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是这样做管理的,难怪他那么成功|白河桥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金庸是这样做管理的,难怪他那么成功

文/白河桥(蕲春向桥乡人)

金庸先生不仅文才出众,为近代百年来所罕见,而且是一位通才式的人物。除文笔好之外,他的历史修养和音乐知识、佛学知识也很出众,更令人叹服的是,他还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企业管理大师,他赤手空拳创立《明报》,不过十多年,便使之成长为华人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这份巨大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除开一些时代所赐的便利因素之外,是与金庸先生深厚的管理内功分不开的。

马云向金庸请教问题

《明报》集团旗下的《明报月刊》,是定位于中高层读者的文化刊物,读者众多,广受好评,是《明报》集团的当家花旦,顶梁柱式的产业,一向被金庸视为掌上明珠。《明报月刊》总编胡菊人1967年入职,他文章写得好,编辑能力出众,是《明报》系报刊在市场上冲锋陷阵的一员猛将,是金庸事业上的股肱之臣。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金庸《明报》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自然也引起很多人的眼红,1980年,一名台湾商人带着巨款来到香港,也想在这里办起一分和《明报》一样的报纸。他知道金庸和台湾的古龙关系不错,两人都是写武侠小说的,便找古龙来一起研究起金庸和《明报》来,在古龙的介绍下,这人找到了胡菊人。他邀胡菊人和他一起创业办报,许下发财出名的大愿,胡菊人被他说动了心,就坚决地写了辞职书。

金庸听说胡菊人要辞职,感到十分意外,极力挽留,可胡仍是要走。金庸再安排手下其他近侧重臣前去做说客,无奈仍是挽不回胡菊人铁定的去意。在胡菊人走的那一天,金庸带上集团全体高管为胡菊人举行欢送宴会,并当场赠以黄金劳力士手表,以此表彰胡菊人以往对《明报》事业所做的贡献。

胡菊人刚一走出《明报》的大门,就密集邀约他原来的旧部人马喝茶密谈,劝说这些人在《明报》辞职跟着他去干。但令胡菊人奇怪的是,这些原来对他俯首帖耳、言听计从的手下人,却大多不听他的,都不愿跟他走。再回去细细打听,原来,在胡菊人走人的当天,金庸就给这些人加了令他们都意外满意的薪水!还是金大侠技高一筹啊,胡菊人不得不服气地叹道。

潮州人林三木原来是《明报》资料室的一名小职员,金庸见他聪明好学,便送他到英国专攻经济学,回来后任命他为《明报晚报》副总编,没过多久就定为总编高位,可以说林三木完全是金庸一手栽培起来的。

这林三木也是个人才,他一上任就把《明报晚报》搞得风气水起,销路大涨。原因是他利用李嘉诚等同乡之谊,借助桑梓之情、袍泽之便,常和香港商界大佬聚会,获得原汁原味的第一手可靠资讯。林三木回去据此撰写股市分析文章,哪些股会涨,哪些股会跌,命中率相当之高的,数量广大的普同大众都是芸芸逐利之徒,常把《明报晚报》买回关起门来看,这样,报纸的销量就日新月异,堪称与日俱增了。

见《明报晚报》这么能赚钱,林三木也辞职了,另起炉灶办起了《信报》。这《信报》的风格、定位和《明报晚报》几乎一模一样,是金庸报纸事业上的一大竞争对手。许多创业旧臣痛骂林三木过河就折桥,忘恩负义。可是金庸对林三木从没有过一句怨言,他说:“人向高处走也是很正常的事,林三木做的没有错,我们不能拦他。”

林三木走后,金庸找来黄扬烈坐他那个总编的位置,顶他的缺。开始,黄扬烈做的也不错,可是初创业的林木三心理相当敏感,脆弱,也许是感到了威胁,他便做黄扬烈的工作,劝他自己办报,这样会赚到更多的钱。黄扬烈动心了,也办起了《财经日报》。

同位同质报纸的市场的容量总是有限的,没过多久,黄扬烈的《财经日报》便顶不住了,销量上不去,股东纷纷要求退股,黄扬烈一时是走投无路。在危难时他想到了金庸,前去旧东家求救。《明报》集团高管众人皆说,对于像黄扬烈这样取得一点成绩就要走人的人,不值得同情,不要理他。可当家老板金庸不计前嫌,出人意料地拿出钱来入股竞争对手《财经日报》,救黄扬烈出水火,令其十分感动。

金庸在办报的数十年中,和香港各界大大小小的文化人都有着长期的交集,却鲜有人传说金庸的负面消息,这充分说明金大侠管人理事的统御功力,是已臻化境,非一般人可比的。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

看到下面的“阅读原文”了吗,更多有料的内容等你点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