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古玉器表面的加工痕迹来判断真假?

前面我们说过,古代玉器鉴定方法简单来说可以归纳概括为五个字,即:料、工、型、纹、沁。

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古玉鉴定中的“工”,以及如何通过“工”对古玉进行新老工痕鉴定。

古玉鉴定中的“工”是指古代玉器琢制过程中琢玉工具遗留在玉器表面的加工痕迹,也叫做“工痕”。

古玉鉴定历来重视“微痕学”的鉴定方法,即用肉眼或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玉器的“工痕”,只有符合古代治玉工艺和琢玉方法的玉器才有可能是古玉,同样,如果一件玉器出现了不符合古代治玉工艺特点的工痕,则说明这件玉器的制作年代有问题。

在了解古玉工痕特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代的治玉方法和工艺特点,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在掌握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再去进行玉器工痕鉴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

最早记载古玉工艺的典籍出自《周礼》,但其中涉及制玉技法的内容并不多。

到了明代,著名的古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曾粗略描绘过古人制玉的大致轮廓,但其中的具体细节之处也相对模糊。

直到清代李澄福的《古玉图说》出现,其中全面记载了古法制玉的全部过程:即捣沙、研沙、开玉、扎玉、冲埚、磨埚、捣膛、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埚和皮埚等。

可以说《古玉图说》是一部非常完整的治玉图解,不仅详尽描绘了古法治玉的程序和方法,而且图文兼备细致入微,是对古法治玉最权威的图解说明佳作。

由于篇幅有限,《古玉图说》的图示部分见本文结尾。

由于古代玉器完全依靠人力工具加工制作,因此遗留在玉器表面的工艺特征与现代电动工具所产生的加工痕迹有着明显的区别。

尽管古代治玉工匠的琢玉手法与技艺水平有着各自的不同,有的精致细腻,有的粗犷豪放,但归根结底其使用工具与琢玉原理同出一辙,因此无论成品玉器是精工还是粗工,其制作时所产生的细微工痕由于琢制原理的相同,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一般来说古玉工痕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古玉线条工痕流畅。

古代治玉所使用的工具是最简单“水凳”,其动力来源完全来自玉工用双脚上下踩动,通过皮带带动金属圆盘旋转,然后结合解玉砂来对玉石施以切割和雕琢之功。

古代治玉工具的特点决定了古代治玉工艺的特点,即砣具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工具同时磨损。

而这种低效率治玉工艺的优点是,由于铊具转速低,解玉砂不固定,因此工具与玉石的摩擦力相对均匀,不容易出现崩茬的现象。

反映到工痕特征上就形成了古玉阴刻线均为两头见锋,线条断面呈“V”形,线条挺拔有力,常见中间深、两头浅的形状,且下刀处比收刀处深一些,这与古法琢制阴刻线的发力有关;

同时,因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

而且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线条转弯处应见有毛刺,显出交叉的痕迹,有时呈断开状。

由于古玉琢制工艺的特点造就了古玉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古玉上一些经过精细打磨的阴刻线,往往给人一种刀削斧劈、犀利流畅的感觉。

但是现代电动高速玉雕工具,其转速可以高达每分钟万转以上,而且普遍使用硬度更高的金刚石磨头,这样虽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玉器成品的细节之处却同低速琢制的古代玉器有明显区别。

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现代玉器的工痕,其阴刻线断面呈“U”形,其线条转弯处也是“一气呵成”。

而且阴刻线中经常可见两侧崩茬的现象,这种特别明显的“拉锁状崩茬”就是高速电动工具的工艺特点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动工具转速过高,且磨头上的固定金刚石与玉石摩擦力过大导致。

而且现代工具制作的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

因此,有时只要看看阴刻线沟底是否为磨砂状就能识别是工痕老是新。

其次,古玉地章工痕自然。

古代治玉由于用手工定位操控,其加工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因此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一定出入。

但正是由于古法治玉工艺的这种缺陥,古代工匠通过长时间的不断调整与精心琢磨,用时间和耐心去反复修正、琢磨,反而古法细心制作的玉件最终效果十分精美。

古玉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地章柔和,这样的古法琢制的玉器,整体给人以自然柔软的流畅美感。

古代玉器尽管有时存在大面积地章不够平整完美、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的情况,但这恰恰成为了新工、老工的显著判断依据。

同时,古玉打磨抛光温润。

古法治玉过程中的打磨抛光环节,因受生产力水平所限,其使用的抛光材料与方法均与现代玉石雕刻中的打磨抛光有很大区别。

古代玉器打磨一般使用木铊、皮铊、毡轮、布轮和葫芦铊等工具打磨抛光。

由于古法打磨耗时、费力,要投入极大的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因此现代仿古玉器很少采用古法打磨,而是使用更高效的电动工具或使用高硬度的抛光粉来打磨抛光。

这就导致现代工艺琢制的玉器,表面光泽相对古玉来说不够自然,往往要么抛光过度,玉器表面贼光闪烁,要么打磨不足,侧光看玉器表面往往有凌乱交叉的打磨痕迹。

而古玉表面由于采用手工慢速打磨的方法,因此玉器光泽柔和自然,再加上年深日久玉器表面包浆、皮壳生成,往往会有“宝光”四溢、温润莹洁的效果,这也是区别玉器新老工艺的重要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从古玉所表现出的各种工痕特征上来看,古玉工痕特征是由古代制玉方法决定的,这种半手工、半机械化的玉器琢制方式,是电动工具出现以来,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的治玉方式。

通过了解古法治玉的整体流程,我们知道古人治玉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一件精品玉器的完成,少需数月,多则经年,甚至还有隔代之作,要经历像《诗经》里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加工工艺过程。

因此,古代玉器的“工痕”鉴定,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分辨率较高的古玉鉴定手段之一,如果能准确掌握古玉工痕鉴定方法,再结合其它鉴定手段,相信古玉鉴定就不再是一件难事,而玉器收藏的乐趣也恰恰源自不断的研究学习和进步提高。

附清代李澄福《古玉图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