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米直径窖穴考古,意外发现三千年前中国最早图书馆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一个不起眼的两米直径窖穴,意外发现了三千多年前中国最早图书馆。
1899年,甲骨文发现震惊世界。1928年10月,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组,负责殷墟的考古工作。前后共15次考古,殷墟发现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
1936年春季,考古组第13次进行殷墟考古。这次发掘从3月18日开始,一直没有什么发现,考古队计划在6月13日这天停工,等到天气凉爽后再开工。6月12日下午,考古队在小屯村北清理最后一个编号为“YH127”的窖穴,谁也不曾想到一铲竟挖出了惊天巨现。
这个窖穴直径近两米,挖下去半米以后,几片完整的大片龟甲一片挨一片地呈现出来。在这个窖穴内,共出土17096片甲骨,这些甲骨多数是整版的,刻满字迹,有朱书的,也有墨书的。
“YH127”号甲骨窖穴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个。一万多版甲骨刻有文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
这次甲骨出土震惊了世界,当年这批甲骨就全部运往了南京,解放前这批甲骨又辗转运到了台湾。
建国后,殷墟考古又多次发现甲骨窖穴。1973年发现小屯南地甲骨窖穴,1991年发现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发现商代甲骨窖穴。
截止目前,殷墟共出土约16万片甲骨,单字4300多个,已释读1600多个。3000多年以来,中国文字从甲骨文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记录材料使用经过加工和刮磨的龟甲和兽骨,由专门负责的卜官保管。
甲骨在使用之前,首先要把血肉除净,锯削磨平,接着在龟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者将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所问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柱烧甲骨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开裂,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占卜者对这些裂纹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结果,并把占卜是否灵验也刻到甲骨上,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甲骨文的内容可以涵盖商朝人的生活情形,是一部商朝的百科全书。
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中国安阳殷墟申遗。整个审议只用了6分钟,会场没有一位专家提出异议,殷墟顺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