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唐诗解读——杜甫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注:
寻源使:汉武帝时派遣张骞等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后人称其为寻源使。
从天:喻黄河之水道从天而来。
牵牛:牵牛星座。晋朝人张华著的《博物志》中记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人发现每年八月都有一只浮槎(现在叫筏子)按时飘到海边来。有一年当浮槎再飘来时,他登了上去。行到一个地方,看见对岸有华丽的殿堂,便问河边一个牵牛人这是何处,那人告诉他回去问蜀郡的严君平就可知道。第二年八月,浮槎送他回到海边,于是他去找严君平。经过严君平推算,这人见到牵牛人的那天,正好有一颗客星,到了天上牵牛星的跟前。意思是说这个人实际上是到了天上,见到的是牵牛星。古人认为海与天相通,这个故事就反映了这种认识。后来,人们又把这个传说同张骞寻找河源的事拉在了一起。这首诗中第二句说“从天此路回”。正是说张骞寻找河源寻到了天上,又从天上下来顺黄河回到内陆。
宛马:大宛汗血马的省称。
幽燕: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唐以前属幽州,又其地战国时为燕国故地.故称。其时正值安史之乱,幽燕为安史叛军根据地。故山河阻隔。
郡国:郡与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汉初兼用封建及郡县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至隋始废国存郡。
东征:幽燕比之长安、秦州,其地在东,故称东征,亦有用周公东征故事之意。
羌笛:古之管乐器。长二尺四寸,三孔或四孔。出于羌中。
解读:
这也是一首忧愁战乱,渴望安定的诗。
前四句写汉代的历史。作者借用了一个神话与现实糅合在一起的传说,讴歌了张骞同他的同伴们仅仅靠一只筏子就由黄河上溯入天,从而奠定了东西各国之间几百年友好往来基础的伟大功绩,同时对东海通黄河、黄河通天海这样四通八达,毫无阻隔的境界表示深深的向往。诗以“闻道”起头,可以看出作者并不相信这个故事,然而他喜欢这个故事本身所包含的神奇力量。第二句中的“此路回”,还透露出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秦州诗中屡用“寻河源”故事的原因。
后四句写唐朝的现实。当时幽燕一带已被安、史军队占据,郡国之间的通道也很难有近期内打通的希望。关内兵力不足,从西部抽调去东征的“健儿"们又不堪往来奔波,在战斗中伤亡殆尽。击退叛军,使“郡国开”的希望更渺茫了。此时此地,诗人心里悲痛酸楚,因此听到传来的羌笛声,简直就如一片悲哀的泣诉了。
从全诗的布局来看,前后两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前四句追昔,缅怀汉代的强盛;后四句伤今,感叹国力的衰落。前四句强调张骞沟通东西方关系的功绩,笔调是夸张、轻松的;后四句写唐朝倾全国之力与各国媾和而不可得,情调是悲凉、凝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