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发民】每日心经 家
每日心经 家
每日心经 家
家是每个人生活的场所,避风的港湾。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最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家。
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和我们姊妹六个八口人住在六间厦房中,虽然不够宽敞,但在勤劳朴实的妈妈的精心调理下,还是那么的温馨幸福。父严母慈,姊妹和睦,其乐融融,让我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幸福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让人留恋,不能释怀。
每当我想起我家的六间房 ,我就会想起已经不在人世的父母,常常使我的眼眶湿了又湿,思念之情,难以言表。
父母不在了, 姊妹独立了,孩子们长大成人了,我悬着的心也该放下了。
可是,爱思考的我还是改不了胡思乱想的习惯,常常会想到“家”。
每想到家,我都会想到巴金的《家》。高家的深宅大院,威严的高老爷,性格各异的高家子弟,苦命的鸣凤,温顺的瑞珏,以及由这些人物演出的高家的故事。
每想到家,我就会想到天底下形形色色的家。有的有人无房,有的有房无人;有的有人有房有亲情,幸福无比;有的有人有房却同床异梦,伴若路人。还有一些不幸者因没有家而流落街头。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已过子夜时分,我打完牌回家去了,走到楼梯口,黑咕隆咚的,我按惯例轻轻的咳了一声 ,楼道灯刹时亮了起来,抬头一看,只见一楼楼道口坐着一个人,双手袖着,蓬头垢面,像是一个拾荒者。走到跟前,我问到:你怎么坐到这里?拾荒者毫无表情的挪了一下身子让我过去,没有任何言语。我想,应该是一个可怜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回到家后,我给妻子说了情况,妻子说:那你把咱家的小被子给送一个。可是,当我拿着小被子下去的时候,那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我出了大门张望了一番,没看到就回去了。真不知这人今晚又会去哪儿过夜?我怅然若失的回去了。
流浪者的家在哪里?
也是在前几天,朋友发来一段视频,讲的是SOS儿童村的故事。几个稚童面对镜头讲述自己家里的故事。有的爷爷奶奶去世了,爸爸出车祸身亡,妈妈丢下年幼的儿子不知去向;有的父母贩毒双双坐牢;有的没有爷爷奶奶,父母残疾,生活没人照料……
这些孩子的家就在儿童村。
也是在前几天,我和妻子看电视《一个孩子三个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广东汕尾一个年轻女子嫁给一个香港老头,在孩子四岁时死了,留下一笔钱,这女子整天出去娱乐场所,染上了吸毒的坏毛病,恍惚中出车祸身亡,留下年仅五岁的儿子只好寄养在亲戚家。亲戚家是生意人,整天忙的不可开交,又怕孩子学坏,加之说话声大,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怖中,认为后妈不好,就出走了。
哪里才是这个孩子的家?
我区是有名的建材之乡,光砖厂就有上百座,老板都挣了钱。由于教子不严,孩子不是吸毒就是赌博,一夜之间把家败个精光,有的度日都成问题……
不知是谁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此言极是。家庭的好坏全看你怎样经营。
古人常常将“耕读传家”作为传家宝还是很有道理的。耕作创造物质条件,读书使人明理言志。“耕”和“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经营一个家庭和治理一个国家的道理是一样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一起抓,不可偏废。没有物质支撑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持久的;没有精神寄托的纯物质生活是空虚的,无聊的,没有方向的,终究也是不会长久的。
愿世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物质精神一起抓,工作之余,从严教子,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和谐,耕读持家,薪火相传。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愿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温馨的家。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赵发民,渭南市临渭区人,临渭区作协会员,1962年生。自幼喜欢读书,常常与书为伴;喜欢散步郊游,偶尔写上几篇。自2013年以来,已写出游记、评论、感悟、随笔、短篇小说数十万言。一些作品发表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及时发放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