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还是“筵席”?傻傻分不清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红玉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劝人不要生气,把眼光放长远,人生总有聚散。
人们常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以宴会的散场来比喻人生的聚散无常。这句话的意义没有争议,但句子中词语的写法却有两个版本,有人写“筵席”也有人写“宴席”。
其实,两者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一定的区别,也有联系。
1.读音和词义不同
从字面分析,“筵”字以竹字头为部首,顾名思义和竹子有关系,指的是“古时铺在地上供人坐的竹席”。古人席地而坐,设席往往不止一层,“筵”就是最下面紧靠地面的一层,“筵”上铺的是席。所以筵席指的即是铺在“筵”上的座位陈设。
“宴”字古义同“安”,有安乐、安逸、闲适的意思。人们设美酒飨宴,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享用美食,在加上丝竹管弦的悦耳伴奏,宴会就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成为了一项风雅的逸事。
2.因“人”不同
筵席包括席桌上的酒菜,酒菜的上法、吃法、陈设等。
宴席指的是用酒席招待客人,人是其中的主角,没有人就不能称为宴席。
可以看出,有没有人的参与成为“筵席”与“宴席”的重要区别。历史上就曾出现过只让人欣赏而不让人品尝的一种“筵席”,被称为“看席”,后来因为华而不实,渐渐被淘汰了。
“宴席”上的酒菜配置、礼仪程序、乐曲歌舞等因宴席上的人而不同。
例如,宴席上的礼仪会根据出席人的身份地位有所区别。《周礼》中记载,列鼎而食,是古代贵族的奢侈礼仪,根据君臣等级不同拥有不同数量的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宴席的形式也会随着参与人的性格、喜好发生变化。
文人骚客喜欢风雅韵事,宴席风格大多文雅风流。东晋王羲之春日招好友曲水流觞,以酒为媒,文人雅士们写诗作词,大兴文酒之风。
政客们设宴则更讲究目的性,杯酒觥筹之间畅谈天下格局。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大智若愚谨慎缜密,杯酒间化解剑拔弩张之势。
与“筵席”相比,“宴席”以美食美酒为载体,使人和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连接。
现代宴席虽然已经简化了很多礼仪,但依然保留这种“以人为本”的宴会传统。不管是国宴、家宴还是商务宴会,都会在宴席礼仪上做足了功夫,给出席的人最合适的招待。
3.宴席更重“礼”
筵席最早起源于祭祀,后来成为人们招待客人的方式。
根据《辞海》释义,“筵席”特指祭祀所设鬼怪的席位。古时候人们重视祭祀,筵席就是祭祀仪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用好的食物祭祀祖先、神灵,然后飨宴自己。“筵席”便是从祭祀中起源,逐步发展而成的。
从“筵席”演化到“宴席”,“礼”和“乐”的加入是重要因素。
中国礼仪之邦,任何宴席都离不开一个“礼”字,不仅是礼貌、礼节,更是秩序与道德的综合体现。宴席中的礼仪繁多,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讲究。首先就是宴席座位安排的礼仪,之前我们为大家科普过,具体内容请看文章↓
其次,上菜顺序和摆菜位置也是宴席礼仪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菜式的左右位置都有严格规定,如干菜放在左边,汤菜放在右边等。
在现代,上菜和摆菜的礼仪已经有所简化,但也有一定讲究,比如新上的菜要放在主人或主宾的位置、鱼头要对着主人或主宾表示尊敬等。
除此之外,进食的礼仪也有讲究。一般来说,由主人和主宾先吃,然后其他人再动筷;如果席间有长辈,则先让长辈吃;吃饭时不能只顾自己吃饱,要顾及桌上的所有人……
宴席的礼仪还有斟酒、敬酒、酒令助兴等很多方面,我们也曾为大家讲解过斟酒的礼仪↓
有了礼仪之后,宴席不仅只是一次美食飨宴,更成为一次重要的社交与享受。
除了“礼”之外,“乐”的加入,是宴会形式的一个重要补充。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就详细记载了一次完整的宴会过程,从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再到欢送宾客五段场景,乐曲歌舞贯穿始末。
(《大国芬芳》诗乐舞剧选段)
在酒、美食、礼仪、歌舞的共同作用下,宴会逐渐成为中国人社交的最优选择。
“宴席”在“筵席”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传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们通过宴席了解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得中华文化通过宴席这一载体,不断演变传承,历经千年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