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侍卫

提起侍卫,估计很多人脑子里马上会冒出一个词——大内高手。皇帝的侍卫当然要会些武艺,但各个都是武林高手还真不是那么回事。

上三旗

“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视古羽林、虎贲、旅贲之职。”(福格《听雨丛谈》)清入关之前,君王(说汗王更合适)身边就有侍卫,入关之后扩充为侍卫处。一般情况下,清帝身边的侍卫只选自上三旗的强健子弟。下五旗当中特别优秀的子弟要想充当侍卫,只能先抬旗,从下五旗升到上三旗,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充当侍卫了。另外,清代科举考试有武举,全国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案例要授予一等侍卫,榜眼和探花案例要授予二等侍卫。

清代的侍卫制度完善于顺治时期,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六人(每旗各两人,正一品的武官),下面还有内大臣六人,散秩大臣等(无定员)。侍卫分四等,即一等侍卫(正三品)60人,二等侍卫(正四品)150人,三等(正五品)、四等(从五品)共270人,蓝翎侍卫(正六品)60人。侍卫中的宗室成员另设名额,宗室一等侍卫有9人,二等有18人,三等有63人。这些侍卫当中能够跟随在皇帝身边并被皇帝所信任的也就两三位,这就是所谓的御前侍卫了。

清廷的侍卫,不仅是宿卫殿陛,警跸扈从,而是被皇帝作为行使专制统治的特殊工具,有着传旨、奏事、出使、授将、拘捕要犯等广泛权力。当然,侍卫的有些恩宠也是其他人无法享受到的,如清初时只有侍卫才能穿着的黄马褂。当侍卫有时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名利双收的美差!在清代,侍卫是一条加官进爵、平步青云的“高速路”。不少位极人臣的高官都是侍卫出身,像拥立雍正即位的隆科多、乾隆朝的大将阿桂、乾隆最宠爱的武将福康安等,都是从侍卫出身并迅速高升。其中最为有名的还是要数和珅,他也是由三等侍卫开始一路平步青云,最终位极人臣的。

做侍卫除了会武艺,还会有一些其他要求的。作为一名好侍卫,首先要记性好。你必须用心记住每一个官员,而且还要记住他的品级。因为在皇帝身边当差,需要接触大量官员。所以见到官员的到来,你要知道他是什么职位,要能喊得上来他的名字,这样才方便行礼问安,或者向皇帝通报。作为一名好侍卫,还要眼力好。官员在上早朝或者是有事进宫见驾的时候,他们是不能被随便搜身的,万一里面有不能看的东西,你看到了那可是死罪啊。当然了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还是要对大臣检查的,怎么检查呢?这就要全凭侍卫们的眼力了。因为心怀不轨的大臣身上藏有武器,眼神肯定和一般人不一样,你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真要动手去搜,那就太笨了。

从上面的简略叙述不难看出,侍卫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出身上三旗而被皇帝视为“自家人”,但侍卫也不好当,光鲜的背后也有许多辛苦甘苦,这自然更不会是本文短短一千多字所能容纳下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