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泰蓝好与坏
明代的景泰蓝多使用蓝色为底色进行装饰,在华丽中包含了简约,符合中国文人内敛而不张扬的个性,所以受到了王公贵 族们的推崇。
“景泰”款情况较复杂,杨伯达先生《景泰掐丝珐琅的真 相》一文中记述了三十余种景泰款识,但其中绝大多数为伪款。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景泰”款掐丝珐琅器来看,其款识的伪制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清代时用刻有“景泰”款的长方形鎏金薄铜片覆盖明晚期“万历”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掐丝珐琅兽面纹大方鼎;二是清代时将明代无款的掐丝珐琅器后配底并加刻“景泰”款识,如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掐丝珐琅凤耳扁瓶;三是明末和清代时仿制的“景泰”掐丝珐琅器,多在器底烧制“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掐丝珐琅伪款。
景泰蓝起源于元朝时(公元1271~1368年)的大都城(今北京市),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为主,所以被称为"景泰蓝"。旧时的景泰蓝制品专 供皇 室贵 族享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工艺上更趋成熟。目前的品种主要包括景泰蓝和花丝景泰蓝两大类,其中景泰蓝产品又分为金地景泰蓝和蓝地景泰蓝两部分,花丝景泰蓝又分为金地花丝、银地花丝和蓝地花丝三类。
景泰所有御前陈设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凡瓷器所能烧制的器物,珐琅器也无不尽有。成化时期宫内景泰蓝的烧制几乎相当,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延续烧制,可是都因循守旧,在质量上已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万历以后偶有烧制,但出品很少。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末。到清朝乾隆时期,景泰蓝的制作迎来了它的最 高峰。这时期的景泰蓝严格规定只有皇 家可以使用,只有少量用于封赏二品以上大员及颁赐给大德高僧、寺庙作供奉之用。这时期的景泰蓝色泽与明代相比,追求艳丽,纹饰复杂,图案喜庆吉祥、题材丰富,广泛用于宫殿的摆设与实用器皿的制作。要特别指出的是偶有一些署有康熙、雍正年款的铜胎掐丝珐琅器物,通过仔细考究我们会发现与乾隆时所烧制器物没什么不同,实际上应该是乾隆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上署了康熙、雍正的年款,并不真是康雍朝烧制的。
2011年,香港佳士得,一对“清乾隆御制鎏金铜胎掐丝珐琅春寿宝盒”拍出了4273.722万元的天价。自此,景泰蓝成为收藏的新宠,追逐的人们来不及学会欣赏,只以价格为标准,于是,减少几克铜丝,少做几道工序,哪怕是机器做的,能成个景泰蓝的样子就会火爆。
掐丝珐琅的工艺在景泰年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创造出许多新的色釉,仅蓝釉就有铬蓝、天蓝、宝蓝、透明状的普蓝、粉青、金色等,还有桃红、墨绿、粉绿、淡绿,以及黄、白、紫等多种颜色。釉质优美沉着,尤其是蓝釉,更有一种宝石般的美感,当时的器物多以这种蓝釉为底,创造了景泰年间以蓝为主的风格。
景泰蓝具有极为繁琐复杂的工艺,要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一百零八道工序。它不仅运用了青铜和瓷器的工艺,而且把绘画和雕刻技术也融入其中,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