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看待医案
编辑整理 隐市
辩证地看待医案
导读
我们学医中,经常会读一些先贤名医的医案,从中吸取营养。那么,在学习中如何对待这些医案,是按部就班地照转照抄,还是辩证地看待,不拘泥于一方一药?
下面就以安老师今天发的医案讨论这一问题。
盛利国,男,40岁, 平素身体高大强壮,肌肉结实,皮肤古铜色,一看就知劳动筋骨型。今年春夏交替之际,突然,腹部绕脐痛,腹膨满结实,痛不可近,尤其是在右季肋部更重,口苦咽干、大渴引饮、呕吐、背微恶寒、大便秘结、小便淋沥赤涩。前夜小便中排出二、三块半个米粒大的石块,病者呻吟不已,舌苔干燥微黄,脉沉实有力。
显然,这是一个大柴胡汤证并淋证,在看待淋证上,有的认为偏于湿热的热淋,石淋,有的认为热入血分的血淋,因而在出方上,有大柴胡汤合猪苓汤者,有合八正散,有合五淋散,有合石韦散加三金者。但安老师给出老中医的答案是大柴胡汤合三黄泻心汤,三剂,二剂后大便畅通,病尽除,是夜熟睡,明日再服一剂,之后未再复发。
这个医案处方中,合三黄泻心汤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大柴胡汤中本有大黄,黄芩,合三黄泻心汤,实际只加一味黄连,对大柴胡汤的方义改变不大。老中医也考虑了后人的疑虑,特在案后加了一段"多年后,其人以尿血、失眠等症就诊,以猪苓汤十余帖治愈之。"
那么如何看待这一医案和老中医的处方呢?
患者大柴胡汤证兼有血淋无疑,这从其后加的说明中得到印证,那么,为什么老中医不用猪苓汤等方,而要用三黄泻心汤呢?老中医的处方是唯一的吗?未必,可能他善用三黄泻心汤,而不善用猪苓汤等,再说,大黄也有入血分之性,黄芩黄连清热兼有祛湿,用之恰当,一样可以清血分湿热,功效等同猪苓汤。老中医不加方加药,可能只是改变药量,就达到了治疗效果,不愧人医具老,技高一筹。
当然,大柴胡汤合猪苓汤等也未尝不可,同样也能达到治疗效果。
我们学医案,要通过医案,学习医者四诊合参的方法,辨证施治的思路,或者是使用《伤寒论》条文进行方证对应,不必拘泥于其中的方药,以免让其束缚了我们思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