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9处)与国保合并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古建筑

三、古建筑(9处)
*************************************
1965.德清古桥群 
宋、元、明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与第六批寿昌桥合并。名称:德清古桥群
1966.绍兴古桥群 
元至民国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 与第五批八字桥合并。名称:绍兴古桥群
1967.处州廊桥 
明至民国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青田县、松阳县 与第五批如龙桥合并。名称:处州廊桥
1968.呈坎村古建筑群(扩展项目) 
明至民国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归入第五批呈坎村古建筑群
1969.福建土楼(扩展项目) 
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华安县,龙岩市永定县 归入第五批福建土楼
1970.三坊七巷古民居建筑 
清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归入第六批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1971.药草台寺 
明至清         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 归入第二批瞿昙寺
1972.长城 
汉、魏晋南北朝、唐、明     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归入第五批长城
1973.大运河 
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 与第六批京杭大运河合并。名称:大运河
**************************************

1965.德清古桥群

德清古桥群由十一座宋、元时期建造的石桥组成,有拱桥、梁桥两种类型,拱桥均单孔,梁桥有单孔、多孔之分。其中拱桥四座,拱券均为分节并列砌筑,无眉石,对联石素面,桥栏多须弥座式、覆莲望柱,宋代特征明显;梁桥七座,单孔一座、三孔五座、五孔一座,桥墩均为数块条石并列,造型简洁、风格古朴。寿昌桥、万寿桥、普济桥、永安桥、青云桥、社桥、兼济桥7座古桥在2013年5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昌桥座落在浙江省湖州市二都村上渚河上,南北走向,为单孔弧边石拱桥,全长40余米,高8.10米,净跨17.4米,矢高7.16米。据文献记载,桥建于南宋咸淳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该桥结构科学、造型优美、装饰古朴、保存较好,是浙北杭嘉湖乃至长三角地区迄今发现的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单孔石拱桥。整桥石材采自当地著名的“武康石”,紫褐色的桥身青藤缠绕如长虹饮涧,具有极高的文物古建筑价值。寿昌桥较好的保存了历史原貌。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寿昌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桥位于新安镇舍北村,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7.6米,顶宽2米,单孔净跨6.8米。该桥压券石上饰乳丁纹、莲花望柱与我县南宋咸淳年间的寿昌桥做法相同。故此判断,万寿桥应始建于宋元时期,但从桥的拱券结构、方形望柱和桥名刻法分析,该桥在清末民国时重修过。


普济桥(三孔梁桥)位于钟管镇蠡山村,始建于宋。蠡山村相传是范蠡和西施隐居地。


永安桥(单孔拱桥)位于三合乡下杨村。始建于南宋,具体时间无法考证。


青云桥(单孔石孔桥)建于宋元(960-1368),位于雷甸镇雷甸村环桥自然村(雷甸村村委会旁)。 和09省道尽在咫尺。


社桥 (五拱梁桥)位于武康龙山村,建于南宋至正十六年(1356年),于洛武公路平行,在马路上可见。


兼济桥(三孔梁桥)位于武康镇龙胜村六组,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在龙胜村郊外,离村委不远。


德清古桥群与第六批寿昌桥合并,名称为:德清古桥群。

*************************************
1966.绍兴古桥群
与第五批八字桥合并

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八字桥为梁式石桥,桥洞宽四米半,两侧桥基条石叠砌,基上各并列石柱九根,石柱约高四米,下端插入基石凹槽内,上端大条石压顶与两侧金刚墙紧贴。整桥踏跺分三面四道与三条道路相贯通,南面分二道与主河两岸道路连接,其中南面西岸一道横跨小河,西面一道踏跺连接八字桥直街,北面一道在主河东岸与南面东岸一道位于同一线上,分南北两坡。桥梁长约四米八,外侧用石二层,略作月梁形。石制栏杆,望柱上刻有造桥捐资者的姓名。八字桥的两边踏步,异于平常所见之桥。桥的东墩逼近民宅,踏步下法,一沿河岸北下于广宁桥直街,一南下于东双桥东河沿。西墩踏步,除从八字桥直街直上正桥踏步外,南下东双桥西河岸也有踏步,在通向东双桥东河岸、西河岸的踏步下,还各筑有一梁式桥洞,因为在这里,旧时原有一小河流,穿而通过,桥墩上所有踏步,和正桥一样,两侧都筑有石栏、望柱,使整座桥梁浑然一体。由于建桥的匠师们在这个多街道,多河道的特定地段。

 2013年5月,八字桥与光相桥、广宁桥、泗龙桥、太平桥、谢公桥、题扇桥、拜王桥、接渡桥、融光桥、泾口大桥、西跨湖桥以迎恩桥合并,称:绍兴古桥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光相桥因旁原有光相寺而得名。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1982年整修。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老城河。全长30.28米,宽6.9米,净跨8.5米。光相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复莲望柱相隔、末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光相桥拱券条石纵向分节并列砌筑,拱石上镌莲花座图案,上刻“南无阿弥陀佛”和“至正辛已重建光相桥”等题记。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


广宁桥为单孔七边形石拱桥,是绍兴现存最大的单孔石拱桥。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桥南设16级石阶,长25.30米,桥北石阶20级,长26.30米。24根桥栏柱都雕以倒置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有面目狰狞奇形怪状的,也有虎头狮身振鬣怒吼的,甚为精致。此桥的抱鼓长3.7米,高0.65米,厚0.2米,如此长的抱鼓实属少见。桥洞拱石上刻有捐资修桥的姓名。桥拱下有纤道,可供行走。桥下两条道路交叉通行,故称古代立交桥。


 泗龙桥由三孔石拱桥和十六孔石梁桥组成,全长96.40米,宽2米,南北向横跨青甸湖。石拱桥靠近北岸,全长约26米,中孔净跨6.10米,拱矢高3.10米,边孔净跨5.40米,拱矢高2.54米,薄墩薄拱;石梁桥较低矮,与拱桥南端相连,南岸建有入口石亭。


太平桥与纤道相交、横跨于运河之上,位于镇西2公里处,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是一座石拱、石梁结合的长桥。桥全长40米,拱桥一孔,跨径8.4米,桥身高高隆起,古纤道依拱脚内侧横穿而过。桥上行人,桥下拉纤,宛然一座古代立交桥。拱桥北接梁桥,梁桥8孔,整座桥型状若龙首昂天,匍匐水面。河网地区一桥多用的特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桥面是望柱栏版,栏版四角各有一石狮子,抱鼓上莲花图案雕琢精致美观。纤道沿拱脚贯穿而过,拱桥南端落坡中设平台,经平台折向东西两面下桥,桥阶为八字落坡。靠着拱桥的三跨梁桥较高,跨度较大,然后以三孔一组逐次下降,至北端与船码头相接。太平桥这种采取拱梁桥相结合的布局,充满了古代人的智慧。太平桥不仅桥形优美,而且桥上的装饰艺术也独具匠心,雕刻的花卉、狮子及八仙等图案无不惟妙惟肖。                                           
 


 绍兴谢公桥为单孔七边形石拱桥。始建于后晋(936-946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宋《嘉泰会稽志》记有:“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所置,故名”的记载。谢公桥为单孔七边形石拱桥,长28.5米,净跨8米,桥基采用双层基石,桥栏桥顶部份窄桥脚部份宽,桥面呈八字形,顶部净宽2.95米。


题扇桥现桥为清道光八年(1828)原址重修,桥体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18.5米。桥旁竖有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的石碑一方,旁设圆桌和鼓形石凳,可供游人小憩。拱圈石上有浮雕幢形,望柱头为明朝式莲花形。《绍兴县志余辑》记有:“道光八年戊子(1828)仲夏创建。“晋王右军题扇处”,方向南北,质料用石,有石碑,中隶书,旁草书,今存。一圆洞,全长20米,桥面广度一丈三尺,东置17级,西置19级,上有石栏,有道光时题碑。


拜王桥在浙江省绍兴城内府山直街南端,为五边形单孔石拱桥。嘉泰《会稽志》载:“拜王桥在狮子街,旧传以为吴越武肃王平董昌之乱后,郡人拜谒于此,桥故以为名。”明万历《府志》称此桥为登赢桥。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府李铎重修,更名为丰乐桥。桥长26.30米,宽3.7米,桥高3.55米,拱高3.25米,净跨5.70米。桥拱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此桥应为唐桥。此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有载。


接渡桥位于柯桥中泽村,建于清代,古朴秀丽。桥由中间三孔马蹄型拱桥与两边各两孔石梁桥组成,三孔跨径相同。拱圈上配有拱眉,桥墩采用薄形墩。石级桥面,实体石桥栏,桥栏石柱十根,柱顶上有石狮十二只。石狮子雕刻栩栩如生,可惜分化严重,所剩不多。二侧梁桥均是等跨径的。梁桥的一端,支承在拱桥墩悬挑出来的条石上,犹如从拱桥中引伸出来一般,相互连接,故称接渡桥。


融光桥又名柯桥大桥,位于浙江省绍兴柯桥镇古运河上,单孔石拱桥。此桥长17米,宽6米,高7米,净跨10米。古代旁边有一融光寺,故又称融光桥,高耸雄伟,与近旁的五丰桥、新柯桥相鼎峙。该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文选伏滔《长笛赋序》云:“蔡邕避难江南,宿柯亭之馆,取屋椽为笛。(注:柯亭在会稽郡。)”志书引用东汉中郎将蔡邕“柯桥椽笛”的典故,无非想考证柯桥在汉代已存在。现桥桥拱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为明代重建,重建时仍按宋朝时原桥型,仍用原石料,现仍可视其为宋桥。该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有载。


泾口大桥,位于绍兴陶堰镇泾口村,离绍兴城区比较远。大桥就在村口,很容易找到。泾口大桥是由三孔马蹄型拱桥与三孔石梁桥组成,在国内比较少见,始建于乾隆年间,上世纪初予以了重建。


西跨湖桥位于绍兴县湖塘乡,始建于宋,明万历重修,该桥系古鉴湖西端联通南北陆路的主要桥梁,故名西跨湖桥,桥名加西字,与偏门的跨湖桥相区别。该桥南端连古塘路、南北向跨鉴湖,全桥由一单孔石拱桥与四个梁式平桥以及一段引桥组成,全长45米。桥面两侧夹护实体栏板,栏板间又穿插望柱,柱头或雕琢蹲狮,或刻划覆莲。


迎恩桥在绍兴迎恩门外,明天启六年,古代皇帝驾临绍兴,百官迎候在此,故取名迎恩桥。该桥为七折边石拱桥,石级桥面,两边石级分别为13与14级。桥跨径近10米,是绍兴市跨度最大的七折边石拱桥。桥长19米,桥面宽2.7米。


绍兴古桥群 与第五批八字桥合并,名称:绍兴古桥群.

**************************************
1967.处州廊桥
与第五批如龙桥合并

处州廊桥包括庆元廊桥(包括遗址)105座,景宁廊桥(包括遗址)54座),龙泉市廊桥31座,松阳县廊桥(包括遗址)17座,遂昌县廊桥7座,青田县廊桥(包括遗址)13座,缙云县廊桥3座,云和县廊桥3座,莲都区廊桥(包括遗址)16座,共计249座廊桥(包括遗址)。       


如龙桥位于浙江省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横跨于举溪,南北走向,明天启五年(1625年)修建,全长28.2米,净跨19.5米,矢高6.8米,面阔6米,有廊屋9旬,是全国迄今有确切记年、现在寿命最长的木拱桥。如龙桥,建于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距今已有381年历史,如龙桥的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功能完备,建筑上颇具宋代遗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龙庆桥是一座五孔36间,长140米,高14米,宽5米的石木结构屋式桥,原名小梅“济川桥”,是一座沧桑千年的古廊桥。乾隆42年(公元1777年)重建,更名为“通福桥”,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改名为“寿川桥”。民国9年(公元1920年)经龙庆两县知事会看后,以王先培为总董事,刘朝高等四人为理事,募捐银元两万多块动工重建,至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竣工。从桥头拾级而上,迎面桥门石刻横匾上可见“龙庆桥”三个苍劲大字,题字出于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手,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由状元题词的廊桥。1949年5月中旬,龙庆桥毁于兵火。 眼下,经过近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拆除,龙庆桥仅剩两个桥墩,廊桥化为遗梦,石墩也成为记载历史的碑文。


永和桥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安仁镇项边村,原名永宁桥,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取名永宁,清顺治间毁于火,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易名永和桥。横卧西溪之上。是一座木石结构的悬臂式廊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初毁于火,康熙五十七年(1719年)重建,其后屡有修葺。桥五墩四孔,全长约125米,宽7米,桥墩用条石砌筑,石墩上置悬挑木数层,构成悬臂结构,再架以木梁,铺桥板。桥上覆44间重檐廊屋,桥侧围以栏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古代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庆元廊桥集山、水、屋、桥于一体,既美观实用,又有深沉的民俗文化渊源,在惊叹自然造化与巧匠神工之余,又能激起缕缕思古之幽。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庆元廊桥熔传统楼台轩榭的建筑风格和造桥技术于一炉,廊屋部分檐牙高喙,钩心斗角,桥身则单孔横跨,缺月欲圆。从视觉的角度看,廊桥之美还在于山水之胜,在深山清幽之所,在绿树掩映之间,一座阁楼高耸的廊桥忽然映入眼帘,真有如入蓬莱仙境的感觉。水为山之魂,水为桥之侣,桥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镜,或猛浪奔岩,远远望去,整座廊桥如长虹卧波,又似蛟龙出水,与其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普济桥为双孔石墩木伸臂廊桥,东西向横跨玉川之东,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桥全长27米,宽7米,廊屋九间。中墩石砌,迎水面作出分水尖,以杀水势;墩上悬挑木伸臂两层,架主梁七根,木梁部分用鱼鳞板封护。廊屋为五架梁带前后单步,用四柱;明间中柱升高,覆歇山顶,形成局部重檐,内施方形藻井,斗拱密排、层层出跳,构造复杂。普济桥造型端庄,风格古朴,保存完好,是浙江现存已知最早的木伸臂梁式廊桥,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处州廊桥与第五批如龙桥合并,名称为:处州廊桥。
***********************************************
1968.呈坎村古建筑群(扩展项目)                          
归入第五批呈坎村古建筑群


2013年年初,呈坎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3处文物保护样板工程之一。整个样板工程概算约8000万元,涉及古建筑约30处,其中古民居约占80%左右。一期工程包括10幢古建筑的维修保护以及古村落的安防、消防、防雷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徽州区政府重点打造“一环两核”,即呈坎、灵山、潜口环形保护区和岩寺、西溪南保护核心徽州古建筑保护区。制定了《徽州区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投资1.2亿元,全面完成全区177处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实现古建筑保护利用全覆盖。


罗永宁宅属于呈坎村古建筑群里的一处古宅,且早已被纳入国家文物保护“十二五”规划项目库。


呈坎,位于黄山东南麓,古名龙溪,原为歙县地,现属黄山市徽州区管辖。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入歙县,“择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并“筑室而居焉”(元张旭《罗氏族谱序》)。呈坎,作为罗氏家族的聚居之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呈坎罗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成为歙县“八大家”之一(据罗氏族谱载,歙县“八大家”为槐塘程、呈坎罗、棠樾鲍、长林郑、山前汪、溪南吴、岩镇吕和叶有曹)。


易经馆是徽州史上制墨大师罗龙文的祖宅,有近600年的历史,被誉为“摩天大楼”、“徽州古城堡”,是按照九宫八卦布局,也就是奇门遁甲的布局方式,房屋为五幢连体三进三楼结构,里面的易经馆,对风水易学有研究的游客可去一探究竟,可以让大师帮你测一卦哦。


呈坎村古建筑群(扩展项目)归入第五批呈坎村古建筑群。

***********************************************

1969.福建土楼(扩展项目)

归入第五批福建土楼

裕昌楼,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下版村寮村上节社,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又最大的圆楼。高5层18.2米,每层54间,共有房270间,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6358.2平方米,土木结构,通廊式圆楼;第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楼内墙体均以杉木筑建。坐西朝东,为观音坐莲穴位。

裕昌楼建于1368年,现存最古老的土楼。裕昌楼是早期股份制的产物,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后来罗、张、唐、范四姓搬走,故如今裕昌楼中居民都是刘姓族人。共有五层18.2米,房室269间。全楼有五部楼梯,分为五大卦,底层厨房内设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土楼。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的圆形祖堂,堂前用鹅卵石铺成的一个阴阳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裕昌楼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年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裕昌楼的第一个看点,在部分支柱左倾右斜。经过风霜雨雪,造成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但是裕昌楼建成600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经历无数风雨,有惊无险,安如泰山。因此,被称作“东歪西斜楼”,裕昌楼有东歪西斜700年之说。

升平楼是一座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单元式圆楼,土楼外墙全部用花岗岩石条砌成,中心庭院亦用条石铺成形如八卦的地砖,是福建土楼中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石土楼,被称为“土楼碉堡”。福建漳州华安土楼不同于永定的客家土楼,是纯粹“土生土长”、自成独立体系的闽南土楼,数量虽然只占福建三千余座土楼中的廖廖68座,却以其奇特的外观造型、准确可靠的建造年代、独具一格的闽南特色,拥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在福建土楼中占据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承启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距县城47公里,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承启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这座土楼就是承启楼,承启楼是一座城堡——一座家族之城。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影响力深远。


福建土楼(扩展项目)归入第五批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泛指漳州地区土楼国保也没有指哪一处,现说扩展项目,又找不到扩展了哪一些地方?“第五批福建土楼”有明确过?公布国保牌?都是虚无的,此牌自制。

**********************************************

1970.三坊七巷古民居建筑

归入第六批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三坊七巷的建筑物以众多颇具特色的古民居为主体,还有从属于住宅的亭台楼榭等园林建筑、宗教殿堂庙宇、宗族乡党活动的祠堂馆舍和公共娱乐活动场所及商店等。由于上层阶级的名流人士聚居于此,因此,三坊七巷逐渐成为省会福州的高尚府第,宅院建筑越建越好。三坊七巷古民居等建筑的主要风貌体现于青瓦白墙、石板深巷、各种雕刻精美的建筑饰物和多进院落。鳞次栉比的风火墙,从高处俯视,犹如此起彼伏的波浪,极为壮观。三坊七巷的传统建筑格局则是坊巷纵横,曲径通幽;深宅大院,高墙环绕;青瓦白墙,装饰精美,极富地方特色。

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为坊,东侧称巷,呈鱼骨状散开。从北至南三坊依次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则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鄢家花厅位于安民巷南侧47、48号,现作为桢楠文化艺术博物馆,馆内陈列由金丝楠古沉木制作的系列家具。建于清乾隆年间,原系“鄢氏太澄公宗祠”,各地到省鄢氏族亲多住此。民国时期归侨商邹克明,曾两次重修。


刘家大院位于光禄坊中段北侧28、30、32、34号,充分体现了福州民居的特色,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灵动通透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稳重和大气,展示了刘家的富足和气派。现作为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


原系当铺,现作为三坊七巷美术馆,是以收藏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名人书画为主的专业展馆,该展馆分为上下两层,展示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林长民、陈子奋等人的字画、印章百余幅。


林则徐纪念馆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是林则徐的后裔及乡贤为了纪念林则徐,在获得朝廷恩准后修建的专祠。林文忠公祠包括:牌楼门、仪门、御碑亭、树德堂、花厅、云左阁和园林等,是一座具有晚清福州风格的古典园林式祠堂建筑。

三坊七巷古民居建筑归入第六批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

1971.药草台寺

归入第二批瞿昙寺


药草台寺,藏语称“卓仓大寺。扎西当噶”,坐落在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药草台村。离省会西宁80多公里,距海东市乐都区西南30公里,距瞿昙镇9公里。明万历九年(1581年),三世达赖喇嘛到瞿昙寺释法布经,他看到寺与村庄相邻,不利僧习法,建议另辟习法之所,寺院方面欣然接受,经过三十余年筹备,终于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成习修法之地——扎西当噶。


寺内建有主体工程四柱大殿、弥勒殿、祈愿殿、吉洼殿、印经院等建筑,还建有佛塔五座,活佛昂欠三院,僧舍百余户。法器法物应有尽有,一应俱全,铸有各种青铜和红铜佛像,唐卡,堆绣。有历代皇帝馈赐珍品,有各代达赖、班禅施舍之遗物。继三世达赖之后,五世达赖亦亲莅扎寺讲法,扎西当噶寺的寺规,就是由五世达赖亲手拟撰写的。五世和六世班禅还从西藏札什伦布寺寄来了馈赠品,由于历代达赖和班禅的扶持使扎西当噶佛光四射,成为安多地区格鲁派名刹之一。但是,“文革”期间,扎西当噶寺被荡为废墟。

1990年至2001年对该寺院进行了重建,重建了佛塔、经堂;尕让活佛昂;弥勒佛殿,三世活佛殿、寺院大门。主要佛事活动有:正月十五“酥油花供灯会”和六月“毛兰姆祈愿大法会”。


重建的佛塔。


药草台寺归入第二批瞿昙寺

1982年2月,瞿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72.长城

归入第五批长城


长城。汉、魏晋南北朝、唐、明 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归入第五批长城。

从吉林起,前三地第五批有阐述。


吉林省境内确认长城遗迹3处,包括通化县汉长城、老边岗土墙和延边边墙,分布于通化市通化县、长春德惠市、农安县、四平公主岭市、梨树县、铁西区、延边州和龙市、龙井市、延吉市、图们市、珲春市等4个市(州)的11个县(市、区)。长城资源总长度为419.38千米,包括墙体238.92千米,段落122段,烽火台98座,城址1处,关堡6处,铺舍3处。


老边岗土墙就是高句丽千里长城,是高句丽政权抵御中央王朝的军事设施,体现了文化回流历史现象,同时也与吉林省辽宁省及朝鲜半岛其他高句丽遗存共同诠释了灿烂的高句丽文明。延边边墙分布在延边州和龙市、龙井市、延吉市、图们市、珲春市等5个市的长白山腹地。墙体多土石混筑,亦有毛石干垒而成,部分段落利用自然山险、河险等天然屏障;沿线烽火台一般修筑在山峰的制高点,形制基本一致,均为圆丘形,多土石混筑,有的外围设有壕沟。延边边墙长度为124.69千米,段落58段,烽火台86座,关堡5处。延边边墙是金政权为防御高句丽政权的军事设施,体现了文化影响和再造,丰富了吉林辽金文化内涵。


吉林长城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长城遗迹的内涵,对认识长城遗产的多样性、完整性意义重大。


青海长城主要是在青海省境内存在的明长城遗址,是明代为了防御西海蒙古袭扰而修建的长城。长城主线东起乐都县,西经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南经湟中县、西宁市城中区、湟源县,向东经平安县,止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还有数条各自独立的长城墙体或壕堑,分布在西宁市城北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贵德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湟中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青海省长城主线东起乐都县,西经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南经湟中县、西宁市城中区、湟源县,向东经平安县,止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还有数条各自独立的长城墙体或壕堑,分布在西宁市城北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贵德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湟中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等。


青海明长城湟源段


湟中县是明代长城南端的起点,长城属壕堑构造。壕堑是在山坡上从高处向下削挖,形成5米至7米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向下开挖形成的,是青海明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西海蒙古袭扰而修建,主线分布在湟中、大通、互助、乐都四县,基本围绕西宁卫修建;辅线则分布在互助、民和、化隆、贵德四县。


宁夏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要塞。经专家考证,自西周时期开始,战国、秦、汉、隋、金、明等朝代都曾先后在宁夏境内修筑长城。宁夏境内几乎可以找寻到历史上各个朝代修筑的、技术迥异的长城遗迹,被称为“中国长城博物馆”。然而,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保护,正在遭受着自然和人为双重破坏。


宁夏境内的长城,从战国开始,经过秦、汉、隋、明数朝的不断修筑,总长度达1500公里,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固原一代称秦长城,这是战国时秦所修,其线路大致由甘肃省进入宁夏西吉县南部, 后折向东北, 绕固原县城后, 再折向东南, 经城阳等地进入甘肃镇原县境。工程根据地势,因地制宜, 以土夯成。保存高度在1─3米、每隔200─300米筑一凸出墙外的墩台,长城附近和其经过的重要隘口、山顶都有烽燧遗址。在长城沿线,还有许多营、堡、障、烽火台等军事设施。


在宁夏境内,战国秦长城全长约有200公里,是宁夏境内最古老的长城,秦汉时曾做过修缮和增补,明代亦曾加以利用。隋代曾在宁夏修筑过一段新的长城,以防御突厥、契丹的威胁。明代长城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于地形的选择、材料的使用、城墙的构造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明代在全国长城沿线总共设有9个边境重镇,而在宁夏境内就设有宁夏和固原两镇,由此可见宁夏长城在全国边防上的重要地位。宁夏邮政博物馆展出了长城烽火台微缩景观和部分长城遗址照片,将宁夏长城生动展现。


长城。汉、魏晋南北朝、唐、明 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归入第五批长  城。

********************************************

1973.大运河

与第六批京杭大运河合并


向西就进入通惠河,直达京城。


古老的运河,新建的石碑,


大运河 
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 与第六批京杭大运河合并。名称:大运河。取了一头一尾。

**************************************

我的更多文章:
(0)

相关推荐

  • 凤冈县进化镇大堰村石拱桥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0年11月12日 前往大堰村,快进村时,路过一座单孔石拱桥,停车观赏. 在单孔石拱桥旁还有一座四孔石拱桥,四孔桥的桥墩很高,我称它为高墩石拱桥,此桥的形态很美. 我向桥头住 ...

  • 小桥流水忆江南:常州这些存世古桥,你走过几座?

    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为跨河越水方便通行而建,是千百年来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重要载体.常州地处长江流域的太湖水网地带,城内水系发达,相互贯通,又相互独立.在纵横交错的河流区域上,从古至今,常州的各式各样 ...

  • 上海古桥背后的文化密码 作者:施晨露

    . 上海古桥背后的文化密码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日期:2021-07-24 青浦金泽迎祥桥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1/2) 本报记者 施晨露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有水.有人,就有桥. 一次偶 ...

  • 绍兴的古桥

    有一种风景叫桥 绍兴有着"东方威尼斯 "之称, 绍兴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 绍兴因水而有桥,因桥而有景,又美名桥乡. 绍兴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有大小河流1900 ...

  • 古遗址(12处)与前国保合并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古遗址 一.古遗址(12处) ********************************** 1944.房山大白玉塘采石场遗址  隋至清            ...

  • 古墓葬(9处)与前国保合并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古墓葬 二.古墓葬(9处) ******************************* 1956.丛葬墓群 战国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定兴县    归入第一批 ...

  • 石窟寺及石刻(3处)与前国保合并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石窟寺及石刻 四.石窟寺及石刻(3处) ******************************************* 1974.云门山石窟及石刻 隋至清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1)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106处) 1.金界壕遗址 金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南征伐宋,欲灭宋而为全国统治政权.这次军事行动调诸路猛安谋克,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皆从军参战.过激的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2)

    21.上古城子墓群 上古城子墓群位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六道河子乡上古城子村.为高句丽积石墓群,是高句丽人较早的一种墓葬形式,属高句丽早期墓葬群,占地面积较大,南北长200余米.20世纪50年代调查时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3)

    41.灵宝塔唐 四川省乐山市 归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 42.阿坝羌寨碉群 明至清 四川省理县.茂县.汶川县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波碉楼 43.峨眉山古建筑群 明至清 四川省峨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4)

    本篇要目: ********************************************* 61.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1937年   山西省左权县 归入第四批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5.瑞金革命遗址)

    以下17处瑞金革命遗址,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链接博文  第一批国保--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2) 7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旧址 粮食人民委员部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行政机关 ...

  • 第六批国保--合并名单(6)

    本篇要目: ************************************ 92.秋收起义安源军事会议旧址 1927年 江西省萍乡市归入第三批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 9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