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唐以前中国佛像最主要的策源地(三)

07

梁武帝时(502---549年,6世纪前半),佛教和佛教美术大发展,达到鼎盛,梁武帝崇信佛教,广建寺庙,三次舍身佛门,都用巨资赎回,他能调和儒、道、释三教矛盾。他非常重视中外交流,积极引进洋物,《晋书》上说,“修贡职,航海岁呈,踰于前代”。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传入南京的印度笈多佛像,这时开始起作用。

其实印度笈多佛像早在5世纪就已传入中国,中国高僧西行求法,带回印度佛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晋法显。

法显(357---422年,4、5世纪)是东晋高僧,是位伟大的探险家,是我国最早前述两条路都走过的人,5世纪初,他年近六十,从长安出发,经西北陆路、新疆、阿富汗、巴基斯坦(犍陀罗)到印度恒河流域(上游马图拉、中游鹿野苑),顺流而下,到恒河入海口塔姆卢克(西孟加拉邦米德纳普尔,离加尔各答不远),在那里逗留两年(408、409年)抄写佛经,临摹佛像。然后从塔姆卢克出发,走东南海路,经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一说被海风吹到美洲)、南海、东海、黄海,在山东牢山(青岛、崂山一带)登陆,第二年到东晋首都南京。

印度佛教美术的几个圣地犍陀罗、马图拉、鹿野苑等,他都去朝拜过,他在恒河入海口塔姆卢克临摹的佛像,当为笈多鹿野苑佛像,当是圆脸厚唇,衣薄透体,或如出水,或如裸体。但因法显求法传教始终是个人行为,不像后来唐僧玄奘一直有官方支持,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环境中,没有官方支持是极其艰难的,甚至是行不通的,任何成功都是奇迹。所以法显远不如玄奘影响大。法显带回来的印度笈多鹿野苑佛像影响了南北朝后期(6世纪)。

笈多佛像(4---7世纪),笈多王朝(大约320---646年)4世纪兴起,5世纪强盛,6世纪衰落。5世纪统一印度北方,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首都是华氏城(恒河下游巴特那),是印度中世纪黄金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贸易,宗教兼容,大乘流行,中印高僧互访。笈多佛像已经完全印度化,圆脸厚唇,衣薄透体,有马图拉、鹿野苑两种样式,这是印度两大佛教美术中心。笈多前期主要是后马图拉佛像,在恒河上游,继承贵霜马图拉(1---3世纪),进一步印度化改造,衣薄透体,如同出水。笈多后期主要是鹿野苑佛像,在恒河中游,完全是印度本民族艺术风格,衣薄透体,如同裸体。

直到南北朝后期(6世纪)印度笈多鹿野苑佛像才起作用,才影响到画家张僧繇。

张僧繇是南朝梁画家,是苏州人,是梁武帝(6世纪前半)的宫廷画师,擅长画佛像、人物等。梁武帝崇信佛教,广建寺庙,多次命令张僧繇装饰佛寺。张僧繇曾在一乘寺门上用天竺(印度)画法画“凹凸花”,色彩渲染,富有立体感。说明他比陆探微更关心引进新样式,而陆探微更侧重创造新样式(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一脉相承,张僧繇不属于这一派)。梁武帝诸位王子远征西域,武帝思子心切,派张僧繇前去画像,归来对之如面,说明其肖像画写实传神。

《菩萨立像》,北齐、隋(6世纪),山东青州龙兴寺,属张家样,近似响堂山菩萨。

唐人张怀瓘评其画与顾恺之、陆探微并重,谓顾得其神,陆得其骨,张得其肉。可见张僧繇的画一反陆探微直线造型,“秀骨清像”(高瘦),而是曲线造型,画得矮胖,丰腴肉感。张彦远则认为顾恺之、陆探微为“密体”(繁密),而张僧繇、吴道子为“疏体”(简疏),可见张僧繇、吴道子是一派,张僧繇影响了吴道子,四人并称中国佛画四大样。画史又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张僧繇无师自通,自成一派,如果非要找他的老师的话,那就是印度笈多佛像。

《北齐天龙山佛头》,现藏日本根津美术馆,属张家样。

印度笈多佛像(马图拉佛像和鹿野苑佛像)4世纪随笈多王朝兴起,5世纪达到黄金时代,成为佛教艺术中心,广泛影响到南亚、中亚、东南亚、东亚(中、朝、日),影响之广,远远超过犍陀罗佛像。梁武帝时(6世纪前半),笈多佛像如日中天,形成新一波次,再度冲击中国佛教美术。张僧繇学习笈多鹿野苑佛像,加以中国化改造,开创了简洁丰腴的张家样。

张僧繇的学生传派很多,儿子不算,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说,就有焦宝愿(梁)、郑法士(北周、隋)、袁子昂(北周)、孙尚子(北周、隋)、李雅(隋)、二阎(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初唐)、范长寿(初唐)、何长寿(初唐)、吴道子(盛唐)等,可见影响深远。张僧繇广泛影响到北齐、北周、隋、初唐,甚至于8世纪盛唐吴道子,影响中国佛教美术将近200年,吴道子开创吴家样之后,张僧繇时代才算结束。可惜张僧繇的作品也没有流传下来。

6世纪张僧繇直接影响到北齐新风。

北齐(550---577年),550年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建立北齐,建都于邺(河北临漳),占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广阔地区,然后四面出击,威震长江,与北周、南陈三国鼎立。北齐积极学习南朝,《北齐书》上说,南梁画家萧放,梁武帝犹子(侄子)也,入齐(北齐),于宫中监诸画工,帝(北齐)甚善之。可见南梁画家入北齐,为北齐服务,影响北齐。

同样北齐画家入北周,为北周服务,影响北周。北齐宫廷画师杨子华开创北齐新风,阎立本称赞他“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简易标美”即张僧繇简洁丰腴,可见受张家样影响,并影响北周。后北周改革,后来居上,577年灭北齐。北齐佛教美术学习南朝张僧繇新样,开创北齐新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响堂山石窟和天龙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离北齐邺都(河北临漳、河南安阳一带)不远,是北齐新开石窟,隋唐继续建设,佛、菩萨丰腴圆润,文静典雅,衣纹简洁,富有韵律感,表现出北齐新风,明显受南梁张僧繇张家样影响,尤其是供养人浮雕,更是肥胖、简约,甚至于有甚于唐。

《菩萨交脚坐像》,北魏后期,原在云冈石窟,现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属陆家样。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西南天龙山上,创建于东魏,北齐、隋唐继续开凿,其中唐窟最多。北齐窟主要有东峰第1、2、3窟,西峰第10、16窟等,内有一佛二菩萨,隋唐时增加二弟子。北齐佛像(例如第16窟)丰腴圆润,衣纹简洁,富有体积感和空间感,体现出北齐新风,与上述响堂山石窟一样,也属张家样,尤其是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的天龙山北齐佛头,面相饱满,几近唐风。

如前所述,山东青州龙兴寺佛像,主要分北魏晚期、东魏和北齐这两个时期,北魏晚期、东魏佛像“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完全是陆探微陆家样。

《一佛二菩萨三尊像》,北魏永熙三年(534年,6世纪),现藏美国,属陆家样。

北齐佛像主要有北齐思维菩萨,石雕,彩绘贴金,面相慈悲,微笑幽玄,衣薄透体,衣纹简洁。

再如北齐立佛,也是石雕彩绘贴金,下视慈悲,沉静典雅,衣薄透体,衣纹简洁。

再如北齐、隋菩萨立像,也是石雕彩绘贴金,面相丰腴,双目低垂,端庄慈悲,装饰华丽,整个看上去,高贵典雅。

总之,青州北齐、隋佛像,已经摆脱了北魏、东魏高浮雕,具有独立圆雕的空间感,佛像与上述响堂山风格相近,都受张僧繇风格影响,都属张家样。

《菩萨立像》,北齐、隋,原在河北响堂山石窟,现藏美国,属张家样。

青州附近有驼山石窟和云门山石窟,开凿于北周、隋唐,驼山大佛高达5米,是北周雕造的,两侧一对胁侍菩萨也高近4米,是隋代雕造的,皆浑融圆润,也属张家样。北齐、北周都学南朝张家样,北齐还影响北周,隋继承北周,初唐继承隋,所以这两个石窟风格都近似上述青州龙兴寺北齐佛像,联系起来看,仿佛有个青州派造像。

中原云冈、龙门二石窟,北齐时也有建设。

云冈石窟,如上所述,可分三期,最早是昙曜五窟(第16---20窟,5世纪)大佛宏伟,风格古朴,综合后犍陀罗(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和东晋顾恺之中国化佛像。

中期是494年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迁都洛阳以后(6世纪前半),即北魏后期,受陆探微陆家样影响,“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除昙曜五窟和未完工的第三窟几个大窟大像外,几乎都是中期作品。

后期,即北齐、隋唐(初唐),六七世纪,代表作就是第三窟,北魏末期未能完工,北齐、隋唐完成,大佛坐像高达10米,丰满圆润,神态安详,两侧菩萨矮胖(仅有五头身长)端庄,嘴角含笑,整个看上去,衣纹简洁,体积感强,明显受张家样影响,几近唐风。

龙门石窟,北齐佛像以药方洞为代表,一佛二菩萨,丰满圆润,衣纹简洁,正在由方向圆变化,由北魏向唐过渡,略显笨拙,当属张家样,与以前的北魏、东魏和后来的隋唐风味不同。

河西走廊北周佛像,学习北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受张家样影响。

《菩萨立像》,隋代(6、7世纪),现藏美国哈佛大学,属张家样。

敦煌莫高窟,如前所述,唐以前佛像主要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五个时期:

1,北凉时期(401---439年,5世纪前期)是敦煌现存最早的作品,彩塑都是单身坐像,身体健壮,圆脸,大眼,薄唇,衣薄透体,衣纹富有韵律感,可见后犍陀罗(阿富汗巴米扬)影响,而整个看上去,端庄典雅,又可见东晋南京顾恺之中国化、文人化改造,南京影响北方中原,中原影响敦煌。

2,北魏时期(445---534年,五六世纪),北魏前期(5世纪),继承十六国北凉传统,受顾恺之中国化改造影响。北魏后期(6世纪)学习南朝,汉化改革,佛像修长优雅,沉静内敛,更加注重精神刻划,表现出南京陆探微陆家样“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影响。

3,西魏时期(535---556年,6世纪中期),东阳王元荣统治敦煌,他从西魏首都长安带来中原新样式,也就是上述南京陆探微陆家样。其实陆家样北魏后期就已流行敦煌。这时一佛二菩萨组合成三尊像,脸瘦,身长(7头长),宽袍大袖,就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陆家样。清晰可见一条南京---长安---敦煌的传播路线。

4,北周时期(557---581年,6世纪中期),京兆韦瑱执政敦煌,也从首都长安带来中原新样式,不过这时的新样式是南朝南京张僧繇张家样。这时出现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新组合,圆脸矮胖(五头身长),丰腴,简洁,很像张僧繇引进的印度笈多鹿野苑佛像风格。再次印证了这条南京---长安---敦煌的传播路线。

5,隋唐时期,隋学北周,初唐学隋。隋文帝统一全国后,派京城(长安)高僧“置塔持召送于瓜州崇教寺”(《续高僧传·智嶷传》),将中原北周样式向敦煌推广,如上所述,北周样式就是南朝南京张僧繇张家样。隋代继续推行北周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仍然是圆脸矮胖,头大身短(五头身长),丰腴简洁,仍像张家样。初唐沿袭隋代,不断进行中国化改造,但仍不够写实成熟,直到8世纪盛唐吴道子吴家样出现,中国佛像才进入大唐世界,八九世纪中唐周昉周家样出现,大唐风范才最后完成。晚唐五代又是中唐的延续发展,宋以后开始衰落。

敦煌壁画情况也大致如此。

河西走廊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情况与敦煌石窟大致相似。

张家样也像陆家样一样,也影响到朝鲜、日本的佛教美术。

《菩萨头像》,北齐、隋,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属张家样。

就像印度佛教美术不同波次,不断影响中国一样,中国佛教美术也是不同波次,不断影响朝鲜、日本。继522年中国梁朝造佛师司马达一家移居日本,在法隆寺金堂创造了释迦三尊像之后,不断有中国、朝鲜工匠举家移居日本,在日本创造了各种式样的佛像、菩萨像。

645年(7世纪中期,相当于中国初唐)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这是日本国家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改革,全面学习中国隋唐文物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确定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促进了日本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大规模地引进中国初唐佛教美术,而初唐佛像仍为张僧繇张家样,这时最典型的作品就是兴福寺佛头,铜制镀金,作于684年,是日本国宝,面相饱满,慈悲含笑,与中国北齐、北周、隋、初唐佛像风格相似。

其实张家样佛像早在大化改新前就已零零星星,络绎不绝,经中、朝工匠传入日本了,例如广隆寺和中宫寺两座菩萨思维像,都是木雕,都是作于7世纪前半,都是慈悲含笑,思维冥想,上身半裸,简洁疏朗,富有空间感,类似菩萨思维像中国大陆也有,也属张家样,与前述司马达家族陆家样佛像迥然异趣。可见日本佛教美术也是在陆、张两家样式影响下诞生、发展的。

综上所述,六朝南京在500年(3---7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先后两波次冲击北朝文化、北朝佛像。

08

南京第一波次冲击是从3世纪东吴开始,康僧会带来印度马图拉佛像,其学生曹不兴积极引进,曹不兴的学生卫协,卫协的学生顾恺之不断改造,不断中国化,顾恺之的学生陆探微(5世纪中期)最后完成了中国化的文人士大夫式的佛像,创造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修长典雅,含笑幽玄的陆家样。陆家样不仅冲击南朝(江南、四川),还冲击到北朝北方中原、河西走廊,乃至敦煌,甚至还冲击到朝鲜、日本。当然其间不只是这几个人的努力,还应包括无数无名的南方、北方、河西、朝鲜、日本等工匠、画家、雕塑家的共同努力,不断引进,改造,创新。上述几人不过非常幸运地留下了姓名而已。

一部伟大的艺术史就是广大无名工匠默默创造的,少数留下姓名的艺术家实在太幸运了,广大无名工匠不是不伟大而是不够幸运,没留下名字。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正是这些广大无名工匠的默默奉献,不断地添砖加瓦,建设而成的,他们的劳动是永垂不朽的。南京第二波次冲击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波次冲击是5、6、7世纪南北朝后期、北齐、北周、隋、初唐,无数印度高僧东来弘法,中国高僧(例如法显)西行求法,带来印度笈多佛像(主要是鹿野苑佛像),经张僧繇等无数工匠不断引进,改造,创新,最后完成了矮胖、圆润、疏简的张家样。张家样第二次冲击江南、四川、北方、河西、朝鲜、日本,直到隋和初唐。隋和初唐虽然建都长安、洛阳,但时间不长,戎马倥偬,忙于统一战争,忙于巩固政权,无暇顾及文化建设,初唐学隋,隋学北周,北周学北齐,北齐学张家样,虽然各个时期都有不同地改造,创造,建树,但整体上一脉相承,是一种风格样式,都属张家样,一直到8世纪盛唐吴道子吴家样出现,才最后结束了张家样。

两波次都是从印度恒河流域马图拉(贵霜,3世纪)、鹿野苑(笈多,6世纪)引进佛像,经东南海路达到南朝首都南京,再从南京影响全国(南方、北方、河西),乃至朝鲜、日本,时间长达500年,影响之大,之广,之久,远远超过中亚犍陀罗,可见印度恒河流域(马图拉、鹿野苑)对中国佛教美术影响最大。而犍陀罗影响仅限于西北丝路。

新疆现存最早佛教美术是3、4世纪时的,河西走廊(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现存最早佛教美术是4、5世纪时的,云冈石窟现存最早作品是5世纪时的,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现存最早作品是5、6世纪时的,天龙山、响堂山、安阳、青州现存最早作品是6世纪时的,朝鲜、日本现存最早作品也是6世纪时的。除新疆有些犍陀罗影响外,河西走廊最多是后犍陀罗(4---7世纪)影响,而后犍陀罗又受马图拉影响,可见犍陀罗对中国影响很小,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厉害,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印度恒河流域马图拉、鹿野苑影响的重要性,应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0)

相关推荐

  • 河北这么棒的小众博物馆,对不起,我来晚了

    啊!啊!啊!惊叹三连.河北邯郸临漳的邺城考古博物馆和邺城博物馆,也太棒了吧!对不起,我来晚了! 临漳在河北最南边,和河南安阳接壤,被称作"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古时候叫做" ...

  • 原来中国石窟的鼻祖在这里

    虎踞龙盘数重天,云借苍松上岭颠. 群峰玉砌高揽月,凿龛古壁禅静参. 秋来春去万年雪,时是沧海亦桑田. 白首从容千里望,黄沙树绿亘相连. 天梯古雪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50千米的祁连山上.以 ...

  • 古刹佛光—从五台山到云冈石窟【9】云冈石窟(上)

    7月23日,今天我们要去行程上最后的目的地--云冈石窟. 一路走来,从唐宋看到辽金,这次要回到北魏了,回到五世纪中叶. 在<龙壁>里,提到大同最显赫的时代是成为北魏王朝的都城,北魏是第一个 ...

  • 话说开河寺石窟

    开河寺石窟背靠魁斗山,南临桃河水.由雷音寺石窟和开河寺石佛殿组成.开河寺石窟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51O年).石窟分东西两院,沿山绵延长达50余米.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东院依山凿就三龛,三龛共有大小 ...

  • 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全景漫游 "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2020年12月30日,深圳博物馆联合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的"星龛奕奕翠微边-洛阳龙门石窟魏唐造像艺术展& ...

  • 敦煌文化与中原佛教的源头

    甘肃学习平台2021-05-13订阅作者:潘春辉[溯源甘肃]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南接青海,西连新疆,联接着东西交往的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就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它被誉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历史上的 ...

  • 赵声良 | 敦煌壁画中的佛像画艺术

    早期壁画中流行说法图,说法图是表现佛说法的场面,通常画出一铺三身.五身或者更多的尊像,中央为如来佛,两侧为佛弟子.菩萨以及天王等.北魏以后说法图往往两侧有众多的菩萨.飞天等,一铺说法图可能有十几身像. ...

  • 【解读】金申 | 流散海外的多尊北魏单尊石佛像

    金申简历: 1949年北京人,1968年内蒙古上山下乡,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美术五年.一直从事佛教美术考古及文 ...

  • 行走丨云岗石窟

    深秋, 从包头出发,去大同云岗石窟.一路向南,儿子女婿驾车,行驶于景色不同的塞外内今古地域话语中. [1] 云冈石窟建于北魏鲜卑族拓跋珪建都平城时期.那时大同便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云 ...

  • 云冈石窟

    世界遗产委员会: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