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 初心如磐\苏锐鸿 动言集①/
.动言集①/百年征程 初心如磐\苏锐鸿2021-05-04 04:23:59大公报字号分享
图: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自第二卷(一九一六年九月)更名为《新青年》。\资料图片二○二一年是中国共产党,今天正好是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波澜壮阔,是近代史上最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也是影响近代中国最为深远的群众运动。本栏目一周一期,从《国史百闻.近现代篇》选辑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史事,从而让广大读者认识早期共产主义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初心使命,并历经此后三十年的艰苦奋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鸦片战争以后,国势日衰,有识之士,奋起图强,於是有洋务及维新运动,然成效不著。推翻满清后,亦未改颓势,国人转而求之於社会文化之改革,新文化运动因而出现,影响至今。一九一五年九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月刊,一九一六年九月更名为《新青年》。创刊号第一篇文章为陈独秀所撰写的《敬告青年》,提出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青年人开拓眼界,衝破陈腐思想的牢笼。他公开抨击传统、颂扬西方文明,主张以新替旧。后来发表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提倡民主与科学,并以“德先生”和“赛先生”给民主和科学一个形象的称呼。“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的音译;而“赛先生”就是Science(赛因斯)的音译。所谓“科学”是指处事要客观、严密、準确,一切理论都要有证有据,才可接受。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揭起了文学改革的旗帜,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接着的下一期,陈独秀撰写《文学革命论》以作声援。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又在该刊第四卷五期发表了《狂人日记》。《新青年》由初期的刊印一千份,到后来末段每期一万六千份,大、中学生争相购阅,对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陈独秀到北京大学任职,《新青年》杂志也由上海搬到了北京,开始面向全国。及至胡适讨论白话文,《新青年》的影响才壮大起来。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阵地,浩浩蕩蕩地展开,最终引爆了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一般来说,新文化运动可分作两期。由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一八年,可称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期,集中力量於思想解放。陈独秀与胡适是这时期的主将,但是两人态度有急缓之别。陈主革命,从根本改造中国的政治社会;胡主改良,一切逐步变革。由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可称为新文化运动的第二期,集中力量於宣扬西方思想。凡是中国所无,前所未闻的学说主义,无不视为救世良藥,尽量输入,其中以社会主义学说最受欢迎。一九二○年七月,《新青年》再发宣言,正式拥护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撰文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二人的鼓吹下,马克思主义便在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自从新文化运动展开以后,白话文的使用日渐普遍,终於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思想文化的突破和革新,加强了平民的社会政治意识和妇女地位的日渐提高。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各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想,自此广泛流传。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流传,影响尤为深远。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使国人大大提高了民族自觉与探索精神,从而播下了五四运动的种子,新文化运动也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驱。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又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而进入高潮;五四运动席捲全国,各地风潮继起,新文化运动也随之而深入全国每一角落。因此,亦有人称之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又或“五四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