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保--石窟寺及石刻(1)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石窟寺及石刻
四、石窟寺及石刻(共计39处)
本篇目录:
****************************************
478.狄仁杰祠堂碑
唐 河北省大名县
479.曲里千佛洞石窟
明 河北省涉县
480.山神峪千佛洞石窟
元、清 山西省交口县
481.挂甲山摩崖造像
北朝至明 山西省吉县
482.营里千佛洞石窟
北齐至唐 山西省乡宁县
483.竖石佛摩崖造像
北齐至唐 山西省交城县
484.静居寺石窟
唐 山西省静乐县
485.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
东汉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486.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
唐至民国 浙江省乐清市
487.杭州孔庙碑林
唐至民国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
488.仙岩洞摩崖题记
宋、清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
489.道场山祈年题记
元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
**********************************
478.狄仁杰祠堂碑
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孔庄村北,魏州人民为怀念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698年)为其建造了生祠,以报恩德。所谓生祠,就是人尚在世而建的祠堂。后来祠堂因乱而废。一说毁于战乱;一说狄仁杰回长安后,其子为所欲为,引起民愤,祠堂及碑被群众怒而焚之。
原立碑额题为“大周狄梁公祠堂之碑”。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悼念狄公盛德,在原址重修祠堂时重立之石碑,碑名也改为“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因有教子不严之过,故新碑斜置,并非正南正北。碑全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在原址为狄公重建祠堂及碑。现祠堂已不存在,仅残留此碑于原址。该碑青石质地,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体(除座)高4.46、宽1.46、厚0.46米。碑首为六龙戏珠圆首,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3行3字排列。碑体阳面楷书碑文,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碑文记述了狄公任魏州刺使时的政绩和重修此碑的经过。
狄仁杰祠堂碑198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79.曲里千佛洞石窟
千佛洞石窟位于河北涉县曲里村西八里,为明代石窟,坐西北朝东南,依峭壁而开凿。窟呈长方形,宽9.7米,深3.77米,高4.41米。石窟一门两窟,门前辟一平地。门窗之间刻许多小佛像,门上部刻二龙戏珠,两侧浮雕四身力士像。窟室以两根高大石柱分为三间,之间佛坛上雕3米高释迦牟尼像,结跏趺坐于莲座上。两侧雕立佛像6尊。四壁雕凿小佛像约计3500余尊,佛像多而不乱,井然有序,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2019年10月7日,曲里千佛洞石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0.山神峪千佛洞石窟
在交口县城西20公里山神峪村。此地吕梁山脉纵横交错,林木茂密,山峪深遂。相传古时有位白须老者居此,出入隐现,人莫能测,乡人誉为山神,地名因之。峪西侧山崖下,凿有石洞一区,洞内石壁满雕佛像,计有一千零五十五尊,名曰千佛洞。
寺庙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山门、过殿等,最低层为庙堂院,正面及两厢均为砖石窑洞,正中无量殿内供无量寿佛,大雄宝殿凿建在深5.5米,宽3.1米,高3米的砂岩石窟中,洞内正中是释迦牟尼大型石刻造像,左右各有两个菩萨和两个侍者。石窟四周刻有16CM高,8CM宽,排列整齐的佛龛,每个佛龛内分别刻有14CM高神态各异的的小石佛1055尊,故名"千佛洞"。
洞中释迦像衣着庄重,面目慈祥,纯系民间雕造风格。洞之创始年代不详,按其造像特征和手法,应为元初石窟。窟前有元建庙堂一所,分前后两院,前院山门、钟鼓楼,窟洞式元量殿居中,内供元量寿佛;后院左右配殿对峙,千佛洞居中。高低错落,布局严谨,四周山林掩映,清静幽雅。
以千佛洞为中心,于元代初建了千佛寺。一进寺院山门,迎面便是一座石雕乌龟驮香炉。再往前走,又有一座石雕大肚弥勒佛,其身用手敲击,则发出嗡嗡铜音,清脆可辨。
寺内殿堂均为窑洞式建筑,共有千佛殿、娘娘殿、观音殿、罗祖殿、关公殿、念佛堂、大雄宝殿、地藏王殿等14个殿堂。还有一个奇特景观,就是寺院背后景元山的上空,天气特别晴朗,天空为涤兰色,比其他地方都显得格外湛兰。
千佛寺位居山西省交口县石口乡山神峪村内,国道209线边。因洞中1055尊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石刻佛像而得名。千佛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考古专家考证,千佛寺始建于元代,是印度婆罗门教传入中国最早寺庙。东汉明帝夜梦金人,乃遣秦景使於天竺,写浮屠遗范,在“西天竺月氏国遇释摩腾、竺法兰二梵僧,白马驮经”,将佛教经典引入汉地中原。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有印度释摩腾竺法兰二梵僧白马驮经,在隰州温阳县(山西交口县)创建皇家寺院白马寺、兴教寺、西明寺,建立梵宫翻译梵文经典传授佛教;同时,有印度大德檀那,在温阳山神峪千佛洞,传授婆罗门教(印度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钦差迎接印度释摩腾竺法兰在今交口县、石楼县创建皇家寺院的大臣,是今山西柳林县穆村人大将军晋大司农迁司徒公的王敏,字叔公。”
孝定皇太后,建千佛寺于万历九年。殿供毗卢舍那佛,座绕千莲,莲生千佛,分面合依,金光千朵。时朝鲜国王贡到尊天二十四身、阿罗汉一十八身,诏供寺中。其像铜也,而光如漆非漆也。尊天二十四像,穆肃慈猛,相具神足,衣冠法故,范镏质良。所执持器,乘海脱失,筑氏补之,非其国制也,厥工逊焉。阿罗汉一十八像,梵相,非东土形模,而与天人示现威仪又别。而十八表异,非一意一手为之,努即怒色,瞑即定神,披卷若诵,听物若审也。时西蜀遍融和尚,以诬受讯,讯次,师称华严佛号一声,刑具断裂,飞掷屋端,讯者惊沮,诬乃得白。乃延请住寺,法席大振。寺在德胜门北八步口。寺南一里,有小千佛寺焉。
千佛洞居中。高低错落,布局严谨,四周山林掩映,清静幽雅。
2019年10月7日,山神峪千佛洞石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1.挂甲山摩崖造像
挂甲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
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它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
谢悉坤柔圣母庙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仅存圣母殿,为元代遗构。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减柱造,前檐施大额枋两层。
挂甲山摩崖造像早在1986年列为省级文保,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2.营里千佛洞石窟
营里千佛洞石窟,位于山西省乡宁县营里村。又名能仁寺,石佛洞,俗称洞儿庙,南鄂河北岸山腰间一突出巨石之中。千佛洞石窟为单窟,窟门向南,在民国时期经过修葺,使用条砖砌了砖墙,整面砖墙呈圆拱形。砖墙内的石窟门框仍为原物,为长方形。
石刻门框为四块条石雕凿对接而成,浑然一体,风格古朴,应为窟门原物。洞窟平面呈椭圆形,圆拱形顶,面宽420、进深440、高310厘米,左右后三壁向里凿进,使其呈三壁三龛样式。
左壁面有弧度,整个壁面由龛、供养人浮雕、小千佛龛构成,龛和供养人浮雕呈“┻”形分布排列至壁底,每层浮雕都有题记分布其间。龛作长方形,尖拱形龛楣,斜面顶,内雕一佛二菩萨二扛抗小力士。佛像头盗凿,头后敷有黑褐色圆形火焰纹头光,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侧衣领下垂到腹部后上绕左小臂,裙摆分两层,成四瓣式覆于座前。左手下垂,施与愿印,右手上举,施无右侧菩萨面部盗凿,残留馒头状高肉鬓,头后雕有双层尖叶状头光。双肩下削,披帛从双肩搭下,于腹部交叉后下垂向外飘扬,上身袒,下身着裙,裙摆外侈,双手下垂于小腹处,合抱一上为桃形下为环状的饰物,露双足立于一扛抗小力士头上。菩萨跟佛站位不是同一方向,菩萨略侧身,站立方向同佛呈135夹角。菩萨体态优美,比例匀称,小腹突出,从侧面看身体曲线略成“S”形。小力士高约12厘米,头已盗凿,裸体,腰束带,肛门外露,两臂伸开,两肘支于两膝盖之上,两手作抓攀状,似用力向上扛抗,肌肉发达,神态生动。左侧菩萨盗凿,小力士和右侧相同。
石窟正壁面有弧度,龛作圆拱形,内雕一佛二菩萨。佛像长颈,坐姿服饰因风化严重漫漶不清,头后敷有黑褐色圆形火焰纹头光。两侧菩萨分别立于主佛左右,因风化严重形象不清。菩萨跟佛身体站位不是同一方向,略侧身。龛周围多排小千佛龛已全部脱落。龛下有一长方形台基,台基上残存三层佛座,佛已不知去向。
2019年10月7日,营里千佛洞石窟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3.竖石佛摩崖造像
竖石佛摩崖造像位于交城县岭底乡竖石佛村南约500米,始凿于“北齐至唐”。石窟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东,高7.3米,底部宽8.8米,厚2.7米,立面面积约64平方米,共计石窟62个,洞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等百余尊造像,壮观非凡。
石刻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东,高7.3米,底部宽8.8米,厚2.7米。岩石东壁共有石窟65个,造像100余尊。时代最早石窟分三层布置,布局整齐、规范。这一时期的石窟,形制较大,最大者宽1.4米,高1.5米,进深1.2米,洞口呈方形,火焰门,具北魏、隋唐风格。洞窟内圆雕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金刚、力士等像百余尊。洞壁施墨彩云纹装饰,简洁抽象,似为后人增绘。
岩面正中上端洞窟形制较大,雕饰内容丰富,具有代表性,迎面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迦趺坐,高大肉髻,着双肩大衣,内有神祗支,衣纹呈“U”形雕饰,简略疏朗。阿难、迦叶合十侍立左右。左侧佛像结迦趺坐,右侧佛像垂足坐姿。洞口两侧有武士像站立。南向岩面凿刻有佛塔一座,高1.9米,石塔平座呈方形,塔身一层,方形塔门,酷似唐代以前之四门塔,塔檐叠涩挑出。尤具特色的是基座和塔刹较高,塔刹莲座以上又设造像两层。
竖石佛摩崖造像原为省级文保,2019年10月7日,晋升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4.静居寺石窟
静居寺石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南7千米丰润村南山崖下。静居寺石窟坐东朝西,凿于离地面25米的半山崖上。共有石窟九座,总体特征皆平面方形,每窟约为2平方米,窟高0.6—0.7米,四壁垂直,顶部为平顶或略带弧度。
第一、三、五窟门楣雕有火焰纹装饰,每窟内雕有佛像十尊,四壁三龛,每龛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造像面相丰润、颐颊饱满、体形健美,唐风尤甚。
窟坐东朝西,凿于离地面25米的半山崖上。共有石窟九座,总体特征皆平面方形,每窟约为2平方米,窟高0.6—0.7米,四壁垂直,顶部为平顶或略带弧度。第一、三、五窟门楣雕有火焰纹装饰,每窟内雕有佛像十尊,四壁三龛,每龛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造像面相丰润、颐颊饱满、体形健美,唐风尤甚。
静居寺石窟早在1986年列为文保,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5.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
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富盛镇乌石村西南800米跳山东坡。岩石呈紫黑色,长28米、宽3米,不规则。摩崖高1.17米、宽1.1米。隶书阴刻;分上下两列:上列一行直刻“大吉”二字,字径高0.40米,宽0.15米;下列5行,行4字,凡20字,即:“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76),造此冢地,直(价)三万钱”。旁有清吴荣光题跋。为浙江省已发现的最早摩崖石刻。
刻石刻于东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由于地处偏僻,杂枝苔藓覆盖,长期未被发现,直至清代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被山阴金石家杜春生兄弟发现。当时杜氏兄弟仔细观察,发觉是东汉刻石,如获至宝,并拓下拓片,向山民买下这块山岩。
后来浙江按察使吴荣光从杜氏兄弟处得知此事,便与杜氏兄弟专程前往察看,欣喜若狂,手写题记,命人在刻石旁刻记:“后一千七百四十八年,道光癸未,南海吴荣光偕仁和赵魏、武进陆耀遹、山阴杜煦、杜春生获石同观。”
2019年10月7日,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6.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
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位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雁荡山风景区龙鼻洞内,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沿山势而分布。龙鼻洞上下共三坛,摩崖主要分布在第一坛两侧岩壁,左壁尤为密集分布;碑大多竖立在二、三坛平地上,少数嵌在崖壁间。这批摩崖题记上起唐代,下迄现代,共94处,其中碑刻12方。分为题名、题字、诗刻、记游等,书体皆备。
洞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历朝历代游客的题记,有宋代科学家沈括的题刻,明代总兵杨宗业的草书诗碑和民国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题书的碑文等,距洞口约50米的路旁一个岩石上,还有朱熹所书的“天开图画”四字。此洞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称为“嶂右第一洞”,外界誉为“雁山碑窟”。
龙鼻洞在灵岩寺右侧的插龙峰下,是灵岩景区之内比较有名的景点。龙鼻洞之内有着众多的摩崖石刻,留下了许多古时文人墨客来雁荡山游玩所留下的诗句歌词,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龙鼻洞又名龙鼻龛,登临游玩可从寺后或寺旁的石蹬小路盘旋而上。洞口朝南,正对玉女峰。洞深宽各约10米,高约100米。紫黑色两壁顶端按合处,中嵌一条青铜色横石,鳞甲宛然,酷肖一条巨龙蜿蜒下绕,将至洞底,垂奏瓠,一爪据地,好像是保护颔中之珠。此洞崖碑刻特多,计有历代摩崖碑刻90多处,为文人墨客拜谒之地。被称为“雁山碑窟”。
游客对龙鼻洞的评价很高,传播最广的自然是徐宏祖《游雁荡山记》中所描述的:“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劈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也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内自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
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数量众多,分布集中,时间跨度长,纪念确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雁荡山开发历史,对于研究唐至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沈括等名人、乐清官宦士绅活动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这些题记,虽长期遭受自然风化侵蚀和人为的破坏,许多字迹已经模糊残缺,但这些题记涉及正草隶篆行等书体,体势迥别,风格多异,俨然为一处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目前龙鼻洞作为雁荡山景区一处人文景观,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
据介绍,唐中期,贞元十年(794)曾任武康县尉的包举来游雁荡,在龙鼻洞留下年代最为古老的摩崖题记。熙宁七年(1074)四月,沈括察访温台,并深入雁荡山进行考察,在雪洞和龙鼻洞题名,是为龙鼻洞诸题记中名气最大者。元代统治不满百年,且连年战乱,至正年间灵岩、净名、能仁、天柱、飞泉诸寺均有题名,雁荡以至冷落不堪,洞中仅留题名一处。
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原为省级文保,2019年10月7日,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7.杭州孔庙碑林
杭州碑林位于杭州市劳动路65号杭州孔庙内。碑林内共有碑、帖、墓志等500多件,荟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迹的石刻。数量最多的是“南宋太学石经”,现残存86块。
孔庙以大成殿为中心,正前分筑戟门、泮池和棂星门,左右两边即碑亭与碑廊。碑林荟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内容包括了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图刻和儒学、宗教、墓志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原是杭州孔庙旧址。
1949年后有关部门将城市建设中新发现的碑石集中存放于此。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内藏唐至清代各类碑刻500多石,内容包括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贴、人物画像、天文星图、水利图刻以及儒学、宗教、墓志等,集历史、艺术、科学为一体。
存放杭州碑林的孔庙,自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清代,一直是杭州府学所在地。原藏《南宋太学石经》等大批碑石。1978年始建碑林,至1989年对外开放,现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石刻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府学(孔庙)旧址先后被单位、居民占用,因疏于维修,建筑陆续遭毁。至“文革”后仅存大成殿一座建筑。1961年4月,孔庙内“南宋石经”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省、市政府决定对大成殿实施整修,并利用孔庙内原收藏的大批古碑和佚散碑石而建杭州碑林。
贯休的《十六罗汉像刻石》
碑廊其中以宋高宗的《南宋石经》
星象馆内有五代的《五代石刻星象图》等最为闻名。
《五代石刻星象图》
此外,还有历代书法名家的手笔刻石和南宋及清代的帝王御碑。更值一提的是一批史实碑,记载了杭州及周边城镇有关兴修水利、筑海塘、盐运等史实,为研究杭州的水利及推动杭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因而被称为是杭州的一座融历史、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石质书库”。
杭州孔庙碑林早在1961年列为省级文保,2019年10月7日,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8.仙岩洞摩崖题记
仙岩洞摩崖题记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樟潭镇,是一处宋代摩崖题记。洞内面积约300平方米,石刻文字于洞内红色砂岩壁上,地平面为葫芦形,洞口崖洞上方有“仙岩洞天”四字。洞内有石刻三十一处,部分字迹不清楚。书法有楷、行、草、隶、篆书各种。
仙岩洞洞口宽25米,深22.3米,高5米,洞内面积约390平方米,洞壁上留有50余块摩崖题刻,现存有文字的题刻39块。从这39块题刻中可以看到:29块题刻有确切纪年可考,唐、宋、明、清各代均有;题刻的字体风格迥异,体势各异,楷、行、草、隶、篆书等俱全;题记内容丰富,大多是当朝官员和著名文人的笔迹,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有记载北宋朝廷官兵镇压以方腊为首的农民起义题记。
洞口崖洞上方有“仙岩洞天”四字。
仙岩洞摩崖题记分布密集、数量众多,字体齐全,这些石刻,大部分保存完好,有的字迹模糊不清,很难辨认,有少数石刻随石壁风化剥蚀。题刻延续的时间长,且大部分有确切纪年,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据民国《衢县志》寺观中记载:“住僧以岩为寺,后洞门外扩建禅宇,称仙岩寺,旧名岩院。北宋皇帝宋神宗赵顼于熙宁元年赐'寿圣仙岩院’匾额”。从石刻来看,年代最早的是德宗李适建中年间(780—783)所书,最多的为宋代,因为这与中国宋朝的佛教文化空前繁荣,仙岩洞僧人众多,香火鼎盛有关,与它所处的时代环境是分不开的。
2019年10月7日,仙岩洞摩崖题记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89.道场山祈年题记
道场山祈年题记是元朝的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道场山护圣万寿禅寺东北。主体石刻为元朝湖州行政长官鞑鲁花敕来道场山为民祈求丰年的记录,刻录于一块巨大的岩石立面上。题记通高3.6米,通宽2.9米,最厚处约1.26米。
石刻保存较好,字迹清晰。题记是江南地区罕见的具有确切纪年的元代文物,在浙江省内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题记内容充分反映了元代江南地区传统农耕习俗得到尊重与传承,也反映出元代江南地区农业文明的重要地位。同时,题记文字遒劲有力,出入颜柳,为难得一见的元代书法作品。
道场山祈年题记原为市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2021-01-03 12:34:15)
-
(2021-01-02 14:44:43)
-
(2021-01-01 07:58:12)
-
(2021-01-01 07:40:19)
-
(2020-12-30 07:50:39)
-
(2020-12-28 08:31:08)
-
(2020-12-26 12:01:11)
-
(2020-12-25 07:45:57)
-
(2020-12-23 07:46:07)
-
(2020-12-21 17: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