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土家兰花烟
土家人称土烟叫“山烟”,又称“叶子烟”。三十年前的土家人成年男女爱种山烟,酷爱吸烟,视为一种人生享受和交往的载体。早在民间,先人们 “住在大山巅,抽的兰花烟,吃的洋芋果,烤的逢逢火;面饭懒豆腐,草鞋家织布”这些民谚,形象地概括了土家居民的饮食文化习惯。
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民族,其生活习俗有本民族的特点。在鄂西南的土家人,因山大人稀,地势偏僻,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烟草种植近400年的悠久历史中,土家族人们创造和发展了具有容美土家、鹤峰特色的烟事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烟俗和歌谣,且丰富多彩,原汁原味。土司田舜年进京进见康熙皇帝时所带贡品,除了白溢坪的米、白鹤龙井茶,还有红渔坪(白溢坪、白鹤村、红渔坪三个村属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古属容美)的烟。
土家成年男女,向以吸食山烟为主。在民间交际礼仪中,敬烟习俗尤为突出,接待客人时,不论男女、贫富,都必须敬烟筛茶婚庆喜事。老人去逝后人办理白事,敬烟均有约定成俗的规矩。土家是个强悍的民族,民间爱种山烟,酷爱吸烟。“家住深山坡,煮的苞谷托,喝的合渣汤,抽的兰花烟”;“寸余纸卷裹香烟,二指夹烟吸味鲜,倘使燃烧将近口,舌焦唇敝火连牵”;“捏得紧,装得松,点明火,吹要凶(吸食水烟)”;“马棒烟袋细细通,两人相恋莫漏风;燕子衔泥口要紧,蚕儿挽丝在肚中”;“乡里佬儿下山来,手里撑着长烟袋,稀奇古怪逗人爱”、“卷要卷得紧,叭要叭得凶”......
土家人对烟的嗜好情有独衷,长持以往,烟草和服饰相得益彰,男装有了专门挂烟袋、烟锅的“鸦鹊褂”、“二马车”,女装有了“八幅罗裙”或“三幅罗裙”。土家人视山烟为宝,家家都有一块“饭碗田”腾来种山烟,对烟田精心侍弄,家里最好的农家肥也是攒着施到烟田。即使在解放后吃“大锅饭”搞大集体时,一丁点自留地也要种一些烟叶。
一到春季种烟的季节,烟地里时常能看到土家人侍弄烟叶的身影。育苗、栽植、施肥、打杈、捉虫、打叶、晾绳、卷晒……烟叶色黄起泡成熟了,土家人就把山烟叶子挎回来,两三匹为一把,铆在两根裹得很长的绳子中,挂在房檐下的墙壁上。早起抱出去小心翼翼地散开晒,傍晚又收回屋,不让暴晒,也不让雨淋,生怕长霉“走味”。晾到半干的时候,就把这些成条状的山烟裹起来,堆在一起,上面用旧衣物等盖住,用石头压住,让其发汗,待烟叶成了金黄色,再挂起晾干、储藏。土家人检验山烟的好坏,有句谚语说“好烟不接火,孬烟离火熄”。
土家人藏山烟如藏金银一般,一到晾烟的季节,土家人的房檐下,总是挂满了他们的收成,也挂满了吸烟人的喜悦。喜欢吸烟的人都亲历亲为,可以说他们是在当幺儿子伺弄。即使家里男人不在家,妇女也要替男人做好这些工序。再累、再大的事,都割不断土家人对山烟的情怀。土家人热情好客,有省己待客之风。每当贵客临门,主人总要从一把把叶子烟里挑选又长又粗色泽好的双匹山烟敬奉客人,以示对客人的敬重。在民间交际礼仪中,敬烟习俗尤为突出,接待客人时,不论男女、贫富,都必须敬烟筛茶婚庆喜事。老人故逝后人办理白事,敬烟均有约定成俗的规矩。
在鄂西大山里,烟草绝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它早已融进了土家人的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故,成为 一种独特的烟文化。烟草文化是人类社群活动中创造的独特形态烟草诸特质的复合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
土家烟草风俗展现了这些民族的多姿多彩的风情,在不同的环境中散发着奇异的光彩。
(作者:葛泉,湖北省五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