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精美大明宣德炉
宣德三年利用这批红铜开炉共铸造出了三千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这些宣德炉都深藏禁宫之内,普通百姓只能知其名而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这是冒襄先生对宣德炉的绝妙赞誉。相传冒襄家珍藏过几个宣德炉,视为珍宝,倍加珍爱,后来散失,实在可惜。冒襄对宣德炉的鉴赏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宣德炉,为明朝宣德年间创制的焚香之炉,通常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
入清以来,三朝盛世,官方制器,历来追求精妙,盖求完 美。铜炉者,形、色、款、质俱佳,标准高度统一,形成官铸炉规范。它们铸造工艺极其考究,讲求对称、精准,多为雪花金皮色,所选铜质皆为冶炼配比精确的黄铜,金黄赤亮。
明朝300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可称上乘之作。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不愧为天地间一精美绝伦的古董,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明朝宣德三年( 1428年)三月,皇帝为满足自己观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罗国进口一批风磨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匠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进口风磨铜一起精心铸炼。铸成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成为香炉铸造史上的里程碑,甚得人们喜爱,后历清、民国时期,仿制盛行,而且不论早晚都落“大明宣德年制”款。
明代陈仁锡《潜确居类书》“铜”条目中专门列有“风磨铜”一条,曰:“风磨,鍮(偷)跖(石),黄铜似金者。我明皇极殿顶名是风磨铜,更贵于金,一云即鍮鉐也。”清代王棠的《知新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鍮石出波斯国,世俗谓之风磨铜也。”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