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敛入骨与敛入脊骨: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四)

李亦畬书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气敛入骨与敛入脊骨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解曰】“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前文讲过,“气敛入骨”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本质特征和关键所在,为什么祖师在这里又特别强调要“敛入脊骨”呢?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气敛脊骨乃能力由脊发,并产生一动无有不动的整劲。在全身器官中“骨为干”(《灵枢经·经脉》),而脊骨为全身骨干的中心,周身节节贯串,首先是脊骨节节贯串,在每个拳势动作的进退转换中,动牵往来,气贴于背,敛入脊骨,脊骨节节上拔而又节节松沉,乃能全身气敛入骨,周身节节贯串,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产生一动无有不动的内劲,而且气敛脊骨乃能气沉于足底,劲起于足根,行于腿,变换于胸腰胯,运用于两肩,形于手指。

人体骨骼

同时,气敛脊骨即所以直接修炼元神,是以神打人(技击全自动化)的修炼秘法。脊髓位于椎管之内,“缘督脉上升贯注于脑”(《医学衷中参西录》),“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入脊心,下贯尾骶,渗诸骨节”(《难经本义》)。

脑脊髓为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组成周围神经的十二对脑神经和三十一对脊神经,都由脑脊髓发出,按分布则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藏神经,其中枢部都在脑脊髓内,故气敛脊骨即所以总敛全身之气,特别是内藏神经又称自主神经,即内藏功能的调节全在元神的作用,其节前神经元都在脊髓内,故气敛脊骨对于修炼元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体经络督脉图

再者,气敛脊骨可以直接修炼督脉,是大小周天功法的顿悟法门。脊骨又是督脉之所在,而通督历来是内功修炼的重点和难点,小周天功法的关键,故《庄子·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但练气功的很少有人真正通督,尾闾、夹脊、玉枕称为三关,能到夹脊的就极少,通玉枕更被视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气敛脊骨便可以直接修炼督脉,真气积聚于脊骨,即所以积聚于督脉,则三关自通,迅速证入“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王宗岳《十三势歌》)之妙境,且一通百通,不论大小周天皆在其中矣。

还有,气敛脊骨自能炼神还虚,全面提高内藏功能,是耄耋能御众的秘中之秘。这是因为脑和五藏六腑、肢体官窍都与脊骨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医宗必读》

“命门(位于腰脊)为生髓养脑之元气也,其精中之精气,上养脑神;精中之柔液,统养百骸;其液出脑,由项贯脊,旁络全体”(《医经玉屑》)。“肺者……其形四垂,附着脊之第三椎中”;“心居肺管之下,隔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脾者……形如刀镰,与胃同膜……当十一椎下”;“肝居隔下,上著脊之第九椎下”(《医宗必读》),“并胃贯脊之第九椎”(《十四经发挥》);“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生于脊,齐十四椎下”(《医贯》)。而藏与腑为表里关系,五藏六腑与肢体官窍各有络属,故气敛脊骨即所以气敛全身之骨,全面增强内藏功能和技击功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祖师这里讲的“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之气,决不是呼吸之气,不是空气的气,而是真气的气,即传统修炼文化中所讲的炁,虽然练拳可以(不是必须的)配合呼吸,但配合呼吸只是为了加强意念,以意运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当然也不是外家拳的以力使气,更不是现在许多人讲的有氧运动。如果把太极拳说成是简单的有氧运动,虽然也有一定的健身作用,但这不仅贬低了太极拳的技击作用,也贬低了太极拳的养生作用,更是直接贬低了整个传统修炼文化。(待续)

太极拳集体演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