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卓汉雄:享受研究型的教学生活
享受研究型的教学生活
中山市东凤镇民和小学/卓汉雄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突然想起这句老生常谈的话来,是因为近期的教学让我对这句话突然有了一种从文字表层潜入思想深层的体验,品味到研究带给我的一种无法言清的幸福和喜悦。昨天我跟同事说,现在我天天都渴望着上课。
于一线老师来说,研究是一种对教学行为的深度思考。我对教学最理想化的愿景是这样的:始于专业阅读,立于教学设计,施于课堂实践,归于反思总结。而这种理想状态,近期总是让我感觉它在我心中盘桓,让我觉得自己的教学生活充满了生机和诗意。
前天的教学内容是杜甫的《问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意思虽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懂得其诗意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当我要求学生串词成句来理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诗的意思时,第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白天我唱歌需要喝酒,春天陪伴我回到家乡。”我说:“这句话谁能说得更通顺一些吗?”稍待片刻后有学生回答:“白天我唱歌喝酒,春天陪伴我回到家乡。”无疑,学生察觉出了“须”虽在古诗中存在,但阐述意思时它的存在却影响了句子的顺畅,所以得删去。这看似无关紧要的改正,其实提高了学生言语表达的规范水平。接着我再追问:“谁还能加上几个词说得更好一些呢?”有学生答道:“白天我尽情地唱歌喝酒,美好的春天陪伴我回到家乡。”我第三次追问,“结合诗歌的背景,你能说感情更丰富一些吗?”再有学生补充:“听到这么好的消息,白天我尽情地唱歌,畅快地喝酒,美好的春天陪伴着我回到战争开始后就离开了的家乡。”三个追问,起到了佐藤学所说的“串联”“交响”的作用,把学生的句子从不通顺到通顺,再从通顺过渡到联系诗歌背景赋予感情。具体贴切的追问直接促进了学生回答问题有了品质的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有了锻炼的机会。为什么在直面课堂时我会作出这样的设问和追问、串联和交响呢?这归根结底还是缘于我的专业阅读,它让我在上课时有了这样的意识,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一个片段生成。这只是我上课时诸多例子中的一个,很多时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专业阅读所获取的理念实践于我的课堂,无数像这样带有理论成份的观点在我的实践中落地生根,激发了学生的言语生长,促进了课堂质量的快速提升。现在,我还习惯性地在晚睡前回忆自己白天上课的得失之处,而且常有所得。昨天改测验卷时,改阅读题的吴老师说:“卓老师,你班的学生做阅读题组织语言的能力进步很快啊!”看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话决非妄言。
再说说我近期的作文辅导情况。我班上四个不会作文的孩子,从第一周时间我就利用午托时间来辅导他们,一周三次。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只要多写一些,应该有进步。毕竟,他们只是基础差,而智力是相对正常的。但第一周发现,他们半个小时只能写几个字。于是,第二周我先让他们先看例文,然后要求他们把大概意思写下来,借此来训练他们组织文字的能力。但我发现,他们写得跟原文牛头不对马嘴,这种想法也宣告失败。至此我知道了,他们的写作提高还脱不开老师的指导。于是第三周开始,我决定一步一步地教他们写。怎样教呢?我决定从用量表评价表作为工具,采用“教师亲身陪伴,教学完全介入”的方式来辅导他们。用简化了的量表法给予他们写话的支架,抓住“他做什么,他想什么,他说什么,他像什么,他样子怎样”五点来写人物。比如指导的第一次,我先表演走进教室的情景,然后要求他们写五十字。结果我见识了他们思维的狭隘,一个只写语言,一个只写动作,为了达到字数,然后无数次地重复。我只能以量表法的五个方面一点一点地开发他们的写话维度。我用这种方法持续了两周,收获不多,但也有一点。说实话,这种方法还是挺辛苦的,需要我全程监控、指导、鼓励。但我就是想试验一下我现时的写作观——写作是可以教的这个理念是否真能实现。在以后的辅导中,我不单要有耐心,还要运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有计划、成体系、常反思来完成我的实验。也就是说,我把他们四个人的写作当成另一种教学体系来教。撇开师德成份来说,研究的心态让我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指责或不耐烦,更多的是带着研究的色彩去行事,用专业的方法,看看是否真的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由此心中常有一种神圣感。
思考让我的教学生活如此充实,研究让我倍感教学蕴含的乐趣,古语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今年四十有八,体悟到教学研究的真中真谛,虽迟不晚,可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