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的真经,你取到了吗?
在普通大众看来,《西游记》就是一本神魔小说,通过孙悟空一路打怪升级,最终获取人生成功的故事。
可《西游记》里说的真的如此简单吗?
《西游记》开篇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大致意思是说孙悟空乃天地之间一灵石,受日精月华,化而成形,刚刚出生之时就能目运金光,射冲斗府,以致惊动了玉帝。玉帝派千里眼和顺风耳出去查探,随后千里眼和顺风耳回来报告,说天产石猴自喝了人间之水,眼中的金光已消失不见,不足为虑。玉帝方才作罢。
很多人看到这里,往往是一带而过,认为这不过是小说的一种描述手法,根本就不会去思考背后的深意。事实上,这段描写恰恰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不搞懂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无法理解《西游记》后续内容究竟讲的是什么。
孙悟空一出生就能目运金光,意味着天产石猴乃天地之子,天地之子本天造地设,受日精月华,尚未脱离天地这个母体,天性尚存,所以能感而遂通,是生而神灵的。
但他一经接触人间的水食,眼中金光也随之消失,说明他已经脱离天地这个母体,开始慢慢失去与生俱来的天性,或者说受人世的污染,被人性所惑,遮蔽了自己的天性。
人是人他妈生的,具有人性,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为什么一脱离了母体,进入了人世,就会被尘欲所淹,失去了天性呢?
这要从人是怎么来的说起。(达尔文的进化论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呵呵,估计就是被《西游记》给坑了。)
先来看看《道德经》是怎么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最初的人类乃天地所生,天地乃道所生。道至虚至静,静极而生动,动而一出,是为混沌。混沌之中孕育清浊二气,清气上扬化为天,是为阳;浊气下沉化为地,是为阴。
阴阳二气相互转化,得天地之和气,人类出现了。人类被天地所生后,和气偏弱,偏气日盛,是以禽兽得以出生。最后才是草木万物生。
怎么理解这个事呢?就是说道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最初母体,她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在她孕育天地万物的时候,她就已经把他们的样子以密码形式规划好了,隐藏在那一片混沌之中。人之所以为人,禽兽之所以为禽兽,草木之所以为草木,都是一气周流之后,信息被固定下来了。
人为什么成为万物之灵长?因为人得到的是天地之和气,是天地间最正的气。就好比一块原木,天地把原木中最直最好的那一部分,加工成了人,剩下的边角料加工成了禽兽,其他的枝枝丫丫加工成了草木万物。
所以,最初的人类乃先天所生,那时的他们以天地精气为食,受日之精 月之华沐浴,神全而德足,虽从天地这个母体中而出,但并未完全脱离母体的子宫,所以他们能和天地相合,自然而然的能感应到天地的变化,清楚日月星辰的周天运行对人的影响,就像一个还在母亲子宫里的婴儿,能自然感受到母亲的一呼一吸脉动心跳一样。所以他们能循天地之理,过一种无忧无虑、自然而然的生活。这样的人被称为真人,也就是孙悟空刚刚化石成形时的那个状态。
人类是如何从真人一步步堕落下来的呢?
随着人类不断繁衍,人口不断增加,天地之精气越来越稀薄,不足以成为人类维持生存的食物。这时就需要从天地之间寻找能够代替天地精气的其他食物,来维持生存,于是,动物禽兽就成了人类的首选。
动物之所以成为人类首选的食物,是因为天地万物乃一气所生,只有和气偏气的不同,而动物体内之气是最接近人类的(原木的边角料嘛)。当人类的繁衍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动物的肉也不够用了,这时,草木也被人类作为身体能量的必要补充。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人类吃动物、吃草木究竟吃的是什么,真的是吃他们的蛋白质、氨基酸、淀粉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不是,而是服用它们体内的气,而肚子饱了只是在服用气的过程中一种表症现象。(这样看西医营养学就是扯淡)。
人类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选择动物草木为自己的食物时起,就注定会越来越远离真人。因为不管是动物之气,还是草木之气,皆是偏盛之气,日积月累,会逐步淡化和稀释人体内的和气,和气日衰,偏气愈盛,人开始远离天地之气,忘记了天地之气才是人本来该吃的食物,而把服食偏气视为正常。人随之从天地的脐带中脱落,失去了母体的依托,开始依赖于自身的感觉、认知和判断,来重新打量这个世界。这是人类天性丧失,人性泛起的过程,也是孙悟空目中金光消退的过程。
人类脱离了母体,失去了感应天地的纽带,再也听不到子宫里母亲的呼吸心跳,但却能感受到自身的呼吸心跳,于是很容易以己度人,把自己的呼吸心跳当成宇宙的真理,认为他人的呼吸心跳也是如此,并进一步认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开始各行其是,肆意妄为。
这时,圣人应运而生。圣人看到世人皆以妄为常,不循天理,深知此乃天性不足所导致,非人力可为,不得已化性起伪,依照天地的运行规律制定出一套人为的规章制度,以约束人类的行为,不至于偏离天地太远。此时的圣人之言因为锚定的是天地,所以也最大程度的接近了天地的运行法则,因而人类尚不至于过多失去淳朴纯真的天性。
然而,人为则“伪”,伪起则诈。人类毕竟还是在失道的路上一路狂奔,无法回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在道生天地万物的时候,就设定了人类的繁衍不过就是新生命从母体中不断地复制粘贴的过程,而在这个复制粘贴的过程中,会因为天文变化、气候变化、地理变化等等原因,让本真的信息不断流失,从而使人类离自己最原始的母体越来越远。
最原始的母体因为是天地所生,所以保持有最足的天性,随着源始母体信息的一步步失真,她的子孙的天性就一步步衰减,人性却一步步增强。
天性退,人性进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人类学会了使用了工具。
当人类日渐失去天性,丧失了与天地沟通的能力,对天地的运行变化越来越琢磨不透,再也无法有限抵御天灾对人类的侵害,使人类日益陷于生存的困境。
那么,工具的发明使用,作为人失去神通的一种补偿,作为人身体机能的延伸,使人类对摆脱天地变化的依赖成为可能,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可是,工具的使用,虽然让人类更容易获取生活资料,但也使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工具,甚至产生这样的幻觉,以为工具可以无所不能,把自己变成工具的奴隶,从而不再去思考,不愿意再去动大脑,人也越来越懒惰,思考能力越来越退化,总想着有问题,自然有其他人来帮忙解决,干嘛要去劳心劳力,坐享其成多好,结果把自己身上残存的一点天性丧失殆尽,这就是悲哀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没有导航之前,每一个开车的人都是地图达人,可是,自从有了导航,出门时没了导航,就像个无头苍蝇,简直是寸步难行。这究竟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倒退呢?
天性退、人性进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文字的出现。
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现了天地运行留下的痕迹,这个痕迹称为“纹”,是最源始的天文学(天文就是天的纹路之意)。
天地本身是不会说话的,但他可以通过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循环往复、四时变化、风雨雷电等等来显像,让人类认识天地的运行规律,并遵循这种规律,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从而教化百姓循天地之理,过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
但是,天地的运行规律是不容易掌握的,普通的老百姓也对这些天地的阴阳转换缺乏必要的敏感和理解。可居住、农牧、耕作又必须要求对天时变化有准确的把握,怎么办呢?这时,就有圣人“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通过总结天地变化的规律,取类比象,用大家都看的懂的,在日常生活中看的见摸得着的事物,以符号和图画的形式固定下来,最后进一步简化,形成文字。
文字是什么?文字就是人言。把人言用某种大家都认可的方式固定下来,就是文字。有了文字,就可以用这种浅显通俗的方式,让百姓明白如何根据天时变化来顺应自己的生活。
问题在于,没有文字之前,大家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体察到天地的运行规律,并努力让自己的行为尽量符合天之道,并不会有其他什么杂七杂八的东西来干扰他们,这时的人的生活是纯朴的、自然的。
文字发明之后,人们惑于文字本身的奇巧瑰丽,于是,人们不再去过多关注天地运行的真正内涵,也不再用自己的身心去亲自体验天地大道,而是埋头于文字之中,试图从文字中寻找到宇宙的奥秘。
这时,天下的学问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而出,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对天地之道的理解来发明一套理论,并不断为之添枝加叶,然后向众人宣称,自己找到了天地宇宙的真理,试图让他人信奉自己的这套说辞。
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真理,故而谁也说服不了谁。
貌似文明昌盛,实则天下纷扰,人心茫然失措,无所皈依,这是诸子百家的由来。所以,庄子才会说:道为一,裂而为百,不复为一。
好了,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各有一套说辞,似乎说的都有点道理,作为普通人到底该听谁的?
一个可怕的事实是:你没有选择权。人类一旦失去了天地之锚,而以人言为锚,就会注定在语言和文字的窠臼里打圈圈 。
如此,人类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被操纵的命运。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都是有惰性的,大多数时候人是不愿意去思考的,更何况那些艰深晦涩的圣人之言,他们更愿意去接受那些他们能听得懂的东西。所以,人言发明家们要争夺受众,首先就要对圣人之言进行降维,要尽量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解读自己创造的理论,谁的理论越通俗易懂,就越能让普通人接受。
在这个降维的过程中,信息的丢失和失真在所难免,如此不断恶性循环下去,人类已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天地大道,只能在人道的路上越滑越深。
作为每一个奔跑在路上的人,被别人裹挟着,身不由己的随波逐流,失去了思考,失去了本性,失去了人作为天地之子的纯真和快乐,这似乎是一条不归路吗?
当然不是,我们之所以会迷茫,会困惑,会失落,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文化上的锚,这个锚就是华夏文化里的天地之锚,天地永恒,所以天地之锚永固。这就是我们曾经丢失的先天之本。
而当人们失去了这个天地之锚,就会重新寻找一个锚定,很不幸,这个锚是人言,人言多变,人心惟危,人言之锚变幻莫测,我们自然无所适从。
所以,我们需要停下自己的脚步,需要进行文化上的溯源,需要进行精神上的寻根,往回走,一直走到天地的尽头,让自己成为造物主的一部分,在那里重新打量整个宇宙,然后慨然一声:我就是我。
这个我就是天地的本性,就是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是什么?就是道法自然,就是婴儿呱呱坠地那一瞬间的状态,来自天地,天地就是我,没有任何污染,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纯净,自然。
所以,《西游记》里又这样总结到:“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空需悟空”。
人,不应该沉迷于后天的污淖之中,而是应该努力寻回自己的先天之性,重新回到自然的母体中去。
而这个回溯母体的路径,就隐藏在华夏经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