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加九锡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手下的谏议大夫董昭揣度领导心思,首倡晋爵赐九锡,“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曹操南征北战,功业越做越大,他取代汉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董昭等部属有上述提议本不足为奇,但这里的“九锡”却有讲究,值得解说一番。

那么,九锡究竟是什么呢?《资治通鉴》在上述文字下有注,“《礼含嘉文》曰: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弓矢,八曰斧钺,九曰秬鬯(jù chàng)。”这九种东西都是礼仪性质的,但是背后则代表着权力,即仅次于天子的权力。其实早在董昭提议加九锡之前,汉献帝已经“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千,钜鹿之廖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郭、易阳以益魏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下同)改变曹操上朝的礼仪,是东汉小朝廷又一次向曹操低头。而随之而来的把原冀州所属的十郡划归魏郡,实际上是为曹操建魏国做准备。

而在建安十八年汉献帝为曹操加九锡并晋封魏公后,到建安二十二年这三四年间,曹操的礼遇不断提升。“(建安十八年)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庙。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九月,作金虎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冬十月,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这实际上是魏建立朝廷的政府机构,以取代东汉小朝廷的行政机构。

接下来,“(建安十九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然后,“十二月,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官殿设钟虞。”紧接着,“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为皇后。”终于在“(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从引文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建安十八年曹操为魏公建魏国起,到二十一年夏五月称魏王为止,曹操虽尚未废汉自立魏朝,实际上已具备天子的所有礼仪。权力都在曹操手上,汉献帝不过是一个傀儡,估计所有提高曹操礼仪的诏命,都是曹操的人在执笔借用汉献帝的名义来昭告天下,使得曹操进阶的每一步都显得“名正言顺”。

从事后看,曹操加九锡可以说是曹氏篡汉的其中一步,有曹操在前面冠冕堂皇地铺垫,后面曹丕再逼汉献帝禅位,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后世的篡位者也大多遵循曹氏模式,先要加九锡,而后再逼迫禅位,把篡位做得面子上很好看,“自此例一开,而晋、宋、齐、梁、北齐、后周以及陈、隋皆效之。”(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七)就连反贼出身的朱温最后篡唐的时候,用的也是先加九锡的路数,曹氏的历史贡献真可谓“源远流长”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