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认为精、气、血、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其中血和津液比较好理解,精和气是对人体中看不见不能精确表达的物质的含糊称谓,概念相对抽象,其中牵涉到很多同名不同意的表达,必须对其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理解其内涵后才能搞明白。这篇文章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属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部分。
精
人体之精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人体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和广义的气基本是同一概念。
狭义的精指的是藏于肾的肾精,用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饮食生化出的后天之精构成,主要包括了生殖之精、水谷之精和脏腑之精。
通俗点说,人体之精大多数指的是肾精,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人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精气,先天之精从有生命特征开始就在消耗且无法补充,只能通过补充后天之精来延缓消耗。先天之精不足或过度消耗,就会发育迟缓或早衰;先天之精耗尽,就会死亡。对中医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只有肾有肾精亏虚证,其他脏腑没有精虚。是因为其他脏腑之精都化生气血来用了,有剩余的部分只会储存到肾中成为肾精。
人体之精的来源
先天之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先由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再摄取母体中的水谷之精形成,主要秘藏于肾。
后天之精主要来源于饮食,先由脾胃化生水谷之精,输送到各个脏腑化为脏腑之精,化生气血津液濡养脏腑,用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剩余部分储藏于肾中。
总结得出人体之精主要有四个功能:
1、繁衍生命
生殖之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机能,所以补肾精是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的重要手段。
2、生长发育
精是生长的物质基础,使得人体能够正常生长发育,随着先天之精的不断衰退,人体也在不断衰老。
3、化气化血濡养脏腑
脏腑之精是一个过渡物质,最终是化生气血为人体所用。
4、化神
肾生髓,髓入脑成为脑髓,所以神志的物质基础也是精。
气
这里要说的是医学之气而不是哲学之气,两者有共通性,但哲学之气探讨的方向有所不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人体之气和人体之精的概念一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精气经常一起说。气由精生化而成,也有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气的来源
先天之气是先天之精所化,让人成为有生命的机体;后天之气包括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之精化的气。所以气的生成与肾、肺、脾胃关系密切,先天之气是肾中精气,后天之气是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的水谷精气,所以临证中气虚补气,多补的是脾气和肺气。
气的运动形式
气在人体的运动形式分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中医把这种运动形式叫作“气机”。吸入清气是入,呼出浊气是出,气化是升清,排泄是降浊等等。
后面的藏象学说中会讲到脾气升胃气降,肝气升肺气降,心肾相交,说的就是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中医结合人体之气和自然之气的运动规律,制定了“升降法时”的治疗原则。比如人体肝主升肺主降,自然界的春天主升,秋天主降。那肝有问题,秋天会加重春天治疗效果好;肺有问题,春天会加重秋天治疗效果好。包括冬病夏治也是同样的道理。
气机失调
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调,就是“气机失调”,分为气滞、气逆、气陷、气脱和气闭。这里说个最常见的气滞,也叫“气机不畅”,是指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胀”,不管是胀闷还是胀痛都是气滞。气滞也分虚实,气少无力推动会气滞,气多淤堵也会气滞,两者的区别就是实证“拒按”,虚证“喜按”。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实证用行气药,虚证用行气药加补气药,因为行气会耗气,不加补气药只会更虚。大家以后有腹胀之类症状时,吃药之前可以用这个方法按了试试。
气的种类
接下来要说的是人体之气的种类,主要分为元气、卫气、营气、宗气四种
元气以先天之气为主,是人体保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耗尽生命活动就会停止。元气藏于肾,通过三焦通达各个脏腑。有句话叫“伤了元气”,失血过多会伤元气,肾精亏虚也会伤元气,所以人体的其他物质损耗过多就会损伤元气。我们知道人参一味救命药,能救命的原因就是大补元气。所以元气就像树根,只要树根不枯,树就不会死,反之树根枯萎,再怎么补充营养都活不过来。
卫气是水谷之气化生,行于脉外,和肌表一起保卫人体,肌表是人体结构屏障,卫气是功能屏障,有护卫肌表,抵御驱赶外邪的作用。还能温煦滋养皮肤腠理,控制汗孔开合。所以卫气不固的人会有容易生病,怕风,自汗等症状。
营气也是水谷之气化生,行于脉内,是血脉中富有营养,用于化生血液营养全身的气,它和血虽然是两种物质,但是可分不可离,所以“营”和“血”常常并称。
宗气是清气和水谷之气结合,汇聚在胸口形成的,上出呼吸道推动呼吸,贯注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下纳丹田资助先天元气,且间接影响人体的视听言动活动。一个人呼吸短促,说话语声低微,就是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因为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脉象一般软弱无力,不规律。
气的作用
根据各种气的功能可以总结得出,气在人体中的作用有6个:
1、推动
气对人体有激发和推动作用,体现在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2、温煦
阳气是人体温度的来源,不管是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还是血液津液的循行,都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运行。
3、防御
起到防御作用的气是卫气,中医把人体的抗病能力称为“正气”,把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正气就是气在护卫人体肌表,抵御驱赶外邪。
4、固摄
气对血液津液等人体内的液体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气足则从力,才能把血液固摄在脉中不外逸,调控人体津液的分泌量和排泄量。哪种液体无故丢失太多,就是主管这个液体的脏气虚了。
5、营养
气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卫气温阳肌肉、皮肤、腠理,通过营气化生血液,营养脏腑组织器官。
6、气化
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相互转化和能量的转化都通过气的气化来实现,包括脏腑之间的功能影响都是通过脏腑之气互相影响的。
了解完气的基本知识后再看气虚的主要症状,体弱多病是因为防御功能降低,面色苍白是血液推动不够,胸闷气短和语声低微是宗气不足,四肢乏力是气少无力推动,自汗是卫气不固,头晕是气血不足。症状无一不是因为气少导致气的功能出现问题引起的。
血
血主要来源于水谷精气和精髓,简单来说水谷精气中的营气加上津液就是血液;肾藏精精生髓,髓也能化血。水谷精气和精髓都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以脾是气血生化之源。
血的运行
血通过气的推动和固摄运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充盈度和质量;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血足则流量变快,而质量指的是血三脂、血液粘稠度之类的东西,也很好理解。
“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这句话概括了脏腑对血液运行的影响
心主血脉;心的搏动为血液运行提供基本动力,在脉管中循行输布全身,发挥濡养作用。
肝藏血,主疏泄;肝调畅气机,影响血液循行的通畅程度;另外肝贮藏血液,肝血足血流量才能正常。
脾主统血,脾对血液有统摄作用,因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靠气的固摄作用,保证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不逸出。如果脾出了问题,气不足无力固摄血液,就会引起各种出血。
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但还要靠气的推动才能输布全身,肺宣发和肃降全身气机,协助心推动血液输布全身。
血的功能
血最主要的功能是濡养全身,为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体现出来。血的濡养作用正常,面色红润,肌肉强壮,皮肤毛发不泽。当血的濡养作用下降,脏腑功能低下,面色萎黄,肌肤干燥,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等。
血还会影响神志活动,血虚病人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烦躁、昏迷等神志问题。
津液
津液是一切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组织液和正常分泌液,如:胃液、肠液、关节液、汗、尿、涕、泪、唾液等等。
津液的生成
人体津液来源于饮食,如上图,先由胃受纳后降到小肠,通过小肠分清别浊后将清的部分上输于脾布散全身,将浊的部分下输给大肠,再由大肠重新吸收,将残渣变成大便排出体外。参与整个过程的脏腑有脾、胃、小肠和大肠。
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津液的在人体输布过程很复杂,如上图,生成的津液到了脾后,脾的运化分两种,一种是自己降津液输布全身,另一种是将津液上输于肺。肺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宣发的水液部分变成了汗液和呼气排出体外,肃降的津液部分供五脏六腑利用,利用完的清中之浊的下到肾,又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重新把清中之浊中可以利用的浊中之清部分气化成气重新上输利用,而浊中之浊部分下输膀胱变成尿液排出体外。整个气化过程中参与的脏有脾、肺、肾,三焦是水液之气输布全身的运行通道。
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主体是水,水有滋润濡养的作用,脏腑筋骨皮肤毛发都需要津液来滋润。还有一个作用是充养血脉,津液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充足的津液能使血液充盈,循行不息。
以上就是精气血津液的主要内容,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