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杏仁

药材名称:杏仁


别名:杏核仁、苦杏仁
采收加工: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晾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
产地:全国
科:蔷薇科
原植物:杏、野杏、山杏、东北杏(四种来源)
植物情况:落叶小乔木(杏)

高4-10cm;树皮暗红棕色,纵裂。

单叶互生;叶片圆卵形或宽卵形,长 5-9cm,宽4-8cm。

春季先叶开花,花单生枝端,着生较密,稍似总状;花几无梗,花萼基部成筒状,外面被短柔毛,上部5裂;花瓣5,白色或浅粉红色,圆形至宽倒卵形;雄蕊多数,着生萼筒边缘;雌蕊单心皮,着生萼筒基部。

核果圆形,稀倒卵形,直径2.5cm以上。种子1,心状卵形,浅红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杏仁药材性状:本品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

优等品以颗粒均匀、饱满肥厚、味苦、不发油者为佳。

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杏仁药性: 
【本经中品 杏核仁 味甘温。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
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开痹塞,泄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肺主藏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气逆则胸膈闭阻而生喘咳。脏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经病而不能行,于是肿痛。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其诸主治:治咳逆,疗失音,止咯血,断血崩,杀虫䘌,除㾴刺,开耳聋,去目翳,平弩肉,消停食,润大肠,通小便。种种功效,皆其降浊消郁之能事也。
【性味】味甘苦,性温,有小毒。
【主治】杏仁为咳逆痰气要药,主咳嗽气急,能下气平喘,治风寒痰滞,能宣肺解肌,除风散寒,润燥消积,利胸膈气滞。通大肠气闭。

【别录】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往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满痛,杀狗毒。
【甄权】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角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和酪作汤润声气。
【元素】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润大肠气秘。
【容川】杏仁有油,但得苦味,无辛烈之气,故降而不及。色白属金,降气行痰,气降则血降,故凡吐血必咳痰,痰为气分,因气逆而血升,故引出其血也。
【药征】主治胸间停水也,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用量】普通钱半至三钱。
【禁忌】凡杏子性皆热,小儿多食致疮痈膈热,多食动宿疾,产妇尤忌,杏仁双仁者有毒能杀人,阴虚咳嗽,肺家有虚热痰者均忌,恶黄耆葛根。
【炮制】 苦杏仁: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燀苦杏仁:取净苦杏仁,照燀法(附录Ⅱ D)去皮。用时捣碎。
炒苦杏仁:取燀苦杏仁,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黄色。用时捣碎。
【性味】 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 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4.5~9g,生品入煎剂宜后下。
【注意】 内服不宜过量,以免中毒。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注意】 
《本草经集注》:得火良。恶黄耆、黄芩、葛根。畏蘘草。
《本草经疏》:阴虚咳嗽,肺家有虚热、热痰者忌之。
《本草正》:元气虚陷者勿用,恐其沉降太泄。
《本经逢原》:亡血家尤为切禁。
《本草从新》:因虚而咳嗽便秘者忌之。
【附方】 
1.麻黄汤(《伤寒论》),用治外感风寒。
2.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治感受风邪,鼻塞身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绻,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3.大青龙汤(《伤寒论》),用治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火,壅遏于肺的喘咳证。
4.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伤寒论》),用治风湿在表的风寒表湿证。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2.《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
3.《名医别录》:主惊癎,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4.《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
5.崔禹锡《食经》:理风噤及言吮不开。
6.《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
7.《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
8.《本草纲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皶疱。
9.李杲:杏仁下喘,治气也。桃仁疗狂,治血也。桃、杏仁俱治大便秘,当以气血分之。昼则难便,行阳气也;夜则难便,行阴血也。故虚人大便燥秘不可过泄者,脉浮在气,用杏仁、陈皮;脉沉在血,用桃仁、陈皮;所以俱用陈皮者,以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也。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10.《本草纲目》: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
11.《长沙药解》:肺主藏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气逆则胸膈闭阻而生喘咳,藏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经病而不能行,于是肿痛。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其诸主治,治咳逆,调失音,止咯血,断血崩,杀虫NI,除ZHA刺,开耳聋,去目翳,平胬肉,消停食,润大肠,通小便,种种功效,皆其降浊消郁之能事也。
12.《本草求真》: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秘,温则宣滞行痰。杏仁气味俱备,故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喘嗽咳逆、胸满便秘、烦热头痛,与夫蛊毒、疮疡、狗毒、面毒、锡毒、金疮,无不可以调治。东垣论杏仁与紫菀,均属宣肺除郁开溺,而一主于肺经之血,一主于肺经之气;杏仁与桃仁,俱治便秘,而一治其脉浮气喘便秘,于昼而见;一治其脉沉狂发便秘,于夜而见。冯楚瞻论杏仁、栝萎,均属除痰,而一从腠理中发散以祛,故表虚者最忌;一从肠胃中清利以除,故里虚者切忌。诸药貌虽相同,而究实有分辨,不可不细审而详察也。但用杏仁以治便秘,须用陈皮以佐,则气始通。
13.《药征》:杏仁主治胸间停水,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14.《本经疏证》: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皆麻黄、杏仁并用,盖麻黄主开散,其力悉在毛窍,非借杏仁伸其血络中气,则其行反濡缓而有所伤,则可谓麻黄之于杏仁,犹桂枝之于芍药,水母之于虾矣。
15.《本草便读》:凡仁皆降,故(杏仁)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能润大肠,故大肠气闭者可用之。考杏仁之性似无辛味,似乎止有润降之功,而无解散立力,但风寒外束,肺气壅逆,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使气顺而表方得解,故麻黄汤用之,亦此意耳。桃仁、杏仁,其性相似,一入肝经血分,一入肺经气分。至于解毒杀虫,彼此均可,在乎用者之神明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