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九年和通泊之战,八旗军败得有多惨?北京旗人家户户治丧!

1731年,也就是雍正九年,清廷与准格尔汗国的和通泊之战,可以说是满清立国以来,女真八旗军损失最惨烈的一次。

但事实上,如果单从人数而论,满洲八旗在此战中阵亡、被俘七千余人,和战国时期长平之战赵国动辄40万的伤亡,对比起来并不算多,为何仍会被冠以“惨烈”之名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场战争的前后过程。

准格尔汗国自噶尔丹以来,国势一直处于上升期,几任汗王也都是厉害的角色,他们梦想统一蒙古各部落,创立像成吉思汗一样的丰功伟业。

可惜准格尔赶上的,也是国力日盛的清王朝,踹出的脚总是踢在铁板上,双方进行过多次战争,互有胜负。

和通泊之战前,正是准格尔汗王之位由策妄阿拉布坦交接到策楞手中,跟中原的新旧皇帝接班一样,都是矛盾易被激发的敏感、动荡时期。

雍正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打算在策楞汗王位置还没焐热的空档,给一向不老实本分的准格尔汗国,狠狠地来次致命的军事打击。

1730年,雍正派遣傅尔丹领北路、岳钟琪率西路,希望两军齐头并进,形成对准格尔的夹击势头,打开局面。

但没想到的是,率先取得优势的,反而是准格尔!

1730年12月,五千准格尔军偷袭西路军的舍图牧场。岳钟琪显然事先没有足够的防备,死伤士兵三千多人,更严重的是连带着舍图牧场上,整个西路军囤积的粮草军械,也在准军的袭击下损失惨重。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西路军经过这样一番惨败折腾,想要再深入准格尔境内进行作战,已经是不可能指望得上了。

雍正只得将希望搁在完好无损、齐装满员的北路军身上。

按照雍正的想法,既然准格尔在西路能取得优势,那就意味着他们的攻击重点压在了岳钟琪方向,反过来说在北面与傅尔丹对峙的,应当不会那么强。

因此,在雍正对傅尔丹下达了抓紧时机攻击准格尔的命令。

傅尔丹此时,也得到了一条重要的军事情报——准格尔统帅大策凌敦多布集结了两万大军,打算故技重施,再次偷袭劫掠清军牧场。

从之后的战局来看,这则消息应当是大策凌敦多布散播出来的假消息,他这样做就是为了吸引清军从城垒中引出,诱导其主动出击。

为了演戏演一个全套,他在出兵时都一直声称自己是要劫夺牧场,结果就连准格尔士兵们也被忽悠住了。

傅尔丹那条情报,正是通过审讯准格尔战俘得来的。

北路军入套了!

面对大策凌敦多布的影帝级演技,傅尔丹果然中计。

他认为,既然对方打算偷袭,那么肯定不可能带上重武器和辎重,双方一旦开战,那己方以勇猛强悍著称的八旗铁骑,打赢的胜算会很大。

于是,他从北路军中挑选了一万精锐,准备和准格尔来一场八旗军最擅长的迎面冲击战。

结果可想而知,在准军步步退却的战术迷惑下,傅尔丹的一万人马在博克托岭处被伏击,前锋统领定寿、西侧殿后的塔尔岱,这两部人马共4000人被准军分割包围。

和通泊处于山地丛林环境,准军扼守地势较高的区域,用火器居高临下地攻击清军。清军发挥不出骑兵冲击的优势,在苦苦支撑5日后,4000人马全军覆没。

除了前军和殿后部队外,傅尔丹当时还有六千中路军可以一战。

这支军队按照所属不同,分为三营,分别是满洲八旗一营、蒙古八旗一营、以及索伦鸟枪骑兵一营。

最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于黑龙江流域的索伦部鸟枪骑兵营。在满清统一关外时,将各地土著也按八旗的模式进行了整编,由于常年生活在东北苦寒之地,渔猎民族的强悍特性得以保存,所以清廷经常调集他们入关,在三藩之乱、征讨噶尔丹等战役中,充当攻坚冲锋的生力军。

估计是自己在东北受冻挨饿,眼看着八旗子弟在北京城内吃香喝辣,巨大的反差下,索伦部对于清廷的归属感并不十分强烈。打顺风战时,索伦骑兵作战极为勇敢,但一旦陷入绝地,往往又是第一个溜号的。

在此次和通泊之战中,这一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在定寿、塔尔岱的四千清军被准格尔击败后,索伦兵就迅速崩溃了。

在战场上,部队成建制的逃亡影响极坏。就在索伦兵崩溃的第二天,蒙古八旗也开始溃败,蒙古营营总里查布为求自保,甚至直接投敌,将清军的虚实情况全部告诉了准格尔人。

大势已去,傅尔丹只好率众后撤,四千残兵虽损失惨重,但好歹逃出生天。而另一支由副将军巴赛率领的突围队伍,则被准格尔骑兵团团围困,尽数战死。

至此,这支由八旗精锐组成的军队,只剩下了两千多人,清军战死加被俘的,达到了七千多人。

可别小看这七千多人的战损,这可是雍正拼尽血本组建的一支精锐队伍。这些八旗除了部分来源于京旗外,剩余八千多人都是从各地抽调的善战之兵。

真正满洲八旗军的数量并不多,再剔除那部分腐化堕落骑不上马、拉不开弓的,人数就更少了。

也就是说,经过清廷的层层筛选,雍正已经几乎将所有能打的八旗军都派往了和通泊战场,里头甚至还有鳌拜的孙子,最后也死在了战阵之中。

和通泊战败最直观的情景,就是北京旗人家庭几乎“家家戴孝、户户治丧”,搁在政治中心北京的大街小巷,社会影响该有多么负面,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军事上的影响,由于北路军彻底失利,准格尔失去掣肘,清军只能从战略进攻转为防御。

康熙经过三征噶尔丹,已经雍正初年年羹尧平定青海,两代皇帝苦心孤诣几十年打下的地缘优势,也随之毁于一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