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绍兴,跟着课本去旅行(叶平)

浙江绍兴,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接宁波,西临杭州,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自古即为旅游胜地,素以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乡而闻名,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鲁迅故里、沈园陆游、兰亭王羲之……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各家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纷纷收入了有关鲁迅、陆游和王羲之的著作或文章,作为学生必修的课文。近年来,绍兴更以“跟着课本去旅游”,招来了大批中小学生深入实地研学旅行。
试选择人民教育出版选编的若干课文,跟着学生到绍兴实地去上课。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选编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作为必修课文。

孔乙己与咸亨酒店

经过杭州中转,乘火车抵达绍兴,恰好住宿在咸亨酒店附近。酒店在鲁迅路秋官第,临街朝南。东侧竖立着一座四柱塔形照牌,上书“咸亨酒店”四个大字。店内摆设格局,悉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所状。因此处老酒地道,“过酒坯”(下酒菜)风味纯正,闲暇之时,于此自斟独酌,或约三二酒友品“三酉”而负暄闲聊,均极自在。
咸亨酒店即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酒肆。试以鲁迅名著《孔乙己》为线索,演绎这个故事。
《孔乙己》:“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孔乙己》: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孔乙己》: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如今的咸亨酒店,装修得十分气派,可能基本上恢复了古时的风貌。
造访咸亨酒店,能够感受到百年老店魅力,正可应了“酒香宾咸集,人龢事亨通”。
《孔乙己》:一天的下半天,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孔乙己》: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鲁迅故里景区
绍兴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是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现在已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故里不仅再现了鲁迅当年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鲁迅祖居从未对外开放的西厢房和近期恢复的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
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情境的真实场所。
不知哪位才是鲁迅笔下《故乡》中的小伙伴闰土?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窄窄的青石板路,两旁商铺林立。
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绍兴的“镇城之宝”。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选编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课文。

鲁迅故居

“民族脊梁”四个大字,标志着我们已经来到鲁迅的出生地。
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
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间,鲁迅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
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故居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拆除。
鲁迅故居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家族喜庆、婚嫁、亲友聚会的堂屋。中央上方悬挂“德寿堂”匾额,中间有中堂。中堂两侧挂着楹联。
书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
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这也是当年少年闰土躲进的厨房:《故乡.少年闰土》里写道'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
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
试以《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演绎百草园: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光滑的石井栏,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风情园
鲁迅笔下风情园在绍兴鲁迅纪念馆西北侧,有一朱家台门,又称“老磐庐”,它西接周家新台门,东邻周家老台门,北临东咸欢河。
朱家台门环境幽雅,且寓古迹,为古城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园台门建筑。
朱家台门的主人叫朱阆仙,即买下周家新台门的“朱文公的子孙”。朱家台门原为越王望花宫故址,系明初名将胡大海官宅的一部分。
风情园内品味鲁迅笔下的文采斐然。

绍兴鲁迅纪念馆

继续走上步行街窄窄的青石板路。
新建的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绍兴对外宣传教育的窗口和著名的人文景观。
纪念馆收藏有大量的与鲁迅有关的近现代的革命文物和地方历史文献。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
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继续以《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演绎。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写道:“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寿家的东厢房,北边的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
此为塾师寿镜吾先生的“办公室”。《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鲁迅祖居

周家老台门系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为绍兴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台门建筑。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组成,东西各有厢楼。
老台门占地 3087平方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
鲁迅祖居的正门,鲁迅祖居共有四进,这是第一进,也称台门斗,仪门上面有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氏家族在绍兴400年历史中,属周福清获得的官位最显赫。
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鲁迅平时很少来祖居,只有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时才过来。
来到第三进——香火堂。
香火堂是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中央上方设一神龛,放有历代祖宗牌位。现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源远流长。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
第四进,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分书房、主卧房、男、女幼童房、少爷房、小姐闺房、绣房和沐浴房,以及大厨房等。
卧房
大厨房
初中语文沪教版(上海)九年级,选编了陆游的《沈园二首》作为课文。

绍兴沈园

沈园,又名“沈氏园”,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春波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沈园是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一派江南景色。因陆游曾在此留下著名诗篇《钗头凤》,被誉为中国爱情主题公园。现为国家5A级景区,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

绍兴沈园,凄美爱情故事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1,选编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课文。

绍兴兰亭

兰亭,绍兴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一座晋代园林,著名的书法圣地,国家AAAA级旅游区。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1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
历史上,兰亭原址几经兴废变迁,现兰亭是康熙年间郡守沈启根据明嘉靖时兰亭的旧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园林建筑的风格,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
写有草书“鹅池”的石碑,一座三角形石质建筑,碑上“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写,称“父子碑”。父子同是著名书法家,因此此碑身价百倍。
据传,王羲之正在写“鹅池”二字时,刚写好“鹅”字,就听到接圣旨的呼声,身居当地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当然不敢怠慢,立即搁笔接旨。
其时正在父亲身边观看的王献之,忍不住提笔续写了一个“池”字。
碑侧鹅池是纪念性建筑,除与鹅池碑相呼应外,还同王羲之一生爱鹅有关。王羲之喜欢看鹅,喜欢写鹅字,也喜欢养鹅,因此也就有了王羲之书写“道德经”换鹅的故事,凡是与纪念王羲之有关的地方大多有鹅池建筑。
兰亭碑也称小兰亭,亭中碑刻“兰亭”二字,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御书。中间有断痕,为文革时所遗留。
1980年恢复时,无论如何找不回两字之间的一小块碑石。虽然已经精工相接,但旅游者总是深感遗憾,喜欢以自己的想象在缺陷处用手指去弥补摩画,时间久了,“兰亭”二字中间的残缺部分似乎隐约重现,兰亭碑也就被人们戏称成了“君民碑”。
曲水流觞。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二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
这次聚会有二十六人作诗三十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三百二十四字的序文,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
“流觞亭”为纪念“曲水流觞”活动而修建,亭上匾额“流觞亭”三个大字为光绪江夏太守李树堂题。旁边对联“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是由徐生翁撰句,兰亭书会会长沈定庵先生所写。
曲水流觞大写意:曲水是留在地面上的一条弯弯曲曲小溪,流觞指的是漂在曲水上的酒杯,临水而坐,一觞一咏组成著名的曲水流觞。可以说,没有当时王羲之等人的曲水流觞活动,就没有《兰亭序》的诞生,当然也不可能有兰亭如今这样的知名度,曲水流觞应是兰亭景区的灵魂所在。曲水畔,常有风雅之人仿古流觞。
兰亭序。历代书家都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兰亭序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右军祠在流觞亭的东侧。右军祠结构巧妙,四周环水,水上建堂,堂中有廊,廊侧有池,池中有亭,亭旁架桥。
内有一幅王羲之爱鹅构想图,其南有以回廊围绕的方形“墨华池”与墨华亭,周围回廊墙上镶有唐宋以来历代书法名家所书《兰亭集序》之石刻。
右军祠内可观天、地、日、月、星五景,可赏唐、宋、元、明、清墨宝。右军祠常作为举行各种纪念和交流活动之地,尤其是书艺交流的重要场所。
墨华池与墨华亭。
御碑亭在流觞亭之后,为八角重檐结构建筑。亭内有御碑高6.8米,宽2.6米,厚20厘米,重1.8万公斤,是我国最大的古石碑之一。
碑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背面为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七律诗《兰亭即事诗》,书法飘逸,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与前面的父子碑、君民碑一样,此碑被人们称之祖孙碑,同为兰亭景区的“三绝”。
临池十八缸是兰亭的一个参与性景点,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组成。
太字碑根据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这一典故而来。相传王献之练了三缸水后就不想练了,认为已经写得很不错。有一次,他写了一些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觉得写得还不好,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大”字,上紧下松,一撇一捺结构太松,于是随手点了一点,变成了“太”字,说“拿给你母亲去看吧”。王羲之夫人看了后,说:“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知道自己的差距,于是刻苦练习书法,练完了十八缸水,长大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绍兴怀古游览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