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教师们
学生的用功和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和教师的水平是分不开的。当时一个小学教师,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上,还是被人十分羡慕的。还没有变成沦陷之后、胜利之后的“四大贱物”之一(四大贱物即买邮票、吃咸盐、坐电车、请教员)。而当时做一个小学教员,也十分不易,不管师范毕业生或中学毕业,一笔好字,首先要会写,不然上不了讲台,写不了黑板。教国语课,改不来作文,不能用朱红毛笔圈圈点点,最后加批“文字清通,说理明畅”,或“理稍可取,文欠流畅”,几个大红字写的歪七扭八,这样的人,是当不了小学教员的。教数学就得能把板书写得清楚,四则难题难不倒;教唱歌或会打拍子,弹风琴;教体操,要会喊操、盘杠子,总之都要有一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然,纵然糊弄了学生,学生家长也不答应。如果学生家长,在学生作文本中,发现教师没有改错别字,或者字不成字,错字连篇,那教师这碗饭便吃不成了。反之,如作业改得好,从改正一两个字中看出水平,那也能受到高明家长的赞赏,成为名教师。当年先当小学教师,后当大学名教授的大有人在,如钱穆老先生,便是最著名的例子。
当时小学教师工资低的,也有三四十元。如著名小学师大附小、北师附小的老师,月工资也可以拿到八九十、近百元,这比之于一般大商店职工,要高出一倍多。当时乡村小学教师,月工资也有二十多元。
中学教师要求就完全不同了,自然在水平上、资格上都要大学毕业,但不是所有大学毕业都可以教中学。文化古城时期,各中学的教师,基本上是被两个大学的毕业生包了的。即一个是师范大学、一个是北京大学,而且是以师范大学为主的。有不少中学,英国算、史地、理化、体育、音乐、图画小三门清一色全是师大毕业生,因为师范大学这些系都有毕业生。师范大学毕业生控制的都是著名中学,如师大男附中、师大女附中,这些校友按籍贯结合自己又办了不少中学,如冀东人办的志成中学、冀中人办的四存中学、东北人办的宏达中学等。另外一些著名教会中学如育英、汇文、崇德、崇慈等,除教英文的教师不少教会人士、甚至外国牧士、修女外,中文、数学、理化等教师,也多是师大或北大毕业。清华燕京毕业做中学教师的也有,但不多。在我记忆中也只有两三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国立、市立中学靠大学、靠教育局,教会中学靠教会,私立中学靠董事会、董事长。而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大都是政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如志成中学的董事长是做过师范大学校长的邓萃英氏,四存中学的董事长是冯玉祥回师倒吴佩孚戈时,当过警察总监的张璧(此人后来做了汉奸,三十年代中叶好像做过商会会长),其他私立中学,也都各有相当名望的、有政治势力的人做董事长支持。在这种人下面,又围绕着一群校长、教员之类的人。不过一般中学的大权主要还在各校校长手中,他们为办好自己的学校,总要尽量请比较好的教师,一般这些当校长的,也都是师大、北大毕业生,大多也都是教书出身,或一边当校长,一边又在兼着课。当时做中学校长的,留学生也不少,但没有文化的却是没有的。
文化古城时期的中学教员,三四十岁以上的,还都是出生在清代末年的人,纵然二十五六岁的,也都是民国元、二年生人的,他们幼时所受基础教育,大多都还是旧式教育,一般都读过一些古书,因而不管是教哪一门课的,数学、英文、物理等等,他们的国文水平、旧学根基都是很高的。记得小时中学里一位教英文、留着很长胡子的老先生,却讲求书法,专门写自己作的对联,对仗工稳,随意应景,这点文字功夫,要较深的旧学基础才行,现在一般中学教师,是无法想像了,但在当时却是不稀奇的。
当时中学教员的待遇,较之小学教师,要高出许多。当时各中学分专任教员和兼职教员,专任教员是月薪,寒暑假也有工资,一般都聘任制,每学年都给聘书,如某人在暑假中收不到下学期的聘书,那就说明是不要你了,你就另谋高就吧。不过一些著名中学,教师阵容是相当稳定的,有不少有学问、道德高尚的教师,受到各届学生的爱戴,一辈子就在一个学校任教的大有人在。专任教员一般都是英、国、算主科教员,史地、理化也有专任教员,专任教员一般要教到两、三个班,即每周十二到十八学时。一个学校的专任教员,可以到另一个学校兼课,也有专做兼任教员的,当时有些著名数学、英文教员,每周上课至三十几课时。课排不过来,要排“零时课”,即提前排到第一课时之前,再加一课时。这种教员,有时兼课到三四个学校。高中钟点费,每课时二元,初中一元二至一元六。兼课多的人,收入是很多的,不过寒暑假就没有钱了。这也有三个月时间,如果他还是某校专任教员,那自然还有专任教员的工资好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学教师的要求,一般的同高中教师差不太多,稍微高些,能教些专门的课就可以了。比如数学教师能教教微积分,便可教理工学院大一数学,教国文的能选几篇韩、柳八大家的古文,或选几篇《饮冰室文集》、《胡适文存》的文章,便能教大一国文。中学教员,即使在著名中学教一辈子书,-也还是个中学教员。一到大学,哪怕是一般私立大学,讲上一两班课,那便是大学教员了。写履历便可写“大学讲师”,这像清代进了翰林院一样,哪怕再不通,也是清流,身份也两样了。如果有了著作,社会上有点小名气,能拉上一些关系,那也许就能弄到一张教授的聘书,就是向上活动,参加政治活动的资本了。
当然名牌大学的教授却不是容易当的,而获得教育部聘书的部聘教授就更不容易当,大多都是各个学科的海内外知名学者了。当时在外国留学,读博士学位,而且已有了相当名望的人,在未回国前就收到教授聘书,或回国后立即可得到聘书。但在国内偶然脱颖而出的人材,限于资格,却不能立即收到教授聘书。如清华著名的华罗庚先生,以图书馆职员身份,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而得到世界学术荣誉,调到数学系,并不能马上任教,学校公费派赴英国深造,学成归来后才逐步成为名教授。
当时名牌大学教授,基本上都是留学生,而且担任教授连续上课二三年之后,按规定可出国进修一年,在这些名教授中,以留学欧、美的最有实力,北大、清华、燕大等校是留学英美的最多,其次是留学日本的。没有出过国的名教授也有,但不多。以籍贯分,有江浙系、南方系、北方系。北大、清华等校教授,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少数北方老学者如高阆仙、王桐龄、李泰葉,是以和平门外师范大学为大本营的。但北京成为文化古城开始时期,北方高等教育大权都掌握在李石曾氏手中,他是清代同治皇帝师傅李鸿藻的幼子,原籍河北省高阳县;他又是国民党元老,又是法国老留学生,北方教授不少以他为依归,滦县人法国留学生李蒸出任师范大学校长,主要是受到他的赏识和重用。刘半农氏因为留学法国,成为音韵专家,也与李石曾氏关系密切,成为当时北平大学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另外在教授中,还有老派与新派之分。也还有不少没有读过大学,却在大学中当名教授的特殊例子,如一一介绍,一来没有那些文献材料可征,二来也似乎太繁碎,因而就不再多说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由大学生、中小学生,说到小学、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层次虽然多,差别虽然大,但都是当时文化古城中文化的组成分子,都是活跃在一个历史时代文化气氛中的人。这些人中有不少已经成为古人,但也有不少还健在,其中穿着童子军制服,背着书包上学的儿童,大多也都成为老人了。不少人都成为世界名望的知名人士,但当年却都是受过这个历史时代文化气氛熏陶过的,如今回忆起来,多少是否有些特殊的历史感觉呢?
阅读链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