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围场地名的秘密,你都知道么?
△摄影 | 木兰风
木兰围场,这个名字,是清朝康熙皇帝设围的产物。木兰的满语意为“哨鹿”。木兰围场是满汉混合语地名。那么,围场各乡镇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围场建围后出现的第一批地名与军事有关,如营房、卡伦和拨等,它们反映了围场的管理制度。
八旗兵常驻地叫营房,是八旗兵丁家属的住所和处理兵丁事务的地方。营房设在木兰围场的周围,营房初为通名,每一营房还有其所在地的蒙语或满语名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蒙古族满族的逐渐汉化,加在营房名称之前的蒙语或满语专名在生活中逐渐淘汰,营房遂冠以旗名称作为专名,如XX旗营房。
△摄影 | 李术凡
卡伦即哨所,大都设在主要路口,驻守兵丁,不准百姓进围。又在接近卡伦,深入围内不远的地方设有“拨”,作为八旗兵的临时驻地。
根据《承德府志》记载,四十卡伦的名字基本上为蒙语或满语,只有姜家营、东、西燕子窝三个卡伦是汉语名称。驻兵按时轮换,旧拨人多地狭住不下,就开设新拨,新拨乡的地名就是由此得来的。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围场县境内共有卡伦(拉)地名13处,与拨有关的地名13处。
在围场县所有乡镇当中有一部分乡镇地名是历史沿袭的,多为设围时的围名、营房、哨所等名称,如:
①营房与卡伦:如蓝旗卡伦、卡伦、小卡伦、卡伦后沟、新地(营房新迁之地)等;
②“拨”:如新拨、旧拨、小拨、拨上、大蒙古拨、小蒙古拨、西拨沟等;
③被简化的地名:如金钱莫里沟简化为金字、吉布汰沟简化为吉字、多本沟简化为多字、哈拉海沟简化为哈字、哈里雅尔沟简化为哈字、簸箕掌沟简化为掌字、老虎沟简化为虎字、坡赉沟简化为坡字、雷劈砬子川简化为雷字等等。
开围中涌现出来的乡镇,其命名方式可分为:
①依姓氏加地貌,如郭家湾,杨家湾,毛大坝等;
②商号,如裕泰丰、四合永、三义永、姜家店、广德号、育太和、广发永、利生栈等;
③物产,如碾子沟、石匣、石棹等;
④地形,如棋盘山、龙头山、拐步楼、三岔口、三角山、弯弯沟、锥子山等;
⑤植被,如羊草沟、艾林河、四棵树等。
⑥古迹,如庙宫、半截塔、画山、碑亭子、碑亭子村、碑亭子沟、碑东沟、碑西沟、碑梁沟、大阁、石桌子、牌楼、大庙、双庙、庙后、庙子沟、天主教营子等。
另外还有两个“迁移”乡镇,一名黄土坎,是隆化县黄土坎村周永源一家迁此,用故乡地名命名的。另一个为殷家店,主人从济南府德平县殷家庄迁此。
光绪年间,在平宽大川处,基本上按每五顷四编为一号,因此在围场地名中出现了一些较为奇特的现象。如:
(1)以沟的自然形状命名,如头道沟、然后按顺序有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等,每一条沟从沟头开始为XX沟沟门,XX沟内,或者为头号、二号、三号……
(2)以字头为名,然后编号。如大罗字沟、小罗字沟、代字号、三义号、叉字号等,顺序编号按字又按自然地形,这样有的号数就可以排得很长,后来成为聚落的名称,如八十三号、廿一号。有的成为乡镇驻地,如第三乡驻地(六十二号)。
1937年日伪为了修建牧场,把战乱中四处逃散的老百姓迁回原处,称为重新整建故乡,按照迁民建场的顺序,依次称为一复兴地、二复兴地、三复兴地等。
丰富多样的地名反映了围场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凝聚着一代代开发者的智慧,是木兰围场的宝贵财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