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1984 关于奥运会的第一次记忆 有些花儿从未凋谢
还没有静心细品,东京奥运会就结束了。这届充满争议的奥运,大家关注的远不止比赛本身,特殊的大环境下,作为人类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被赋予了各种意义。
其实这个夏天,各项重大体育赛事扎堆,欧洲杯、美洲杯、法网、温网,过快的节奏让我们都顾不上认真去感受、回味。如果自己还有多年以后,这一季的记忆应该是模糊的,留存于大脑的大约只是一些生硬的数据。
并不是亲历就一定印象更清晰,有些传奇只是通过文字的记录就会叫人热血沸腾。当然,有幸相逢,又恰在激情岁月,那就会是一生的情怀。
我对奥运会的记忆其实早于世界杯。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中国大陆代表团首次参加。那是历史性的一刻,当时我不到十岁,家里还没有电视机,和父亲、哥哥在邻居家的黑白电视前,初次切实感受到了体育竞技和家国情怀的双重魅力。
37年过去了,我现在仍能一口说出当时中国代表团拿下的15块金牌中的大多数:许海峰射落首金、李宁体操三个单项登顶、楼云的跳马、马燕红的高低杠、栾菊杰的女子花剑、曾国强、吴数德的男子举重、周继红的女子跳台跳水,当然还有令全体国人沸腾的中国女排。剩下的几块查了下资料,吴小璇的女子射击有印象,李玉伟的男子射击和陈伟强、姚景远的男子举重确实是想不起来了。
那个时代,这15块奥运金牌对国人的振奋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容易想象的。许海峰、李宁和中国女排成为全民偶像。彼时的人们思想单纯,虽然眼界并不开阔,但有足够的热情和期待。那一届奥运会我看的比赛直播其实并不多,不过通过广播、报纸,还有大人们兴奋的谈论中,也是满心的自豪。逐渐熟悉了宋世雄那激情四溢的声音,在升国旗、奏国歌时热泪盈眶。
其实现在看来,当时的中国还算不上体育强国,在苏联、东德两大巨无霸没有参赛的情况下,最终排名金牌榜第四位,被美国的83枚金牌远远甩开,也不如罗马尼亚的20枚和西德的17枚,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不过首次参加奥运会就能名列金牌榜第四,国人已经非常满足。
中国代表团也有不少遗憾,印象最深的就是被寄予厚望的朱建华。他当时三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是黄种人中罕见的田径明星,可惜在奥运赛场上发挥不算上乘,只拿到一枚铜牌。记得当时还有文章专门分析朱建华失手的原因,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但应该是重思想上的反思而轻专业技术的剖析。
洛杉矶奥运会还让我记住了一些世界级巨星,比如美国的田径四冠金王卡尔刘易斯、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奥运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国人的视野,从深层次看,绝不是中国在世界体坛的地位大幅提升那么简单,普通中国人带着一丝忐忑心理,挤开了“外面的世界”的大门。那时我们都坚信,下一届奥运会,中国肯定更加强大。没有谁会想到,四年后的汉城,中国代表团惨遭滑铁卢,只拿到5块金牌。李宁两次重大失误,光环尽失;女排0比3不敌苏联,其中单局输了个0比15……就是在大起大落之中,我们领悟着体育竞技的真谛。
除了奥运会,1984年的中国还有着太多值得记忆的大事件。对于年少的我,最深刻的是当年国庆的三十五周年大典,雄伟壮观的阅兵式,群众游行队伍中北大学子打出的“小平您好”横幅,都极为生动地诠释了那个年代的理想与激情。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人生》等上映,引起轰动,而下一年,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将登陆大陆,武侠热席卷神州。
原本是想写写“奥运与围棋”,但又觉得牵强生硬,还是随便扯几句吧。我开始学习围棋是在1985年,1984年时还没有接触这玄妙的黑白世界。但1984年的棋坛的风云故事,很快就会在中国掀起巨大冲击波——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于1984年10月开战,在当年进行了三场较量,首战中国队先锋汪见虹不敌日本队先锋依田纪基,第二场中国队二将江铸久扳平比分,第三场江铸久再擒小林觉。次年,江铸久完成五连胜后,日本副帅之一小林光一以六连胜回敬。中国队主将聂卫平最后关头连破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泽秀行三大日本棋坛巨星,中国的围棋热开始了。
转瞬就是37年,那时的少年,一步步经历着人生的跌宕起伏,渐成老朽。时代不断前行,人们的思想愈发深刻和广阔。那之后的各届奥运会,我们从“非赢不可”到“看淡金牌”,显示出大国自信。人类依然在遭受着各种苦难,但我们现在不仅靠精神力去支撑,更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去控制。从洛杉矶到东京,奥运口号的“更快、更高、更强”加上了“更团结”。体育运动仍是人类展示精神力的最直接体现,偶像换了一代又一代,有些人已随风而逝,有些人一直在心底珍藏。
东京奥运会落幕,三年后的巴黎,将再掀风云。与其说我们在期待一届又一届的人类最高水平体育竞技盛会,不如说这是我们追随时代、追随最初激情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