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奇案:交友不慎,到底有多可怕,看完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在人的一生中,都会交朋友。好的朋友可以让你得到提高,不好的朋友有可能给你招来祸患,甚至让你身败名裂。本期内容,奇闻将为大家讲述一个,由交友不慎导致的奇案。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在浙江有两个人考中进士,一个叫徐用光,一个叫秦钫。在那时候,考中进士可是一件大喜事啊。这意味着可以进入官场,从此摆脱贫穷和下等身份。所以,他们就摆酒宴庆贺。他们的老家在一个地方,又在同一年考中进士,按那时的话说,就是同乡和同年。

今后,他们同朝为官,又成为了同僚,这真是缘分哪。官场深似海,以后少不得要互相关照。在酒宴之中,经过一番交谈,他们聊得很投机,所以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由于他们的夫人都有孕在身,所以就约定:等孩子出生后,如果都是男孩,就让他们结拜兄弟。如果是一男一女,就让他们结为夫妻。后来,徐家生了一个男孩,秦家生了一个女儿。男孩取名徐学聚,女孩取名秦季玉。

很巧的是,徐学聚和秦季玉是在同一天出生。看起来有点像电视剧,但实际上有历史记载。由于事先约定好的,所以等孩子满月以后,徐家就找媒人去秦家结亲。徐家给的定亲信物,是两根金簪和一对金手镯。由于双方门当户对,秦家对这门亲事也比较满意,他们给的信物是一只玉簪和一对玉镯。这样两家就算结了亲,称呼上也改为亲家。

处理好家里的事,这两人就去吏部报到。朝廷任命徐用光为工部都水司主事,秦钫则担任了监察御史,没过多久就到地方去任职了。这两个人的官运都还不错,徐用光一直都在京城当官,先后被升任为员外郎和郎中。秦钫熬过了前几年,就升任了江西布政史,成为了真正的省级地方大员。

有的人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按我说的话,这就是扯淡。仔细想一想,人真的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吗?你最多能够控制一时的事态,但那和掌握命运相差太远。为什么这么说呢?我问你,你明天会遇到什么事?你能活多大岁数?你的亲人能活到多大岁数?你的事业能到哪个程度?这些都是命运相关的问题,你能掌握几样?其实,你一样都掌握不了。你只能用自己的努力,尽量争取最好的结果。听好了,是争取不是掌握。

人的一生命运是无常的,这一点在徐用光和秦钫身上得到了应验。徐用光官运亨通,但是寿命不长,36岁的时候就患病死了。由于他清正廉洁,在他任期之内,除了朝廷给的俸禄,他根本没捞到什么钱。以至于他死后,家里都拿不出钱,没钱把他的尸体从京城运回老家。这个钱,还是他的好朋友秦钫出的。秦钫就不一样,因为长期在地方任职,捞钱的机会很多。可能是做得太过分了,他后来就被朝廷罢官回家休息了。但是他回老家的时候,用马车拉回去很多财物。

秦钫回到家以后,就置办了很多田地和住宅。据说他的家产足足有良田万亩,住宅有好几十座。他们家自己住的府邸,是一座园林别墅,别墅的大门就像城门一样,可以任由马和车通行。他们过的日子也是非常舒坦的,那简直是夜夜笙歌,莺歌燕舞,吃的也是山珍海味。

徐用光的家就不一样了,在他任期之内没有捞钱,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房产、地产。他们家住着茅草房,据说已经传了三代人。徐家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徐用光的妻子做点针线活,然后变卖家里的器物。他们家吃得也很差,每天都是糠和菜一锅煮,还只能吃个半饱。这样的日子,真是相当凄苦。

虽然徐家生活条件很差,但是徐学聚却很争气。为了改变命运,他读书非常认真,年仅16岁就考上了县里的案首。这案首是什么玩意儿呢?就是县里生员第一名。这个是全县的第一名啊,如果按今天的标准,那是要保送北大清华的。徐学聚的母亲非常高兴,她见徐学聚年纪也不小了,就托媒人去秦家,想把秦家的姑娘秦季玉娶过门儿。

当时定下婚约,徐用光和秦钫刚考上进士,可谓是前程似锦。没想到,徐用光英年早逝,自然也就没有多少资源。可是如今的秦家,那可是富甲一方啊。他们将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怎么舍得女儿去过那种清贫生活?于是,他们就想反悔。那时候已经定下了亲事,如果反悔是触犯法律,会担罪责的。

秦家就开始想办法,他们在想一个既不担罪责,又能毁婚的办法。如果由徐家提出不娶秦家女儿,那就不存在悔婚了,对不对?且看他如何应对徐家的媒人。

徐家的媒人到来时,秦钫就说:“徐年兄当年也是正五品郎中,他儿子也是出自官宦之家,现在又考了县里的第一名。我们家闺女也是千金之身。这种婚事也算是门当户对。不过呢,这礼仪不可废弃,徐家应该持六礼来接。”

六礼是什么呢?相当于是结婚的六个流程。但是,每个流程都要给礼品和银子,给得太少好像也不合适。给多少呢?秦小姐是千金小姐,徐家给的礼品和银子,应该要符合秦家小姐的身份吧。徐家要是有这些家产,日子也不会过得这么清贫了。他们没有礼品和银两,但是拒绝退婚,于是这事儿就拖了三年。

秦季玉听说他父亲要求徐家拿出六礼,这很明显就是刁难。她也多次劝过秦钫不可言而无信,但是秦钫并不为所动。秦家小姐就让母亲出面,他们一起劝说秦钫。这老婆出面了,秦钫多少要给些面子。秦钫就降低了标准,让徐家拿出百两银子来迎亲。一百两都拿不出来,这事儿免谈。

既然父亲作出了让步,为了不激怒他,秦季玉也就不再多说。晚上,她在床上左思右想,就决定帮徐学聚一把。她将自己的首饰取下,让奶妈转交给徐学聚,让他拿着这些物品上门提亲。秦小姐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就跟她的孩子一样,所以她对这事儿十分认真。奶妈对徐学聚说了这件事,让他第二天晚上到秦家后园拿这些首饰。到时候,奶妈会亲自接应他。

秦小姐地帮助,让徐学聚非常感动。但是,这个徐学聚藏不住话。他在和好朋友李善甫聊天时,就把这事给说出来了。这李善甫平时满脸笑容,出口就是称赞之类的话,他能让你聊天时心情非常愉快,但他却并不是什么好人。听到徐学聚这么说,他就连连称赞说,你们俩真是天生一对,郎才女貌,还说徐学聚前途不可限量。

虽然他嘴上这么说,但实际上却生了嫉妒之心。他们在一个学校,徐学聚那么的优秀。而他呢?不管采用正当或者不正当的手段,就是无法超越他。李家也是有钱人家,他很想娶个门当户对的小姐,但是人家却始终看不上他。这个徐学聚那么穷,竟然还能娶到秦家的小姐,这不是癞蛤蟆吃天鹅肉吗?他听说过秦季玉的相貌,据说西施、貂蝉都比不上,徐学聚也配娶这样的美人吗?

李善甫接触徐学聚的目的就不纯,他看到徐学聚成绩非常好,但是家里却很穷。他觉得徐学聚将来应该大有作为,所以想在他贫穷的时候对他略施恩惠,将来或许能帮上他。于是,他就经常让徐学聚帮他改作文,虽然看起来他的水平有所提升,但这是徐学聚写的。徐学聚出口成章,挥笔而就,他的文采好像是取之不尽的甘泉。

这种种的不平衡,让他心里对徐学聚产生了厌恶,但是他并不表露出来。如今他知道了徐学聚要去拿钱,或许还能和秦季玉见面。他就想出了一个计策,说这么好的事情应该庆祝一下,于是他就请徐学聚去喝酒。

徐学聚就是个书呆子,对人一点防备之心都没有。这个李善甫经常帮助他,就认为是好人,把他当成莫逆之交。徐学聚真的很高兴,他根本就没想到,这个李善甫对他别有用心。李善甫将蒙汗药下在了徐学聚的酒里面,他喝下之后很快就不省人事。

迷倒了徐学聚之后,李善甫就跑到秦家后花园。他四周看了一下,没人。然后他看到秦家的后门有一条缝,他就从那个门缝钻了进去。这时奶妈拿着包裹走过来,他就上去找她要。奶妈见过徐学聚,虽然这会儿天黑,但是也有点月光。奶妈见这个人不认识,猜想他不是什么好人,于是转身就跑,然后高声大叫“抓贼”。

李善甫事先就设想好了,可能会出现变故,所以他走的时候拿了根木棍。这会儿见奶妈要跑,冲上去对着她的后脑勺就是一棒。奶妈当即倒下。李善甫抢走财物,慌忙逃窜。

他回到家,这会儿徐学聚还没醒,就给他灌了解酒汤。然后他在徐学聚身旁躺下,佯装熟睡。徐学聚醒来之后,就弄醒了李善甫,说道:“今天多喝了几杯,差点醉酒误事。你也喝了不少酒,好好休息吧,我要去办事了。等我办完事,再回来照顾你。”

时辰已经不早了,徐学聚从李家出来就直接去了秦家后院。到了之后,发现奶妈在地上瘫着,就准备把她扶起来。他万万没想到,奶妈满身血迹,早已身亡。大惊之下,他也不敢在此逗留,就急急忙忙往家跑。他认为,这是秦家为了悔婚,设计陷害于他。

第二天早上,奶妈的尸体在花亭内被家丁发现。家丁看到后园的门开着,他想晚上一定是有贼人混入,在秦家抢劫杀人。于是,就把这事儿向秦钫做了汇报。

秦钫把奶妈遇害的事,告诉了秦季玉。秦季玉当场崩溃,这些钱不是送给徐学聚的吗?他为什么还要抢?为什么把奶妈杀害了?难道我这个秦家大小姐,还不值这点钱吗?罢了,也许他根本就不想娶我。

她的内心感到极为伤痛,就把这事的来龙去脉给他父亲秦钫说了。秦钫大怒,他亲自提笔写好诉状,痛斥徐学聚的罪恶行径。然后派人火速送往宁波府,状告徐学聚抢劫杀人,请求知府大人治以重罪。

知府看过诉状,就派人缉拿徐学聚归案。徐学聚来到知府大堂,他申辩道:“大人,我父亲为官清正廉洁,我又怎敢为非作歹?徐秦两家世代交好,我和秦小姐是指腹为婚。现在徐家贫困潦倒,岳父要求我必须备齐六礼。见我拿不出礼物,他就想悔婚。如今又设计陷害,谎称让我去取银两,却将奶妈谋杀嫁祸于我。请大人明鉴。”

知府大人肯定不能听一面之词啊,现在这个案子因为首饰银两而起,那就必须把物品找到。知府让秦钫先列出丢失物品的清单,然后就派衙役到徐家搜查。衙役们翻遍了所有的角落,都没有找到那个包裹,只找到了一只玉簪和一对玉镯,他们认为这可能就是赃物,就带回了衙门。

衙门找不到赃物,就无法定罪结案。为了打探赃物的下落,知府就对徐学聚用刑。徐学聚对他的岳父秦钫充满了仇恨,对秦家小姐也充满了仇恨,他认为这个指腹为婚真是冤孽。与其在这里不断受刑,还不如早点死去,早点解脱。所以他就承认了,人是他杀的。

徐学聚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事是因为他自己口无遮拦造成的。那天他和李善甫喝酒,两个人好像都喝了很多。然后他就醉了,他以为李善甫也醉了。等他醒来的时候,李善甫还在他旁边睡着。所以他就没有把这个事情说出来。只要他认罪,知府就可以判刑结案了。

如果是普通人犯下这种大罪,一定会判为斩立决。但是,知府大人看在徐学聚是官家子弟,他自己也是生员第一名,就没有追查赃物。本来秦钫提出了这个请求,但是知府大人直接给他否了。找不到赃物,就算是没有获得钱财,所以他被判为斩监候,一直在大牢里关着,没有被立即处斩。

一般来说,像徐学聚这种情况,可能就只能在大牢里等死了。如果遇到朝廷大赦,或许还能逃过一死。徐学聚本来想求死,但是求死不成,反而变成了半死不活的样子。等死的日子,其实比死亡更折磨人。

徐学聚的母亲就苦了,突然出了这个变故,她也无计可施。于是,就天天到秦家来哀求,秦钫是一点情面不讲,看到徐母来了直接关门。徐母没有别的办法,就在秦家门外哭喊,说秦家薄情寡义。

秦小姐心软,当她得知徐学聚判了死刑,也很同情徐母的遭遇。她让家丁给徐母送了一些财物,还让她好好照顾徐学聚。有了这些钱,徐母就给儿子买了些好吃的,让他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不至于挨饿。由于徐学聚是书生,出身官宦之家,狱卒们就没有刁难他母亲,也没有对他进行体罚虐待。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拖着,一直拖到了浙江巡按到宁波巡视,这个案子才有了新的起色。这个巡按姓林,名应训,字子启,祖籍福建怀安。他担任过南昌知县,因为政绩突出,提升为浙江巡按。他来宁波府的目的,就是考察这里有没有冤假错案。

当他看到此案的卷宗时,发现案子已经结了,但是没有找到赃物。这赃物都没有,怎么认定谋财害命呢?所以,他就提审了徐学聚,问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此事还有何人知道?

徐学聚在大牢里边儿,也在想这个事情的缘由。他还记得曾经对李善甫说起过,但是他认为李善甫当时喝醉了,好像也不可能作案,所以之前就没有说。林巡按得知这个消息,就把李善甫这个名字悄悄记在心里。

提审了徐学聚之后,林巡按就去考察宁波府的考生。李善甫为了得到第一名,他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用尽一切手段,包括向林巡按行贿。林巡按来这里,本来就是为了查案,案子又跟这个李善甫有关。所以,对于李善甫的行贿,他并没有拒绝,他不光收下了钱财,还真的就让李善甫拿到了第一名。

李善甫就把林巡按当成了靠山,所以只要到省城,他就会去拜见这位林巡按。每次,林巡按都热情款待他。过了大半年时间,这天李善甫又来了,林巡按就告诉他:“我当官太过于正直,这些年也没捞到什么钱。今年我女儿就要嫁人了,连嫁妆都没有准备。如果你发现有好的首饰,就帮我物色几件。如果我看了觉得不错,就留下来做嫁妆。你是我的心腹弟子,切记一定保密。今后,我会对你予以重用的。”

李善甫为了讨好林巡按,他想了很多办法,送了很多礼物。虽然说林巡按每次都收下了,但是这些礼物却没有送到他的心坎里。如今他直接找自己要嫁妆首饰,这是多大的信任啊?!所以他的心里高兴不已。

过了几天,李善甫就送了林巡按两对金钗,一对玉钗,还有很多女士用的梳妆盒,这些物品做工精美,一看就不是凡品。林巡按和以往一样,全部都收下了。

林巡按给宁波府通书信,将徐学聚一案的所有人证全部请来候审。人到了公堂之上,林巡案就把李善甫送的首饰拿出来,让秦小姐和秦钫辨认。秦小姐一下就认出了,这正是她那天交给奶妈的首饰。然后,秦小姐依照丢失物品的清单进行点数,竟然是一件不差。

既然这个物品出自李善甫之手,自然应该把他给找来。李善甫来到公堂,看到秦小姐和秦钫都在,并且已经认出了所有的物品。他大惊失色,随即便恢复了平静。因为他认为有了林巡按这个靠山,就觉得这些人并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他就编了个借口,说这些东西都是从一个流动商贩那里买的。

徐学聚这才知道,他是被好朋友李善甫蒙蔽了,原来这家伙才是凶手,就大声斥责李善甫无耻。李善甫突然觉得不对劲,他送给林巡按的首饰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他感觉林巡按并不信任他,也不是筹备什么嫁妆,他是来查赃物的。这真是一山还比一山高啊,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呀,李善甫很阴险,林巡按就用更阴险的方式抓他。这也应了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如今铁证如山,他还怎么抵赖?只能认罪伏法。林巡按认为,李善甫背信弃义,丧心病狂,损人利己。如今铁证如山,证据确凿,就按抢劫杀人罪将其判处斩首。这是巡按进行的二审,意味着李善甫再也等不到翻案的机会。

林巡按觉得,秦家小姐对徐学聚颇有情意,而徐学聚也并非奸险之徒,就裁定他们择吉日成婚。这时候的秦钫年纪也大了,加上也是从朝廷退休的高级官员,虽然他背弃了盟约,但林巡按念其年事已高,就没有进行责罚。

徐学聚逃过一劫,还抱得美人归,也感到十分庆幸。对于秦小姐地资助,让他非常感动,所以成婚之后,他对秦小姐呵护备至。秦小姐知道徐学聚是冤枉的,对他也就没有了怨恨。后来,他们夫妻俩的感情一直非常好。

徐学聚的冤情能够平反,真是全靠林巡按明察秋毫。为了感恩,他就给林巡按做了一个雕像,放于家中早晚参拜。为了不辜负秦小姐的情意,他发奋图强,后来也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之后,他的政绩很不错,一路高升,官至福建巡抚。

这个故事出自《国朝典汇》,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史书。目前专家研究明朝历史,也要翻阅这部史料典籍,真实度比较高。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交朋友是好事,但是交到损友,就有可能给你造成很大的伤害。有句话这么说的,“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所以,交友过程中要管住自己的口,分清什么该说,什么不能说。

这个故事蕴含了很多哲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思考一下,或许对你的人生会有所帮助。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别忘了收藏加关注。我每天都会为大家更新内容,请及时查看,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