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诸葛亮历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及意义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春),一代贤相诸葛亮怀着“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的伟大人生抱负开始了自己讨伐“国贼”曹魏的北伐行动。北伐中原,《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是六出祁山,事实上诸葛亮主动北伐的有五次,《三国演义》把紧跟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之后的曹魏主动进攻蜀汉,诸葛亮防御作战的一次也当作一次北伐。诸葛亮历次北伐走祁山大道进攻祁山方向的只有两次,第一次和第四次。从蜀汉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28年到234年),六年的时间进行了五次北伐,这个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功与过、得与失,历史上已经有很多定论,我们今天不再赘述,不过深入历史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五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意义是有所不同的,起到的效果也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诸葛亮五次北伐各自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意义。
先说诸葛亮北伐的理想目标和现实目标
诸葛亮的理想目的当然是完成刘备的遗愿:克复中原,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但这只是诸葛亮理想化的目标,且不说蜀汉能不能打败曹魏,即便打败曹魏,那江南还有个东吴了,当时东吴可是盟友,你刚刚灭了曹魏,就马上撕毁盟约,讨伐东吴,这节奏,恐怕在诸葛亮有生之年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诸葛亮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更为现实的目标:夺取凉州,占据关中上游,打到长安去,之后再和东吴东西两路出兵,共灭曹魏,参分天下。
这在历史上是有依据的:在一出祁山后的第二年,公元229年,孙权终于憋不住皇帝瘾了,在武昌称帝,正式建立吴国。消息传到蜀国时,举国震惊。要知道,蜀汉以继承东汉正统自居,但现在不仅曹丕称帝了,连孙权也来凑热闹,于是乎许多人建议跟吴国断交。但诸葛亮显然不这么看,他说:
“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 ,我之北伐 ,无东顾之忧 ,河南之众不得尽西 ,此之为利亦已深矣。”
意思是,从大局出发,蜀汉不光不能与之绝交,还应该继续巩固联盟关系。于是,诸葛亮派出了特使前往武昌庆贺孙权登基。并且,还订立了吴蜀未来共同伐魏后参分天下的条约:
“权乃参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三国志·孙权传》)
也就是说,对于魏国所占据的北方9个州,吴国和蜀国各平分得4州,对于首都所在的司州,两国以函谷关为界,各得一半。从地理位置上看,在分割司州时,最东边的洛阳必属东吴,而蜀汉向来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理想,西都长安自然是要给蜀汉的。而函谷关历来是关内、关外的重要分界 点,所以,吴蜀才以函谷关为界,两大都城洛阳、长安双方各得一个,但在司州划分上,显然蜀国更占便宜。
所以,基于现实考虑,诸葛亮北伐的终极目的就是拿下陇右地区,慢慢消化凉州,与南面的汉中共同对关中形成钳击的战略优势。最后,再和东吴两路北伐,各取所需,蜀汉取关中、并州、冀州,其他的则交给东吴。但首要的是,占领并稳固凉州,即便不能一举拿下关中长安,也要为这一目标造成有力态势。如果你做不到,东吴那边的“孙十万”是根本没信心和你协同北伐的。
第一次北伐:陇右震动;功亏一篑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蜀汉建兴六年(即公元228年),诸葛亮对第一次北伐的重视程度很高,在早一年的建兴五年就入驻汉中进行战争的后勤准备,在北伐前期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伐时,诸葛亮让赵云兵出褒斜道吸引曹真的主力,自己则走祁山大道到陇右地区夺取陇右三郡。由于诸葛亮长期没有北伐意向,曹魏的战略防御重点在东南,在西北地区防御力量薄弱,诸葛亮突然来这么一下,获得的战果非常多。南安、天水、安定望风而降,陇西郡也准备投降,可以说是陇右震动,关中响震。诸葛亮一伐的战略目标比较明确,就是要拿下并巩固陇右,然后进图关中。
可惜的是诸葛亮用人不当,让马谡去守陇右的门户街亭。结果街亭失守,功亏一篑,陇右三郡得而复失。虽然诸葛亮迁徙了一千多户人口,还招降了个好徒弟姜维,但是这个意义与攻取陇右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关键的一点是:此举还引起了曹魏对西部防线的重视,加强了这里的防御,丧失了北伐最好的机会,还间接帮东吴减轻了负担。
秦岭古道
第二次北伐:配合东吴,明度陈仓,斩杀王双
在丧失了对陇右地区的奇袭突然性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只能将目标定在了关中地区。本来诸葛亮是不准备这么快就第二次北伐的,但因为当时东吴“孙十万”刚刚获得'石亭之战'的大胜。《诸葛亮集》中说诸葛亮出兵关中是为了牵制曹魏,让曹魏难以报复东吴;《汉晋春秋》中说诸葛亮是抓住曹魏调集关中军队东下的机会。其实,诸葛亮二伐行动比较仓促,就在一伐之后同一年,战略目标就是拿下陈仓这一进出大散关必经的战略要地,为自己之后准备进行的“明攻陈仓、暗取陇右”这一目标做准备。
诸葛亮在二伐中打了陈仓和郿县,但却久攻陈仓不克,所有攻城手段都被陈仓守将郝昭化解,最后粮尽撤军。曹魏将领王双追击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反杀。但是整个战役对己方没什么意义,倒是使曹魏的张郃被调到了西线,多少缓解一些东吴的压力。
汉中关中地形图
第三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二郡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常常被人忽略,热度不高,但是这次北伐实际上却是历次北伐成果最大的,夺取了武都郡和阴平郡,对于蜀汉来说最有意义。诸葛亮三伐与其他四次北伐不同,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郡、阴平郡,与《三国演义》里最后做了魏延的替死鬼,被诸葛亮斩了的陈式不同,陈式在正史上可是一位从基层摸爬滚打起来的名将,早在刘备取汉中之战中就出现过,而现在取武都、阴平也是他最大的功劳。
曹魏一看两郡已失,就派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来试图夺回武都、阴平;但诸葛亮率军到武都、阴平以北的建威威胁郭淮,郭淮没有交战就退回曹魏,武都、阴平被陈式顺利拿下。武都、阴平两郡对曹魏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不过对于蜀汉来说,这两个郡还是比较有意义的。拿下武都、阴平,可以缓解汉中在西面的防守压力;另外武都、阴平也利于蜀汉下一步出祁山,取陇右,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进攻祁山的桥头堡。诸葛亮逼退郭淮,攻取二郡,可以说是整个北伐事业中唯一的攻占城池上的战果,为自己的第四次北伐开辟了桥头堡。
第四次北伐:祁山大败司马懿,因李严运粮食不济而退军
诸葛亮一伐、四伐、五伐是规模比较大的军事活动,目的也很明确。诸葛亮四伐的战略目标还是陇右祁山方向,而这个时候,他的对手终于换上了在《三国演义》里早和他交过手的老对手司马懿了。诸葛亮进攻祁山,司马懿从中线的荆州调到西线。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我另外有一篇图文写的比较详细,有兴趣的亲们可以去看看:解析诸葛亮四出祁山之战,上邽-卤城之战大败司马懿的奥秘 。总之就是打得司马懿打败。本来诸葛亮可以乘胜进军,获得更大的战果,也是自第一次北伐以来最好的向北推进的机会,但是遇到了著名的“李严梗”,李严谎报军情,由于运粮延误,怕诸葛亮责罚,假传圣旨让诸葛亮撤兵。诸葛亮只好撤军并在途中射杀了追击的张郃。这次战役除了大败魏军外,还有就是除掉张郃这个宿敌。却带来一个严重的不利影响:司马懿从此后开始“畏蜀如虎”,坚定不移的奉行他的“龟缩打法”战术,给后续的北伐带来很大麻烦。
第五次北伐:对峙司马懿,秋风五丈原
休养生息三年之后,诸葛亮开始了第五次北伐,也是诸葛亮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与一伐、四伐不同的是,诸葛亮可能顾虑到二次北伐时陈仓一直打不下来,所以五伐走的是陈仓道以东,秦岭山区的褒斜道到关中地区,就是一出祁山是赵云偏师走的道路。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
这时的司马懿居然说道:“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这话纯属扯淡,诸葛亮肯定不会用,因为诸葛亮一旦沿武功山东进长安,深入300里,粮道就会被司马懿切断,就是自寻死路。所以诸葛亮西上五丈原是什么目标呢?东取长安肯定不是,但我们看地图可知,褒谷口和关中平原的北山之间相距最近,大概40公里,中间隔一条渭河。
所以,诸葛亮五伐的战略目标是夺取这一最窄处,切断曹魏关中和陇西诸郡的联系,然后再慢慢夺取陇西诸郡和凉州。因为在一出祁山时,诸葛亮知道只要守好街亭,把魏援军阻挡住,不让魏军顺利援助陇西诸郡,诸葛亮就可以慢慢地消化凉州诸郡。这个战略关键,并非只有诸葛亮想到,别人也看到了。当时,魏国的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投蜀,而更西面的陇西郡未下。面对蜀军的攻城,陇西太守游楚派人向蜀军喊话:“你们要是能阻断东方来的援军,不出一个月,我陇西郡必出内乱!但是,如果挡不住,就算你们把城攻下来,也守不住!”。所以,诸葛亮这次索性也不绕远路了,直接进兵关中西部地区,切断陇西和关中的联系。
司马懿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不过此举却被一个人看了出来,这个人是郭淮,根据《郭淮传》的记载,郭淮针对诸葛亮驻军五丈原,曾说过:“诸葛亮肯定争夺北原,应当先去占据它。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陇西凉州的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
果然,郭淮的堑垒尚未成,蜀军就攻过来了,但却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几天后,诸葛亮率军西行,诸将皆认为诸葛亮欲攻西围,唯郭淮认为诸葛亮欲攻西围是假,攻阳遂是真。当晚,蜀军果然攻阳遂,魏军因早有防备,击退了蜀军。最终,诸葛亮只能长期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最终因为操劳过度病逝,上演五丈原将星陨落的悲剧。
诸葛亮五次亲自北伐,除了第五次北伐以外,多多少少有些战果。此后蜀汉的北伐交到姜维手中,但每次的战果都不大。一般认为诸葛亮一伐与四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伐占了出其不意的优势,给曹魏造成的震动是很大的,至少三个郡握在手里,而且不独陇右,还有关中以北的安定郡。四伐消灭了大量的曹魏士兵,还斩杀名将张郃。但从整体上来说,诸葛亮三伐的效果是最大的,毕竟得到武都、阴平两郡,而且这两郡一直持续到蜀汉灭亡也没被曹魏攻破,发挥了三十多年桥头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