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雪公园鸟语花香
水映梅花分外白
疑霜似雪香满园
寄语山鸟诉相思
枝头小翠频回眸
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繁殖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从贝加尔湖西面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到远东和萨哈林岛,往南到中国、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和日本。(文字来自百度)
绣眼鸟(White-eye)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的97种鸟类的统称。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鼻孔为薄膜所掩盖;舌能伸缩,先端具有角质硬性的纤维簇;翅圆长;尾短;跗蹠长而健。雌雄相似。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绣眼鸟性情活跃,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分布。分布自亚洲南部至大洋洲和非洲。
有约60种都归在绣眼鸟属(Zosterops)内。尾、翅均短,体长约11公分(4.5吋)。喙纤巧而尖,舌尖刷状。羽衣单色,灰、褐或黄绿色(雌雄相似)。主要斑纹是由细小柔软的羽毛构成的眼圈,通常为白色。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有几种,包括澳大利亚人称作「毁损鸟」(blightbird)的,损坏栽培的无花果和葡萄。绣眼鸟性活跃,除照管它们的杯状巢时外,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文字来自百度)
普通缝叶莺(学名:Orthotomus sutorius):体长9-14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棕顶冠而腹白的莺。尾长而常上扬;额及前顶冠棕色,眼先及头侧近白,后顶冠及颈背偏;背、两翼及尾橄榄绿色,下体白而两胁灰。于繁殖期雄鸟的中央尾羽由于换羽而更显延长。云南亚种的脸颊及耳羽无细纹;华南亚种的上体色深。虹膜浅皮黄色;上嘴黑色,下嘴偏粉色;脚粉灰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脚和平原地带。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文字来自百度)
苍背山雀(学名:Parus cinereus,英文名:Cinereous Tit)属山雀科山雀属,是从大山雀的亚种分化出来的。[1]
拉丁学名
Parus cinere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雀形目
苍背山雀肩、背部及背覆羽中灰色 下体呈单调的中灰色,腋部深灰色。
红耳鹎(学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鹎科、鹎属的鸟类。红耳鹎为小型鸟类,体长17-21厘米。额至头顶黑色,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围以黑色,在头部甚为醒目。上体褐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颧纹黑色,胸侧有黑褐色横带。
红耳鹎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中,性活泼,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
红耳鹎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文字来自百度)
鹊鸲(拉丁学名:Copsychus saularis)是鹟科鹊鸲属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低危物种。其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鹊鸲体长约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长度约为头长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长;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其性格活泼,大胆,不畏人,好斗,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食物以昆虫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
中文学名
鹊鸲
雀形目
拉丁学名
Copsychus saularis
别称
猪屎渣、吱渣、信鸟、四喜
鹟科
太阳鸟属总计14种,分布于印度,我国西南以至秦岭抵华南一带,南达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分布于中国的有6种。 [1]
叉尾太阳鸟Aethopyga christinae Swinhoe
鉴别特征
头顶闪绿彩;上体灰黑或暗橄榄黄;腰鲜黄色;尾金属绿;中央尾羽羽轴先端延长呈针状;喉、胸赭红或褐红色;腹部灰黄 [15] 。
形态 (据华南亚种)
雄性成鸟:头至肩间绿色,具金属光泽;背暗橄榄绿;腰呈鲜黄色;尾上覆羽金属绿,在不同的折光下或呈蓝紫色;中央尾羽亦同, 羽轴先端延长如针状(图13);余尾羽黑色;外侧4对尾羽具白端和翠绿色羽缘;翅暗褐色,外缘以橄榄黄;眼先、颊、耳羽概黑,头侧或渲染褐红色;髭纹翠绿而具金属光泽,或呈辉紫色;颏、喉、上胸皆赭红;下胸橄榄黄,有时染以灰褐色;其余下体和两胁淡灰、淡乳黄至绿黄色,或为灰色而缀以黄色或绿黄色;翅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上体橄榄黄染绿;冠部或冠部羽基灰褐至褐色;翅暗褐,狭缘以橄榄黄;尾羽褐黑;中央尾羽羽轴不延长;外侧尾羽具明显的白色羽端,向外渐形大;眼先灰黑;头侧浅橄榄绿;颏、喉浅绿灰色,或为灰绿至浅绿黄色;胸部转深;腹和两胁浅淡,呈绿白色或淡黄绿色;尾下覆羽淡乳黄或乳白色。
雄性幼鸟:采自9月的标本。头、背橄榄绿;冠部羽基灰褐;腰鲜黄色;尾上覆羽橄榄绿,散有辉绿色羽片;飞羽黑褐;眼先污黑;头侧淡绿黄;整个下体淡黄缀绿;胸部杂有暗赭红羽片。
雌性幼鸟:采自6月的标本。上体与雌性成鸟酷似,喉灰而染以淡橄榄黄色;余下体转浅。(文字来自百度)
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文字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