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忽略了其它方面表现不好的地方。
(三)
“只要不谈学习,都是好孩子”,这句话几乎成了我们部分老师的一句“口头禅”,同时也折射出了我们大多数教师的一种无奈与无助。
从我们对孩子的这句评价语中,折射出了这样一些教育问题:一是我们目前的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即我们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把孩子学习成绩作为了评价孩子好与差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二是学习的内容严重异化,成为了一门简单的技能。即目前的学校教育往往更加注重书本知识,教育变成了教学,学习内容严重窄化,从而淡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如习惯养成、性格塑造、人际交往、自主能力等等。三是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太重,加上学习内容过于枯燥单调,因此导致了部分孩子对学习早早就失去了兴趣,“厌学”成了部分孩子的主要特征。四是教育拔苗助长,体现在孩子身上,就是对孩子教育过早进行了过度开发。此外,还有家庭的部分因素影响,如部分原生家庭对孩子学习思想的影响,父母如果认为学习不重要,孩子也不会特别用心学习。部分孩子家庭贫困和离异,没有好的经济来源、时间和精力保证孩子学习,
由此可见,学困生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形成过程往往是由多种外部因素造成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困生形成是与我们当前的教育大环境、家庭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相关性。当然,由于孩子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必然也有少部分孩子并不善于、不主动学习的。因此如果我们只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和评价所有的孩子,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够客观的。
(四)
作为广大一线教师来说,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个快乐、健康、全面发展而充满阳光的孩子们茁壮成长。但当前的教育评价和教育环境往往又不是教师能够左右的,因此教师对孩子们的态度往往充满着一种矛盾心理。正如某中学副校长这样说:“承认差异,成才先成人。道理大家都懂,但迫于各方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成绩占主导,校长,老师也是被绑架者,遍体鳞伤。我们的基础教育缺少连续性,小学和初中没有衔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家庭之痛,教育之痛,社会之痛。”
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实质上和学生的评价是捆绑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对孩子的评价实质上也就是对教师的评价:一个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一个教学成绩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反之,就是不好的孩子和不好的老师。因此往往就会出现教师“逼迫”孩子学习的情景,甚至因为部分孩子不努力学习而造成了师生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另一方面,我们教师也深刻地认识到:对孩子的评价,不能仅仅以分数和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教育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也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教育评价往往又不是教师能决定的,因此对孩子教育充满着苦恼和无奈,而且往往也显得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
而作为家长来说,也往往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那么就可以无限满足孩子任何条件的物质需求。但事实上总有那么一部分孩子,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家长的教育目的。
正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曾说:“中国新一代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无疑是失败的,家长过于关注孩子是否拥有优厚的物质生活,老师严管学生分数的高低,孩子缺乏一种温情的人文关怀、素质培养和心灵陶冶。在中国的教育中难以找到众生悲悯情怀和宽容精神的踪迹,药家鑫事件可以说是中国缺乏良知的教育缩影。”
结束语
就在前几天一个早上,当我们走进某个学校时,发现某班级门口站着四五个孩子,耷拉个脑袋,没有一点精气神。于是我们上前咨询班主任老师怎么回事?班主任老师说:“这几个孩子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平时学习也不怎么努力,因此被数学老师罚到教室外面站着呢。”然后该班主任意味深长地说:“唉,这几个孩子平时就是不爱学习,各科作业都不愿意写,但我们发现孩子们其它各方面都表现很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老师也经常苦口婆心进行教育,但往往收效甚微。”最后,班主任老师让这几个孩子进入了教室。
显然,这几个孩子明显具有一定的厌学情绪,而这种情况并非个案,每个学校和每个班甚至都有。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孩子无疑是被冷落、被批评甚至被嫌弃的对象,当然更谈不上对这群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了。而事实上,这群孩子将来最大可能性落户于我们市区甚至会成为我们身边的邻居,与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成为社会一份子。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情况也就决定了我们身边居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善待孩子们,其实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只要不谈学习,都是好孩子”,这种教育现象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省,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身体力行进行教育改革。这不仅仅是为孩子的现在负责,更是为孩子们的将来负责,当然也是为我们自己负责。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