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六种主要食性

一般说来,几乎所有鱼类,在刚孵化的仔幼鱼期都是以浮游生物为开口饵料及早期食物,特别是浮游动物为佳。随着幼体不断生长,吃的东西才有所改变和分化。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各种不同品种的鱼类,形成了不同的食性特点,归纳起来可分为六种鱼类食性,即浮游生物食性、草食性、杂食性、底栖生物食性、肉食性和腐屑生物食性。

(1)浮游生物食性

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又称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即为该食性的典型代表,它们具有特化的滤食器官。滤食器官是由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上器官(鳃耙管)组成。

鲢鱼、鳙鱼滤取食物主要靠鳃耙。鲢鱼主要滤取浮游植物,而鳙鱼则主要滤取浮游动物,两者在食性上的这种差别,主要是由其滤取食物的鳃耙形状、结构、排列疏密的程度不同而形成的。
该类食性的鱼类多以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浮游的甲壳类、枝角类及某些动物的幼虫和各种浮游藻类为食。除此以外,还能滤取有机腐殖质及细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可取食人工投喂的饲料,如豆饼、菜饼、豆渣、麸皮、,鱼粉和人工配合饲料(碎粒料)等,也可滤取人工泼撒在水中的豆浆颗粒和草浆等。

(2)草食性

草鱼、团头鲂和鳊鱼是这一食性的代表。草鱼幼鱼生长至5厘米以上,团头鲂和鳊鱼生长至3.5厘米以上,就开始转向草食性了,初期取食水中的浮萍、芜萍等多种水生植物,然后逐渐转吃水、陆生鲜嫩绿草,而一般较少主动取食动物性食物。

在自然状态下,鱼种到成鱼阶段,以吃水草为主。喜食的种类有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浮萍和芜萍等。在人士饲养条件下,各种饲料都吃,如水、陆生各种植物茎叶、豆饼、菜粕、棉粕、糠夫、大麦、玉米和鱼粉等。对人工配制的各种颗粒料最喜欢吃。

(3)杂食性

鲤鱼、鲫鱼为杂食性鱼类的典型代表,罗非鱼、鲮鱼也基本属这一类。它们对食物要求不严,没有特定的选择性,对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类腐屑以及浮游、底栖动、植物都有可能取食。

在自然条件下,鲤鱼的食物偏重于动物性,主要有摇蚊幼虫、螺蛳、河蚬、淡水壳菜等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及虾类。喜食的植物性食物包括高等水生植物种子、幼芽和腐落的植物碎屑等。鲫鱼和银鲫的食物通常以植物性为主,如水草、硅藻、丝状藻和有机碎屑等,也食螺蛳、摇蚊幼虫、水蚯蚓、枝角类和桡足类等。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鲤鱼、鲫鱼均能摄食各类商品饲料和配合饲料,但鲤鱼稍比鲫鱼要求为高,其饲料蛋白质含量接近于青鱼的要求,一般要求在30%~38%之间,且动物性蛋白质要占一定的比例。同样,鲫鱼的营养要求,虽比鲤鱼稍低,但比草鱼、团头鲂为高,一般饲料蛋白质水平在28%~3596之间。

(4)底栖生物食性

通常在水体下层活动,具有底栖生物食性的鱼类称为底栖性鱼类,青鱼为该食性的典型代表。青鱼幼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体长15厘米时开始摄食环节动物的丝蚯蚓、软体动物的小螺蛳和蚬类。成鱼的食物组成几乎全为软体动物、底栖性虾类和水生昆虫幼虫等。由于该类鱼的食物大多为动物性的,故人们又称它为动物性鱼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青鱼摄食螺、蚬及各种饼类、蚕蛹、鱼粉、糠夫、粮食及人工配合饲料。但因为属动物性鱼类,因此,在配制颗粒饲料时,必须含一定量的动物性饲料源,如鱼粉、蚕蛹、肉粉和血粉等,粗蛋白质水平要在30%~40%之间。

(5)肉食性

主要以小型动物为食,常以小鱼、小虾为捕食对象。这类鱼常常性情凶猛,属捕食能手,一般又称之为凶猛性鱼类,如鳜鱼、乌鳢、鲐鱼、鳃鱼、鳗鱼和黄鳝等。一般而言,肉食性鱼类游泳迅速,动作敏捷,且具备锐利的吻和齿,能准确攻击对手并取得成功。它们通常消化道短,有一个伸缩性强而厚的胃壁。

肉食性鱼类的食物要求也是变化的。在仔幼阶段,仍以浮游动物为开口饵料,体长在10厘米左右,即以水生昆虫幼虫和小虾为食,然后就是小型鱼类;而在成鱼阶段,则主要捕食鱼和虾,常以一些野杂鱼、杂虾等为食。肉食性鱼类往往可捕食与其口径大小相当的别的鱼类。

(6)腐屑食性

主要摄食底层腐败的动植物和有机质。多为底栖鱼类,-具有挖掘泥沙的构造与功能,鳃耙发达,齿几乎消失。鲟鱼、鲻鲴鱼为典型代表,也有人将鳗鲡、鲮鱼-归入腐屑食性鱼类。

鱼类的食性有其相对性,这是在长期外界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适应性。随着环境的变化,食性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了解鱼类摄食方式和食物,进一步了解它的营养需求,就可以人为地驯化和改变它们的食性,使其更好地为养殖生产所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