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高楼开创中国建筑先河,武则天洛阳明堂有多雄伟?
隋唐洛阳城也称为神都,城的北部是皇宫,皇宫里有一座宏伟建筑明堂。所谓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 “天子之庙”,象征着皇帝的权威是由上天授予。
西周时期,周公在洛邑最早建设了中国最早的明堂。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
从周朝开始,每个朝代都会建造明堂。东汉明堂为 “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后来的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北魏因形制之争,又值世乱终未建成。
洛阳城自隋代修建,当时隋朝就有建造明堂的计划,但未及施行。唐高祖受禅,天下尚未太平,明堂未建立。唐太宗之世,天下初定,明堂之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太宗追古制礼,但明堂规制已无章可循,此事终被搁置。唐高宗时期重议明堂方案,多费周折,但未来得及建造,高宗便一病不起,呜呼而去。
武则天继承高宗遗愿,在成为太后掌握权利以后,心里早就有了复兴周朝,当皇帝的想法。复兴周朝,那么首都就应该建设在天下之中的洛阳,还应该建造明堂,表明皇帝是天命神授。
以往朝代的明堂建造在皇宫南3里到7里之间,武则天别处心裁,把明堂建造在皇宫之内。她任命白马寺和尚薛怀义作为工程的总监督,工程的选址是拆掉皇宫内的正殿乾元殿。
乾元殿为唐朝洛阳皇宫紫微宫的正殿,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在隋朝乾阳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座乾元殿,乾元殿比明清太和殿还大。
在薛怀义的指挥下,公元687年拆除了乾元殿,公元688年建成了辉煌壮观的明堂。
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围宫城 ,“以象北辰藩卫” , 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 字,整个轴线可谓一字天。尤其经过武则天对洛阳城的营建之后,改变了洛阳紫微宫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中的“七天建筑”,是中国古代最高大、华丽的中轴建筑群。明堂就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中制高点。
明堂,即“天宫”,亦名“含元殿”、“通天宫”。紫微宫本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故称中宫。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内院。隋炀帝营建洛阳时,仿照天上宫阙命名,隋唐洛阳城的宫城也叫“紫微宫”。又因为天帝在紫微宫布政的宫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到武周时期,武则天一改周礼明堂建在城南的传统,将明堂建在了紫微宫内,并且作为洛阳城的外朝正衙,呼应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
武则天建设的明堂开创了中国建筑从圆到方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明清时期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明堂不仅规模宏大,又是标新立异、时髦华丽之作。武则天以独特的方式和创新精神建造明堂,一反过去拗于周制的复古传统和呆板四方的单层建筑模式,又在内涵上继承了传统明堂“象天法地”的设计原则。唐洛阳宫明堂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制,开创了以后中国古代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它所体现出的天子与天相通、象征性表达四时、十二时辰、二十四气以及四面八方、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宇宙时空观的思想。
明堂建成后,武则天非常高兴,“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亲享明堂,大赦改元。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颁九条以训于百官。文多不载。翌日,又御明堂,飨群臣,赐缣纁有差。自明堂成后,纵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观,兼赐酒食,久之乃止。吐蕃及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来贺。” 可见当时大唐第一高楼——明堂落成之后天下轰动的盛况,游客纷至沓来,像极了今天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刚落成时的样子。只不过,这个大唐最著名的地标和旅游景点只是偶尔对外人开放。
公元695年,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五年,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失宠后放火烧了明堂身边的天堂。由于明堂离天堂过近延及明堂,二堂具毁。
公元695年三月,武则天又下诏造明堂、天堂。又铸铜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安置在各自的方位。公元696年,新明堂落成。
二次修建的明堂在顶部建造了神鸟朱雀,既有防火避火之意,朱雀也象征着女皇的神权。
武则天以后,唐玄宗时期曾先后5次移居东都,在洛阳主政近11年,开创了繁盛一时的“开元盛世”。公元738年,唐玄宗对明堂进行改造,拆除上层和柱心木,在平座上新建八角楼,楼上设有捧着火珠腾空而起的八条龙。
安史之乱中,明堂被叛军和回纥兵两次焚烧,于公元762年被彻底损毁。至此,象征国运的明堂在见证大唐盛衰沉浮与荣辱变迁后,在战火中轰然倒塌,化为焦土残垣。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大遗址,在原有遗址基础上复原新建了明堂,宏伟的建筑,成为了洛阳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