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父亲」?
01|
22岁的清晨,打开手机,爸发来的生日祝福一如既往,还是那么的「庄重」和「正式」,但是我知道,在无论怎样的遣词造句背后,深藏的都是一颗拳拳的心,我仍旧感到,十分的欣喜与满足。
生日这件事情,能够被记得已经是莫大的安慰。
昨晚夜深的时候,还跟着堂姐一起去她工作的小区荡秋千,她倒是了解我性格里的一点「童心未泯」。结果「志趣相投」的人还不止我一个,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受着父亲的庇佑,前来游戏。
我在那里无所顾忌地荡着,前前后后,前前后后,一边抬头看着皎洁的月色,和密集的,被月光晕染得仿若鱼鳞的层云,仿佛陷入了某种无可名状的清净,但是怅惘的情绪中——时光化成清淡的晚风,潇潇自我耳畔拂过,以某种不可忤逆,不可追捕的姿态。
他也在那里悠悠地荡着,小心翼翼,小心翼翼。
他可能不敢太放肆,一边荡着一边还奶声奶气地小声念叨:“爸爸,爸爸,我怕,我想吐。”
他的爸爸就伸出手,周全地护着他,温柔地说道:“别怕,有爸爸在呢?爸爸会在这里保护你的。”
听着真的很像那种矫揉造作的电视剧里的台词,但是在那个时刻,听者的心里只会觉得熨帖温暖。
顺带着,也勾起了我无边的思绪。今天的父亲,未尝不是昨日的孩童,今宵的宝贝,也难免会是来日的父亲。
一个男人,需要走过多少漫漫长路,需要经历多少世道沧桑,需要吃过多少辗转辛苦,需要累积多少人情世故,才能名正言顺,心平气和,有眉有眼地做一个好父亲呢?
如果像很多种职业一样,做父亲也需要入职培训,也需要签订合同,也需要列出林林总总要求禁忌,也需要进行技能考核,也需要实行淘汰制度,那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
那些因为教育不当导致的悲剧,是会更少,还是更多呢?
02|
读柴静写的《看见》的时候,里面有一句话让我久久地凝神——“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
光秃秃的“爱”,能不能建造一座安稳牢靠的避风港?不加收束,不懂节制的爱会不会让一个人的品性变得愈来愈乖张和怠惰?
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某某人从小到大做出一点点成绩就会受到长辈的称许和奖励,渐渐变得自我中心而且极端功利,直到慢慢离开家庭制造的「安乐园」环境以后,才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并不是围绕着他转的。有时候有人为他的成功鼓掌,但是更多时候得失忧患,冷暖只能自知,没有人做他的观众,他开始沮丧消沉,渐渐失意沦落,愈来愈平庸下去。
只讲「理」不讲「爱」又会是怎样的局面呢?那就只能让这个本就危机四伏,鱼龙混杂的社会更多一些像药家鑫那样的惨剧。
他在回家的路上撞倒了人,看到她默记他的车牌号码而紧张惶恐,连忙抽出防身用的匕首将遇难者狠心刺死,听起来就令人不寒而栗。
药家鑫之所以「一错再错」,是因为他不敢承担,他为什么不敢承担?因为他没有一个懂得包容,懂得体谅,懂得关怀的父亲让他拥有「过而改之,善莫大焉」的智慧与勇气。
虽然罪魁祸首不能不负责任地全推拖给他的平时以「严」为训的父亲,但是药父在这桩悲剧里扮演的负面角色不容置疑。
为人处世,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讲「理」,有理便有「名」,「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但是也要有「爱」,有爱就有「同理心」,有「同理心」才会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才能够有「包容」。
面对家人的时候,显然「爱」的成分应该有的放矢地更多一些,但并非就此无须考虑「理」的配额。
一个孩子,能够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而且长成一个知书达理的,有追求有上进心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多么的不容易。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人中龙凤,都能成为时代精英,但其实能够成为一个心怀善意,堂堂正正,不浮躁,不无赖的人,已经是难得的造化了。
我默默地祝愿着,在我身边和爸爸亲密互动的那个男孩子,以后会是那样的一个男人,即使不能够成为国之栋梁,但绝不至于让亲人为之蒙羞。
即使不能够享受令人眼红心跳,羡慕不止的富裕生活,但至少能够拥有心平气和,烟火人间的点滴快乐。
我们想要培养出来的,不就是这样的孩子吗?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观自己,是不是拥有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的资格和条件呢?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我们就应该本身是什么,或者至少拥有向那个方向发展的目的和实践。我们是什么样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什么样的,所以说要「以身作则」,这也是卢梭的《爱弥尔》反反复复阐明的一个观念。
03|
经常有人说,这个年轻人浑浑噩噩,糊糊涂涂的,不学无术,不懂担当,没关系,当家长了之后就好了,好像所有的性格劣根性,和能力障碍只要有了孩子就能够自然而然得到修补或者是弥合。
不知道说这样话的人有没有想过,如果学习游泳的时候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
不会游泳吗?好的,把他扔到湖里去,你不要管他,让他自己去扑腾扑腾,多喝几口水就好了,是学会游泳的人数更多,还是因为监护人根本不进行适当保护而造成的悲剧更多。
现实或许是,一个百无一用,好吃懒做的年轻父亲,只会教出一个百无一用,好吃懒做的孩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无限潦倒,无限悲剧,无限循环下去。
父亲,应该是一个值得谨慎对待,与勤力修为的「身份」,也许把它当作一种职业,听起来「冷酷」和「狭隘」,毕竟社会不能担保他获得物质的回馈,也没有假期和保险,但是他确实有能力的高低,收效的优劣。
也许,我们都应该感到庆幸,自己能够平安地成长,接受教育,往自己青睐的一种人靠近,也许,我们应该感到警醒,在误人子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