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仑膦酸到唑来膦酸:为疏松的骨质穿上铠甲,百折不挠
更年期妇女、老年人、癌症骨转移患者……疏松的骨质,骨折的高发、以及痛到骨头里的折磨,即便有了钙片和维生素D,常常只能是部分缓解,抗不过病程的推进。
双膦酸盐出现了,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极大增强了人们对抗骨质疏松症的信心。
从洗涤剂成长为骨骼的保护神,双膦酸盐一直在努力
1897年,第一个双膦酸盐“1-羟基,1-亚乙基二膦酸二钠”被合成。和那个时代众多化合物的命运相似,合成出来了,却不知道有什么用。
直到1960年,人们发现,双膦酸盐能够与水中的钙、镁等离子产生络合作用。
人们常说的“这水硬度大”,就是水溶液中的钙镁离子浓度较大,拿来清洗衣物很费胰子。而络合作用,可以理解为分子伸出了螃蟹状的钳子,遇见了某金属离子,牢牢夹住不撒手。
有了双膦酸盐的络合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水中游离钙镁离子的浓度,因此,双膦酸盐的第一份工作,是洗涤剂。
此时,双膦酸盐已经展露出其不同寻常的“嗜好”:偏爱与钙元素结合。这为双膦酸盐的下一份工作埋下了伏笔。
1967年,瑞士医生Herbert Fleisch等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用双膦酸盐(依替膦酸)治疗一名16个月大、患有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儿童,病情随即得到了控制。
依替膦酸成为第一款双膦酸盐类药物,被一家著名的日化公司:宝洁公司开发上市,宝洁公司从此也开启了一扇新大门:牙膏厂、洗涤剂厂……还是一家药厂。
1998年,第二代双膦酸盐帕米磷酸钠上市,抗骨吸收的效果比依替膦酸强100倍。而作为第二代双膦酸盐的杰出代表,阿仑膦酸钠的抗骨吸收的效果是依替膦酸1000倍。
2000年,唑来膦酸在加拿大上市,第三代双膦酸盐的时代从此开启。同为第三代双膦酸盐的,还有伊班膦酸钠和利塞膦酸钠等药物。
穿上铠甲,开始与破骨细胞战斗!双膦酸盐的战斗号角这样吹响
在所有的双膦酸盐中,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活性史上最强,被各个主流国家广泛使用,光环最为抢眼。因此,就拿它作为例子,剖析一下,为何能够如此强大。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幢钢结构大厦,骨骼是承重的钢材。要保证钢的承重能力不拉跨,需做好两项工作:一,保证钢材不被腐蚀。二,保证钢材不被维修工暴力破坏。
前面提到过,双膦酸盐的看家本领,就包括了对钙元素强大的络合作用,而骨骼中的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同样和双膦酸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于是,唑来膦酸被人体吸收之后,很容易在骨小梁表面聚集、结合,就像是在骨骼刷上了一层防锈漆,有效减少了羟基磷灰石的溶解。第一项任务,保证钢材不被腐蚀,目标达成。
大厦建成之后会有维修、更新,骨骼亦如此。人体的骨骼也有新陈代谢。新的骨质每时每刻都在生成,同时也有旧的骨质被吸收。人体中有两群“维修工”,一伙儿叫做成骨细胞,负责“建设”骨质,另一活儿叫做破骨细胞,负责“拆卸”骨质。平日里,这俩伙工人配合挺好,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工作量旗鼓相当,骨质代谢保持平衡。
但是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以及癌细胞骨转移患者的骨头中,破骨细胞的干劲儿显著超越了成骨细胞,肆意野蛮施工,导致骨量下降。
唑来膦酸来了,抓住了一种酶,名为“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该酶相当于是破骨细胞手中的用来拆墙的大锤。“大锤”被唑来膦酸抑制住,破骨细胞也就没有能力继续进行破骨行动,成骨细胞趁机占领了上风,实现对骨质的修复,骨密度随之增加。
第二项任务,保证钢材不被维修工暴力破坏,达成。
以唑来膦酸为代表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就这样,为疏松的骨质穿上铠甲,让骨骼再次强硬。
治疗骨质疏松症,单靠双膦酸盐可不行
阿仑膦酸钠通常为片剂,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老年人,以及由于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预防骨折的发生。
唑来膦酸则为注射用针剂。除了阿仑膦酸钠的适应症,还可以用来治疗由于恶性肿瘤的溶骨性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缓解癌症骨转移的疼痛,这意味着唑来膦酸可大幅改善众多癌症晚期患者的生活治疗,挽救他们的尊严。
说到这里,貌似一直没有提到治疗骨质疏松的两员老将:钙剂和维生素D。是不是双膦酸盐上了岗,这二位就可以退休了?
不,恰恰相反。双膦酸盐的能力虽然强,没有钙剂和维生素D的辅助,却是万万不可。
双膦酸盐抑制住了破骨细胞的活动,成骨细胞却还在活动。成骨细胞“建设”骨骼,钙元素是重要原材料(骨质的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又名碱式磷酸钙,含有大量的钙元素)。体内对钙元素的需求在用药期间激增,如果没有及时补充钙元素和维生素D,极易出现低钙血症。
因此,不论是阿仑膦酸,还是唑来膦酸,一定要记得搭配钙剂和维生素D,一起使用,一同筑起坚固骨骼。
#骨质疏松##药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