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改变了一个人‖在“书香让教育更美好”读书报告会开幕式上发言

尊敬的韩老师,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早上好!

今天,海南省徐建华中学物理卓越教师工作室,在屯昌县教育局、红旗中学大力支持下,请来了著名作家韩少功老师,在这里举行一天超越学科教研的读书报告会。目的是通过读书分享与交流,大家共同来体验一下:浸润书香的教育很美好,渗透书香的教学更有益,弥漫书香的人生最幸福。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如果不能够做到自我教育,受多少教育都没有意义。”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老师,更要善于自我教育,善于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思想、合理的方法、高超的智慧。这里,我想向大家讲一个故事,讲一个一本书改变了一个人、一本书教育一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本书是韩少功老师的小说《马桥词典》,这个人是我好朋友。

我的朋友工作在海南,老家在云南,每年秋天她有一件要事要办,就是回老家给她的公公过生日、给老人做寿。她的娘家离公公家不远,有三个哥哥,三个嫂子。她每次回老家,会在给亲戚们带上一些海南特产。今年在卖特产的时候,她先生发现她少卖了两份。当先生提醒她的时候,她说:我给老爷子做了寿就悄悄地回来吧,不想回娘家去了,不想去麻烦他们了。他先生说:你一年就回去一次、两次的,怎么能不去看看他们?都是自家亲兄弟,怎么是去麻烦他们呢?朋友听了有些生气,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就你多礼!你多礼你自己去,我不去!

其实,作这样的决定朋友心里非常苦。她十几岁就没有母亲,是哥哥们和父亲一起,含辛茹苦、粗茶淡饭把她养大,节衣缩食、捉襟见肘供她上学,才有了她今天的安稳幸福的生活。因此,自从经济独立后,她也成了全村公认的哥哥们的债务人,从家里最小的妹妹变成了哥哥们的兄弟,成为家里养老、救贫、救急、救病的经济来源。本来,资助自己的家人这不算什么,可哥嫂和她之间的隔漠让她非常难过。当她和哥哥嫂嫂们有机会坐在一处的时候,话总是说不到一处。兄嫂们会向她讲很多生活中的烦难,而她的应答常常让兄嫂们苦笑。比如,她说:你们要找一件事情做,做事就可以多挣些钱。不要为孩子操那么多心,他们大了不能再靠你们了。兄嫂们觉得她说的做事就可以多挣钱是痴人说梦、孩子大了就不要管是站着说话腰不疼。而朋友一旦兄嫂们说起自己的生活、工作、孩子如何如何时,兄嫂们听后会立即无语,不知道说什么好。她试过很多次,无论是炫耀的、撒娇的、诉苦的、抱怨的哪种方式,一试图说说她自己,他们就都无话可说。每当这样的时候,她就想:这就是亲人吗?这算什么亲人?这么多年,我在外面过得好不好他们谁关心过我?他们只知道自己缺钱,他们谁在乎过我缺什么呢?

今年秋天她不想回家,还有一个原因。只要她回家,就不能不告诉兄嫂们,她的女儿出嫁了。她害怕向他们说出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又沉默不语。朋友想:“他们可以对我的辛苦沉默不语、可以对我生病沉默不语、可以对我的愿望沉默不语,但他们若是对我的女儿出嫁这件事情还沉默不语,我怕自己再也不能够原谅他们,再也不想回去看他们了。”她想躲一时算一时,等到她自己都不把女儿出嫁这件事情看得那么重时,再去面对他们的沉默不语吧。

其实,在外工作几十年,朋友回家从来都不轻松。常常是眼前的不愉快又引出小时候很多不愉快的记忆;常常看到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什么都没有改变;常常被村里好事者围着盘问收入、算经济帐,被要求、被责怪;常常被寄予厚望而令人失望,最后落荒而逃……这让她想到回家就心怯,听到乡音就头大。以前,她每次回家还会开导自己说:他们怎么做是他们的事情,我回去看看是我的事情。我都出门在外这么多年了,还和他们计较什么呢?可这一次她真的铁了心不想回去。

那些日子,朋友在读韩老师的小说《马桥词典》。《马桥词典》这本小说,以一个叫马桥弓的地方独特的方言、俗语为词条,在进行这些词条的解释时,讲述了那里的社会状况,那里的人的悲欢与沉浮、智慧与荒唐、困苦与挣扎。有时候读得会心地笑,有时候读得揪心地愁,有时候读得伤心地哭。她就是在书中那个叫马桥弓那样的地方长大,书中有她的哥哥、她的嫂嫂、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和她自己的影子。她在书中看到自己过去的生活。那本书是在某天的下午四点多的时候读完的。读完后她抱着书坐在沙发上痛快地大哭一场,不是流眼泪,是呜呜痛哭,反正家里没有别人。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伤心。

她想了很多很多。自从18岁那年考取大学离开家后,她刻意与那个地方、那里的人保持距离。一直打心眼里轻视他们、排斥他们,却从没有象韩老师这样,关注他们经历过什么、承受着什么;理解他们怎么是那个样子的。从书中一名叫房英、一名叫盐早的人物的命运中,她看到了哥哥、嫂子们怎样被命运摆布得疲惫不堪、被生活压榨得麻木不仁。她觉得自己是有幸逃脱了才有别于此,还有什么资格在感情上苛求他们?她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家里能读了小学读中学、最终考取大学,难道不是饮着亲人的血汗过来的?她离开家乡后的生活与感受,是哥哥嫂嫂们没法企及的梦想,甚至超出了他们的想象,那还要让对此他们说什么呢?韩少功老师不过是在马桥当过知青的城里人,对那个地方那些人尚且心怀感念与悲悯,而她自己就在那个地方长大,怎么对那里如此薄情?我的朋友捧着一本书哭着,感到万分心酸、无限伤感、无比愧疚。她当即决定:要回家,要去看自己的亲人们。

回娘家那天,大哥、大嫂、二哥、二嫂都聚在一起。朋友很轻松地告诉他们:她的女儿出嫁了。她大哥说:他已经估计到不是今年就是明年。接下来就沉默不语。朋友却并不感到难过,她知道,命运在骨肉同胞间造成的落差,让他们没法对她在意的事情表现出矫情的热衷,这沉默其实是对妹妹的生活特别放心的表现。不一会儿,大嫂、二哥和二嫂递了眼色后,到另一间房里商量什么,大哥到院子里躲躲闪闪地给在昆明打工的三哥三嫂打电话,他们各自忙碌好一阵,把我的朋友晾在一边。等他们都回到客厅后,大哥送给妹妹三个大红包,分别是三个哥哥给朋友女儿结婚的礼物。看到哥哥嫂嫂们对女儿出嫁作出如此郑重的反应,朋友差一点要哭了。她说:我不要你们的钱,就想和你们说说我女儿的事。这一说,她的哥哥嫂子们急了,他们用吵架一样的架势告诉她:这份礼他们早就准备好了,这是给外甥女的,你没有权利不要。当她惴惴不安地接过大哥手中的红包时,她感觉到,哥哥嫂子们格外高兴,他们居然主动地问了很多关于她女儿的问题。

朋友在她的日志中有这样的记录:原以为自己已经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上课了,那些乡气的词条早己被文明的词条覆盖;原以为自己已经走了很远很远,那里酸甜苦辣已经与自己无关;原以为用一些钱就可以对自己过去承受的恩惠、对自已逃离后的薄情心安理得;原以为自己所有的厌恶、轻蔑是理所当然......可这些伪装,被《马桥词典》一一戳穿。作家对最穷困的乡村里的人和事的关注、理解、包容、体谅、怜惜,让我感到汗颜;作品中那些和家乡人一样的荒唐与磨难,让我感到难受。我还会为他们的不幸流泪,还会为他们的困苦心痛。从记事起,我就一直在向着远离故乡的方向逃跑着,逃了几十年,逃了几千里,却在这个夏天,被一本叫《马桥词典》的书捉了回去。在放弃逃跑束手就擒的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感到非常踏实,感到飘忽多年的亲情有了柔软温暖的着落。原来身心归一地回去,感觉是如此的好!

是《马桥词典》解开了朋友的心结,让她对过去厌烦与失望的一切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对自己也有新的认识与深刻的反思。韩少功老师回忆自己下乡的生活时说:“历史在身后垫了一抹黄土,或是一面危崖,这使我继续长旅人生时,脊梁多了几份承托和依靠。”我的朋友认识到,早年在家乡的生活,苦难中何尝没有类似的收获?只是,自己常常不去想在那里获得的濡养,却总是放大那抹黄土与那面危崖给自己留下的迷茫与窘迫。一旦偏激的认识被《马桥词典》纠正了,冰封的良心被《马桥词典》解冻了,她便主动与历史、与故乡、与亲人握手言和。终于懂得,自己只有象韩老师那样去真诚地接纳与关照自己的亲人们、才能享受他们的接纳与关照。她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庆幸。

一本书教育了一个人,并不是书中讲了什么大道理。韩老师说:“凡有力量的作品,都是生活的结晶。”正是书中贴近生活的人和事,让我的朋友看清了很多生活表象下更深层的因由,从而瓦解了她一直以来在内心深处、在自己和故乡之间筑成的壁垒。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因为它是一个文化教育、自我教育的范例。我常常想,当老师,教的是学科知识,培育的是人。我们不仅要教育学生怎样去认识这个客观世界,还要教育学生成长为一个和谐的人。这个过程的体验应该是痛后有舒畅、苦过得甜润。这个过程的经历应该充满发现的惊喜、成长的愉悦、理解的幸福。可是,我们的教育却不是这样的。虽然我们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套路,系统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一切,如果离开了对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尊重、理解与关照,在教育中能发挥的作用就变得非常有限。读书与教书本该是幸福与欢畅的事情,却常常让人感到索然寡味、苦不堪言,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们需要向优秀的文学作品,向文学大师寻求教育的智慧。如果老师与教学内容之间,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像作家与他作品之间,读者与作品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那样,真诚地相互靠近、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与体谅,那么,教育与受教育,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今天,我们荣幸地请到韩老师,一个用“最不虚妄的文字、最不做作的性情、最不雕琢的思想、是不掩饰的本色”,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的作家,一个非常善于理解人、尤其是细致入微地理解那些草根的作家,一个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有非凡洞察力的作家,一个知识渊博、学养丰厚,有超强的文字表现力的作家,来和我们谈谈心,让我们和韩老师一起共享一段美好的教育时光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