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琐记
前几天,去北街的好友金雄的诊所量血压,出来时无意看到对面街的房子。
两层的旧房,底层是铺面,上层是阁。这样的房子,古城的东南西北四条老街都有。
铺面门口,有两扇木门,其余安上木板。门和木板拆卸了,就是通透的铺面。
阁楼临街的墙,是嵌着木板,开着两扇窗。夜归的人,站门口轻轻一喊,阁楼的人就听到。
这样的铺头,以前有些是修理单车的,理发的。
有小城的读者在《去公社茶庄喝茶》文章后留言:我也很喜欢听上了年纪的讲小城的旧事。我家在钟鼓楼开百货商店经营大概三十几年了,现在电城超市日渐俱增,来店里买东西的人,大多是一些老奶奶老爷爷。在店里帮忙时经常会听到他们说,很久才出来趁一次城,出来都是到你们这个百货买东西。挑选东西时他们会跟你拉一些家常,比如哪家婆媳关系怎么样啊,村里的哪家大户操办了什么喜事啊等等……
读到留言,我的脑海里就浮出小城的一些旧画面:西街的大望百货,在七八十年代,是非常兴隆的,那时小城百货商店不多,大望百货每到年关时,进城买东西的人非常多,买个铝煲或菜刀,缺什么就买什么。当时,大望百货在小城是最出名的。现在还开着,但几乎很少人去买东西了,去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家。
图片来自网络
承志同我讲过博贺渔家人四点左右吃晚饭事,他告诉我,四点钟吃饭,是为了“趁夜海”。南村一带靠海的渔业村子,晚饭都是四点左右开始的,吃了饭就去“趁夜海。
九十年代初以前,龙舟节过后,南街末端人家,下午四点左右开始,在门口铺着一张小木桌,或是放一只箩筐,箩筐上面放上竹匾,几张矮木櫈,摆了饭菜,晚饭就开始了。
一家人围在门口,男的光着肩膀,喝着小酒,女的穿着居家短衣,盛饭装汤,吃得津津有味,一家人和和睦睦?
夜幕降临了,点着一盏煤油灯或开了门口暗黄的灯,两行豆黄般的煤油灯和门口灯,沿街平行伸延,在街道行走,宛若走在莲花灯排列的禅院走廊。
在乡下小城,经常走过明利巷的明利书店,在九十年代,卖了一段时间的书,后来卖学生用具和资料,或报纸,或儿童玩具,年末就卖对联。
有一段时间卖起私彩小报,记得在两千年开始,这里的《广州日报》每到周二周四周六都非常畅销,据说《广州日报》里的每日闲情有图案可以预测到私彩的生肖。
那个时候,小城所有的书店,都不卖书,卖《广州日报》和彩报。
清明节后去离旧居不远的大姑家,大姑的房子是三层半,两个表弟住二三层,大姑住顶楼,天面搭了一个棚屋,有半截小露台,种了几盆绿色植物。
那天是晚饭后去的,刚好下雨,雨落到棚顶,滴滴滴答答,问大姑一些失联的老亲戚,奶奶有一个义女,是父亲的大姐,奶奶走后,这位姑姐没来过了。
大姑告诉我,大姐应该是不在了,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走了,还有两个儿子应该在。
大姑说的那条村,我认识。大姑说,四十多年没来往了,也许别人不想再跟我们家行亲了。不要去找了,随缘吧,你去找,就会打破别人的清宁,添加别人的麻烦。
我想了一会,感到大姑的话有理。
雨大了,敲在棚顶的声音密了,大了,但从棚檐滴在露台地面的雨水,却是无声无息。
上午看到朋友小鱼的朋友圈发了酥油饼的照片。
在小鱼朋友圈留言:快递一袋来珠海。小鱼没回信息。
年轻时最喜欢吃酥油饼,那时候调皮,喜欢打架。每次打架前,和五弟两个人都要到一小巷的和昌饼铺买饼,说是买倒不如说是取。
五弟一次要吃几个,走时还要拿几个。
图片来自小鱼朋友圈
中午吃了外卖准备休息,小妹在微信里发来一个视频,是酥油饼的视频。她发语音信息说:哥,我找到卖酥油饼的饼铺了,在一小巷子口。你要吃,五一回来,我买给你吃,管你吃个饱。
紧接小妹又发来来语音信息:哥,要不我现在买几袋快递去珠海给你。我先买两袋回去尝尝。
图片来自小鱼朋友圈
我听了小妹的语音,心里有些纳闷,她怎么知道我要酥油饼呢?细细思索一下,猛然记起,我和小妹都是小鱼的微信好友。
我给小妹回了信息,说五一回去再说。 小妹发来一个呲牙大笑的表情:哥,五一回来,我买一大堆给你,让我哥吃一顿。
小妹下午,发来了几张酥油饼的图片。三十多年的记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酥油饼的美味。
记得小鱼朋友圈写道:一个酥油饼,满满的儿时味道,它是记忆,是乡愁,是时代的印记,做了四十多年饼的和昌,更是那种份难得的坚持,才使今天还能吃到这酥油饼!
小城很多传统的东西,究竟还有多少能传承下来呢。
渐渐地,许多东西流失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了记忆中的碎片。
图片来自小妹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