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家之十八】此中有真情  得意未忘形

大霖好谈,朋友间聊天、协会中评书,他总是滔滔不绝,辞采飞扬,旁人简直无法插嘴。

  大霖又“不讲情面”,每逢见解相左时,他常拍案而起,据理力争,惹得面红耳赤,待坐定以后,又是笑容可掬。

同仁们偏偏喜爱他的这种风度、坦率的性格和“认真”的牛劲,推举他为市书协的副主席、东吴印社副社长、苏州市职工书协副会长。

           


 

  跟他的为人一样,大霖作书也极“认真”,甚至有点儿“偏执”。时下书坛上有一种挺走俏的书风:一味夸张变形、一味丑扭奇怪、一味迎合取巧,赤裸裸地展露躁动不安的心态。

  而大霖偏不领市面,他认为书法生命的显现不在于暂时的参展和获奖,作为一个书法家应有长远的眼光和淡泊的胸怀,扎扎实实地闯出一条不泥古、不趋时的自我风格的道路。

记得八六年《中国书法》复刊时,大霖就有一幅气息极为简古(创作于八三年)的行书发表。这类回归平淡的书风,在日后书法的发展和嬗变中,越来越为行家们津津乐道,大霖在书法探索中超前意识可见一斑。

若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无疑会很快奏效,形成自己的面目,引来一片喝彩声。

  然而,大霖更深一层地意识到自己尚年轻,过早定型成熟又未必不是一种作茧自缚,何况前人如八大、良宽、弘一等人,在这一路上已占相当的高峰,聪明者应避易就难,另辟蹊径。

  大霖就是这样的固执,这样的清醒。他始终抱定这样的信念:书法史心灵的迹化,失去了“真诚”两字,艺将安在?

因而在时人奢谈创新,书坛良莠混杂之时,大霖能于困惑中形成独特而深刻的书法见解:“得意而不忘形”。

  固然,南朝的王僧虔就有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之精辟论述,但时人大都失之偏颇,因而,大霖的选择,对矫正时弊无疑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吧?

  大霖作书,幼承家学。四岁时由祖父朱戊吉发蒙,十岁由其父朱梅村画家亲授绘画。稍长得其舅公现代著名书画家吴湖帆先生指津,并广泛游学于苏、沪两地。

凭着优越的环境和对艺术的执着,这位成名已久的书家,已在书事上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一些重大展览如“全国二届、三届、四届、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中展出,并出版、流播海外。

  大霖是尊碑的,尤其于六朝碑版用力最深,这当然和他豁达豪迈的气质不无关系。自清代碑学兴起后,碑学大家代不乏人。大霖于魏碑,也有独到理解,他主张用意为上,新奇无定则,不刻意追去魏碑方言森挺的外形。

为此他复涉汉诸铭刻文字,尤其把秦汉帛书的精神熔冶魏碑,丰富其表现力。故其魏书浓厚中不失雅致,质朴中弥现灵气,颇有清人杨守敬之风度。《书法报》曾评其书曰:“力实气空,意涉微茫”。

  除了书画之外,他还好收藏,鸡血石、古琴、田黄、寿山石、字画、古铜镜,无不成为他的收藏品。有人说玩物丧志,他却不以为然,偏偏产生玩物补志的怪论。看他设计的《苏州杂志》封面,你才会觉得他的那句“艺术本就是相通的”道理所在。

  大霖常说:“人要学会否定。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所不满的事物,包括作品。才能超越自己,超越作品。”

  也许大霖认识到自己在创新上的过于谨慎,近年来书风为之一变。把《荐季直表》中晋人潇散风致与魏书的自然新奇相揉合,拙中藏巧,笔短意长,书法审美趣味更见多元。

显然,这和他平时勤于书外之功,以书理悟通往理是密不可分的。

  我知道,对于朱大霖来说,更多的不是用眼睛去看艺术,而是用心灵去感悟艺术情结,去体味那纯真的内心深处,去追寻那返璞归真的艺术自我。

  “我想成名成家,但它只属于艺术。”音调并不高亢,但却有力。

(0)

相关推荐

  • 北魏著名碑刻《高贞碑》,真迹遗失千年重见天日,魏碑的杰出代表

    写在开头:书法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文化素养,提笔即可学书法,带着家人一起学书法,特别是小孩,形成家庭学习传统书法的氛围,营造书香门第之家. 北魏著名碑刻<高贞碑>,是中国书法史 ...

  • 张猛龙三期结业展

    魏 碑 三 期 结 业 展 老师寄语 写在张猛龙三期结业展 雪是白色的,也是黑色的~ 为什么"雪是白色的,也是黑色的"? 因为雪本不存在. 放着电影<天才雷普利>,闭上 ...

  • 张伯英:晚清碑帖融合的书法大家

    张伯英(1871年-1949年),江苏铜山人,字勺圆,一字少海,号云龙山民.东涯老人.清光绪丁西拔贡生,壬寅应天乡试举人.辛亥后,相继任职于北洋政府陆军部.国务院秘书斤等.去职后留居北京,以写字卖文为 ...

  • 【东吴名家之三十八】此季清风正开合

    关于苏州扇子,历来就有很多的赞美,它成为苏州手艺能够传世的艺术传奇.古往今来,无论是丹青高手,还是梨园名伶,众多文人雅士都与一把小小的苏扇,结下了不解的美丽情缘. 一把苏扇,传递着苏州手工艺术的辉煌, ...

  • 【东吴名家之十五】高山流水八十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则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则洋洋兮若江河--   一 1984年,一个深秋的夜晚,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 这个以古老东方神话中的吉祥鸟命名的全欧洲极富盛名的艺术剧院,这个曾是贝多 ...

  • 【东吴名家之四十二】在修行中书写

    陈伟华说:他是信佛的.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在修行中的写书法,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 时间就是一把杀猪刀.认识伟华好多年前,却一直不知道他的书法状态,直到这半年来,他让我关注起书法的精神状态. 先是读他 ...

  • 【东吴名家之三十九】杨文涛:做最好的自己

    和杨文涛熟悉的过程,也是我认识他艺术之路的过程. 好几年前,陪解放军总政治部的一位领导参观苏州市美术馆,考虑专业的要求,我点名要求请杨馆长出来作陪. 在陪同领导参观讲解的过程中,少将出于对苏州文化的喜 ...

  • 【东吴名家之三十六】范有大同  善求小生

    我一直觉得,一个艺术家是需要良知的,无论艺术还是生活,用玉雕艺术家范同生的话来说:就是要用心灵来雕刻艺术. 和范同生认识和交谈,是从他参与姑苏区的慈善拍卖活动开始的,而不是他让人特别关注的艺术人生. ...

  • 【东吴名家之三十五】品味心香

    认识王国安是在八十年代的初期,那时的他,已经在苏州的书法圈中小有名气,因为在一次全国性的书法比赛中获得大奖,所以,他又有着"新科状元"的雅称. 其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他的消息,我是 ...

  • 【东吴名家之三十四】雕镂在历史和美好之间

    确切地说,我是在认识陈健其人之后,才真正领会他的玉雕艺术,而这样的相识过程,足以让我对美玉的思维,发生出太多的变化. 陈健,中国玉雕大师,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学会的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委员会副会长 ...

  • 【东吴名家之三十二】花鸟知我心

    也许我们生活的城市过于的世故,以致当我走进那个喧闹的农贸市场,推开朱欣生的家门时,我简直怀疑这个闹中取静的临河小屋,是在怎样一种都市的噪杂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感叹的美丽画面,流动着画家对生命和美好 ...

  • 【东吴名家之三十】心画相印漆艺中

    去周庄造访磨漆画家李小康的那天,天上的月亮很圆,才想起原来是月全食,而在月全食下的同里人家和画家对话,更有一点关于月印画圆的意韵. 和小康相识至少有了二十年的时间,难以想象这位执着而充满了个性的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