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宝墩文化时期 华夏还有“大块头”古城
制图 司婉靖
2013年川大考古实习发掘区航拍图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工作人员讲解宝墩遗址古河道
“三皇二帝”关系图制图 司婉靖
□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可以说遍布文明的火种
□除了宝墩古城,还有石峁古城、良渚古城、陶寺古城……
□面积大多超过200万平方米,相当于现在小县城的面积
文明更是在很多方面穿越空间而息息相通。
连日来,华西都市报有关“古蜀文化遗址”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很多学者和读者朋友的兴趣。他们在惊叹于成都地区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古文明的同时,也纷纷提出一个问题,古蜀国文明尤其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宝墩古城,难道是孤零零地存在吗?
当然不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即使在和宝墩文化时间上大致相近的历史上,确实有不止一个文化存在。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彭邦本教授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对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做了解读。
A 分布
华夏大地,不止一个文化存在
经过计算,宝墩古城面积占地约为276万平方米,将近3平方公里,和现在一些小县城的面积相当。
然而,这样一座面积不小的史前古城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并不是单独存在的,长江下游地区就有好几个其他文明的存在,它们是——
良渚古城:距今约4300-4600年,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
陶寺古城:在黄河中游,有陶寺古城遗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
石峁古城:在黄河的上游,陕西神木县石峁村,出土发掘了一座距今约4000年的古城遗址,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这么大型的城池建设,一定意味着一定规模的人口数量和一定程度的文明发展程度。
这说明在当时,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有不止一个文化存在。
龙山文化:这一时期,和宝墩同时期的文化,主要分布在这么几个地方:黄河流域,有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等:另外在长江上游,还有马家窑文化和由它发展继承下来的齐家文化,以及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
从时间上来说,这些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文化时期。
东亚大陆出现了网状古城聚落
这一时期的特点,彭邦本总结说,就是属于早期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文明的因素在迅速成长,推动着它们向文明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处于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诞生的前夜。
从许多方面,这些时期的文化遗迹都表明了这个特征。
其中一个很直观的特征就是城池。
石峁古城、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宝墩古城的面积,都超过了200万平方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彭邦本举例说,到上世纪90年代,很多小县城的面积可能也就2-3平方公里。
在这些大的城市之外,还有其他大小不同的城市,“这说明当时,东亚大陆上已经出现了网络状的古城聚落。”这些城市有的大,有的小,说明它们还存在地位上的区别。
彭邦本用“复杂而有序”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社会。
修筑城墙的背后,是一个强有力的权力机构。
B 特点
城墙的高度至少在3米
体现这种复杂而有序的另一个表现,是这些古城的城墙。
从目前一些古城遗址中还能见到的城墙残垣推断,修建之初,这些城墙的墙体高度至少在3米以上,当时墙体多为土夯,要让城墙稳固,底部的宽度至少要二三十米。
可以推断,为了修筑城墙,需要的人手不在少数。
“可以想象,这些人手肯定是由一个机构来调动组织的。要能组织起这么多人手,肯定有一个强有力的共同体或者说是一个权力机构才行。而且这个机构应该有相当的权威,才能在这个范围内调动起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长时间、有组织、有分工地进行修筑城墙这么一项巨大的工程。”彭邦本说。
这个权力机构是什么,目前还不得而知。或许在当时,一个文化内部有一个最高首领,比如部落内部推选出来的,在文化内部的每个城市,也有一个首领,就好比今天城市有一个市长一样。
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明显
彭邦本说,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这些古城的面貌也在一步步逐渐变得清晰,这有利于我们更为详细地去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
以发掘比较深入的陶寺古城为例,古城里面很明显地出现了不同的功能区分:宫殿区、手工作坊区、仓储区、祭祀区、墓葬区、生活区等。
宫殿区地处城市的核心地带,有大型建筑的痕迹。手工作坊区就是烧制陶器、冶炼加工金属器的场所集中分布的区域。仓储区集中储存着大量粮食。墓葬区则一般设在城市的外围。
在良渚古城的考古发掘中,学者们也能看到类似的清楚的功能分区:有大型宫殿基址,有不同等级的墓葬群,其中有贵族的墓地。
“这些分区显示了城市内部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彭邦本介绍,比如有宫殿区有普通百姓的生活区,说明了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手工作坊区的出现也说明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其中最容易让人忽视、但是也最有意思的就是仓储区的发现。”
仓储区,也就是大型仓库,其存储的粮食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数量可观的剩余物资,换句话说就是,农民们种植收获的粮食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能有富裕出来的口粮。另一方面,能征集到这么多粮食,也说明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权威性。
出现专业的玉器加工者
虽然在宝墩古城中,鲜少见到金属器、礼器,但在良渚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和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不少金属器、玉器和礼器。
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玉器,有璧、琮、璜、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而且这些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数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纹饰,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的玉器加工者。
学者们还认为,良渚文化已经产生了以玉制度为核心的礼制,对族群内部的上下尊卑关系有了详细的说明。
在石家河文化遗址中,考古学者们发现了青铜铜块和青铜冶炼原料,也发现了不少造型丰富的玉器,有人面,有动物比如玉虎头,器物一般都不大,但是造型精美,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玉虎头玲珑饱满,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工艺上集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为一体。
技艺复杂的金属器、精美的礼器都代表了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比如金属的冶炼,从金属的开采到冶炼,都是需要群体协作的一道道工序的集合。“这说明当时社会的分工是复杂和有序的。”而金属器、礼器并非人人都能用的生活用具,更多的是表明使用者身份地位和阶层归属的,“说明当时社会的阶层也很复杂。”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