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想减人,提质,增效,加薪,那么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企业如何在存量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中,永葆一席之地,需要不断的构建自己的竞争高地与差异化竞争优势。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讲,最简单的一点就是走”少人,提质,增效,加薪“的路径与循环。

那么,该如何做到呢?经营有道,管理有法,要有管理的手感,经营的意志。

01 以奋斗者为本,如何减人?

减人之前,先要梳理整个组织框架与业务流程,要有”whole picture', 哪些部门,哪些岗位是多余的?其次,才是在定岗定编的前提下,如何精简人手?

减人,并不是为了减而减,该减掉坚决减掉,该增加的更要坚决加上去,首先是人才结构与质量。如何让组织越精简,越高效?很考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T&D 顾问团队在变革突破咨询项目中三板斧推荐给企业管理者参考。

02 质量是竞争力,如何提质? 

一家企业,对待质量首先要有哲学层面的思考,质量对我这家企业意味着什么?

质量,在我商业模式中扮演者何种角色?该如何定位?清晰的质量方针该如何指引?在全员中以及上下游供应链中该如何贯彻质量意识?如何将内生质量嵌入到研发设计端,计划采购段,制造检验端,仓储物流段,客户体验端,确保应收快速汇款,确保客户重复购买,确保用户口碑传播?

而不是依旧停留在小Q, 靠层层检验,靠事后救火,靠搞定客户的原始思维,做一些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蠢事。

03 效率是王道,如何增效?

管理是永远的蓝海,管理的使命在于效率,如何用更少的资源与能源,高效快速的产出,所谓“人均效率或人均效能”,人均利润,库存周转,交货速度等关键运营指标

通俗来讲,如何用”3个人的工资,养2.5人,干3.5人的活?就是管理者的价值与本事,是良性循环的开始,关键在于多久循环一次,每月能循环一次,还是每年循环一次?

换句话讲,制造业不是科研院所,如何用“大专生的工资养高中生干出大学生的活”,考验企业管理的真功夫。

这没有轻视大学生的本意,而是如何通过管理,让日常运营中80%的重复工作标准化,傻瓜化,自动化,降低产品与订单各个环节的复杂性与不可控性,让人尽其才,更大的发挥价值;而不是明明高中生可以干的,让大学生在干,其实是对于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用”3个人的工资,养4个人,最终干2.5人的活“,将是恶性循环,离开的一定是骨干的人才,留下的一定是缺乏竞争力或者混日子的成员。每循环一次,企业的体质将衰弱一次,将是企业噩梦的开始。

而产品与订单流过的地方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把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转化为经营结果,需要打造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平台型公司与体系机制活力体。

图片来源:松下原中国区总裁佐佐木先生,致敬致谢!

“减人,提质,增效,加薪”的在每一个部门的微循环一旦打通,企业在招工方面就逐步构建了优势,也就有了主动选择权。在操作工方面,可以选择年轻手脚麻利,有成长力的工人,而不是不得不接手人家“刷选”过的;在吸引优秀人才吸引方面,也就有了加薪的本钱,

要知道,管理人才也好,技术人才也好,不是靠人头数的,而是靠人才的质量。选的对,用的好,管理绩效大不一样;选的不合适,用的不好,可能会”一将无能,类似三军',很多企业该淘汰的不敢淘汰,该引进的舍不得花钱,反而因小失大,丢掉了改变变革的机会窗口期。

  • 视组织为系统,而不是单一的模块,就不会孤立的看问题,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 视组织为有机的生命体,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就不会想当然的“就事论事”,而忽略对人的约束与激励;

  • 视组织是集体人的团队,而不是”团伙“,所谓使命驱动,价值观引领,消除潜规则。

如何提炼精兵强将,如何让精兵强将融入组织整体,即让其发挥最大聪明才智,又脱离对个别人的过度依赖,这对于组织运营的高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