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的用法

重用皂角刺破乳腺增生

说起天丁,可能一般人都不知道为何物?其实它就是一味寻常的中药——皂刺。平常医生用该药不多,一般老百姓更是少知其作用和功效。但却是我方中常用之药,尤其是在治疗乳腺病中少有不用,且是超常规地用。为什么呢?物美价廉,疗效出众。先看文献记载。
异名:皂荚刺(《太平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本草纲目》),皂角针(《江苏植物药志》),皂针(《中药材手册》),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性温,味辛,有小毒。
主治功效: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做浓煎,以敷疮癣。
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本草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仁斋直指方》:治妇人乳痈用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合研,每服一钱,温酒下。
从文献记载上看,其主要功能是拔毒散结,类似于穿山甲,外科常用药。我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乳腺病,缘于穿山甲太贵用不起而替之。乳痈、乳腺增生以其为重药,常常是破关斩棘,速收卓效,一点不亚于穿山甲。
在治疗乳癌(西医为乳腺炎)时,配合五味消毒饮,3-5服即解决问题,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天丁要用100-200g,少则不行。
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时,我过去不得法,用疏肝解郁、活血散结法时,按《药典》常规,一般用量,服药二三十服,没有大变化。我甚为着急,恨无良方效药,病人看效果不大,离而去之。后经勤求古训,精研效方,发现天丁一药是治疗 乳腺病的妙药,且有不少老中医运用于此症,效果斐然,诸如山东妇科名医郑长松、湖北名老中医李幼安、天津名老中医胡慧明均是运用此药治疗乳腺病的高手。前贤有辙,后学效之,自此大胆验于临床,顿起效用。
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时,我一般是用柴胡舒肝散合消瘰丸,并重用天丁(90-150g)加减,常收良效。《外科正宗》附录中说:皂刺消散之力亦甚大,大概用皂刺不过五六分至二三钱而止便是托药,用至四两是消药。”乳腺增生病用至90g以上是取其消散之力。《本经逢原》谓天丁“其性善开泄也”。《中药新用》谓“复方中重用皂角刺治疗……纤维瘤及其他腹腔肿瘤属实证者,有较好疗效。”《用药心得十讲》谓“皂角内服,有消痰积、破癥结、下风秘的作用……皂角刺偏用于活血、散结。”下面举例示之。
徐某,女,28岁,西安市北草滩人。患乳腺增生病已3年了,多处寻医治疗,吃过大量中草药,基本上是以逍遥散为主,外敷专用膏药,无大效果,经人介绍找到我,求再诊治。刻诊见人中等个子,偏瘦,面略黄,舌质略红,苔白,脉弦,性急躁,月经基本准时,量少,色黑。饮食一般,二便正常。查两乳房偏小,内各有二鸡蛋大小包块,不规则,每次来月经时胀痛。诊断为乳癖证。
【处方】柴胡12g,当归30g,赤芍15g,川芎12g,青陈皮各15g,牡丹皮10g,栀子12g,香附15g,枳壳15g,海藻30g,甘草30g,浙贝母18g,生牡蛎30g,玄参30g,皂刺90g。14剂,水煎服,每日3次。
二诊,服药后无异常,脾气好转,查乳腺增生包块已松软,略为缩小。效不更方,上方去牡丹皮、栀子,加大当归至50g,皂刺为120g,续服50余剂,包块消失。3年后,因其他病再见面时,询之,乳腺增生愈后未再复发。
按:天丁重用治疗乳腺病此仅举一例,我在临床治疗此病颇多,不管方子怎么变化,皂刺一药重用是不变的,量小是不行的,这是关键点。其中个别人服后有胃不舒服的感觉,可减量和对症用药,未见有中毒表现。除了乳腺病外,外科红肿热痛的病证都可以加入天丁,以加快治疗时间,效果也是满意的,这方面就不多谈了,诸位同道可自己参悟。
群贤见智录
郑长松教授在辨证方剂中擅用重剂皂刺60g治疗乳痈,其临床实践证明疗效显著。(《名中医治病绝招》)
胡慧明教授为天津名医,精于疮疡、乳腺病、周围血管病等之治疗。常用自制消痈汤(皂刺、赤芍、白芍、,柴胡、生甘草)治疗急性乳腺炎,重用皂刺90g,取其消散之力也。胡教授认为皂刺味辛性温,辛者能散能行,温者善宣善通,以其辛温散结之功而较单纯用苦寒药疗效显著。(《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李幼安教授为湖北名医,见解独到,医技精湛,尤擅治急性热病、内伤杂证、疮疡肿毒等。每遇急性乳腺炎患者,无论是红肿结块期,还是成脓将溃期,均投以自制天丁汤((天丁、炒打桔、荔枝核、鹿角片、赤芍、乳香、没药、蒲公英、野菊花),其中天丁(即皂刺)重用至100-200g。(《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按皂刺辛散温通,药力锐利,为消疮排放所常用,脓成可排,未成能消,在疮疡疖痈之脓已成将溃之际用之最宜,大剂量效佳。《本草汇言》谓其“于疮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
马同长教授擅用皂刺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认为皂刺具有攻坚散结、活血消肿、透脓化疸功能,疗效可靠。但此穿透作用较强,服后可出现走窜性疼痛,为药物反应,不必停药。一般用量为50g,可据病情加大剂量。病人服后坏死组织脱落较快,新鲜组织生长较为迅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6): 11]
孙明寿医生用六味通络饮治疗脑血栓58例,药用黄芪、当归、附子、干姜、水蛭、皂角,疗效较佳。方中皂刺用量为60g。(《神经精神疾病效方430首》)
(本文选自《医灯续传》人民军医2016版p74-76)

自79年来, 笔者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重用皂角刺, 配伍具他药物治疗荨麻疹5 0
余例, 均获良效, 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兹简介如下:
荨麻疹系现代医学病名, 为临床较常见的皮肤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 尤其慢性荨麻疹更难以究其病因, 治疗颇为棘手, 往往反复发作缠绵数载不愈。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情况, 当归纳于中医“ 瘾疹” 、“ 蓓蕾” 、` “风疹团” 等病的范畴。古人有“ 无风不作痒” , “风为百病之长, 善行而数变” 的说法, 根据本病发病甚急, 奇痒难忍, 时隐时现的证候特点, 所以祖国医学认为多与风邪有关。其外风所致者, 乃风邪乘虚而入, 束闭肌表, 内风而致者, 常分血虚化燥生风与血热生风两种。又因湿性粘腻,风与湿滞相结, 留滞下去, 则反复发作。还有风湿挟邪, 寒挟热侵袭人体而成本病者。
笔者在《本草纲目》皂角刺条“ 辛温无毒以米醋熬嫩刺作煎, 涂疮癣有奇效, 去风杀虫, 功与荚同, 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的启发下, 并自用本品6 0 克煎汤试服,服后两小时感到皮肤稍热, 遍身微微汗出, 有轻度蚁行感, 脘腹除矢气增多之外别无他苦之后, 乃放胆用之。凡遇荨麻疹患者, 均首先用大剂皂角刺1 5 克至3 0 克为主药,配伍荆芥、防风、虫退、白鲜皮、甘草为基础方( 拟名疏风达表汤)加减治疗。风寒重者, 加麻黄、细辛;风热为患, 加牛蒡子、连翘、薄荷; 内热壅盛加黄芩、黄连、桅子、石膏; 血热加丹皮、生地、紫草、赤芍, 血虚加熟地当归、白芍, 气虚加黄芪、台参。
所治5 0 例中, 病程不超过一个月者, 每收一剂知, 两剂已之显效。对迁延数月或数年者, 一般三剂显效, 五至七剂风疹团与自觉症状消失, 今举一例如下, 以资参考。
肖x x , 男, 2 6 岁, 1 9 8 0 年1月1 0 日初诊, 患者发病已五年, 每逢冬春寒冷季节病情即加重, 经常发作, 迁延不休。发作前多见院腹剧痛, 疼痛稍缓, 风疹团即
遍及全身。曾用西药抗组织胺和“ 激素” 等治疗多次, 亦曾服过中药汤剂, 均未能治愈. 此次发病已七日, 证见院腹两胁及四肢、颈项, 腰背疹块密集, 如云成片,奇痒难忍,恶寒, 覆盖棉被得微汗可暂时缓解, 稍一显露立即转剧。脘闷, 纳差, 二便如常, 舌苔白中心厚腻, 脉浮。证属风寒外袭, 内有湿浊, 寒湿聚结, 气机不畅
。治宜疏散风寒,理气机湿, 拟疏风达表汤合平胃散加味。处方: 皂角刺3 0 克、荆芥9 克、防风6 克、陈皮9 克、川朴6 克、柴胡6 克、苍术6 克、虫退9 克
、白癣皮1 2 克、甘草3 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分两次温服。服上方三剂风疹团已消退, 恶心已罢, 胃纳转佳, 效不更方, 再服三剂, 每两日一剂, 减其制以各后, 至8 5 年6 月未见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