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一除,大病皆无,一天一杯,逼出体内多年湿气,喝晚可就不灵了

暮春时节,百花齐开,本该是踏青的好时机,可是不少人整天都无精打采、昏昏沉沉的,动一动就觉得累。

除了又困又累,有些人还会觉得胃口差、腰酸背痛。这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湿气太重了!是时候祛祛湿了

30秒自测:看看你体内湿气有多重

说到祛湿,有的朋友可能会问:身体里的湿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知道自己湿气重不重?

很简单,这几个问题能帮大家测一测:

以下情况,符合的记1分,不符合的记0分。

1. 经常感觉乏力、嗜睡;

2. 总觉得头晕或浑身酸痛;

3. 到饭点了却不饿,什么也不想吃;

4. 吃一点东西就觉得胃里胀胀的;

5. 早晨起来眼皮肿肿的,眼袋重;

6. 饮食和作息没变,体重却明显增加;

7. 舌苔厚腻,舌边常有齿痕;

8. 总感觉脸上油腻不舒服;

9. 大便不成形,容易粘马桶。

★ 总分为1~3分的,内湿程度较轻;4分以上,说明体内湿气较重,要注意祛湿了。

可千万别小看湿气,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痛风、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和湿邪有关。专家提醒:体内有湿,用再好的药,都如同隔靴搔痒!
随着湿气危害被大家所认知,很多人采取了各种方法来祛湿,但总感觉效果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只祛湿没有健脾
祛湿先调脾,脾好祛湿强
《黄帝内经》认为:脾主运化,根除湿气,关键在脾脏。所以湿气侵体,必然先调脾胃,以健胃养胃、利水渗湿为主。脾胃好了,人体自身的排湿能力自然就变强了。
要养脾胃,只有将温脾、理气有机的结合,才能使补、泻相得益彰,有效祛湿。
在唐代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中就有一个千年健脾祛湿古方:茯苓饮
茯苓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集食用与药用于一身,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等作用。
“一两茯苓一两金”,将茯苓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因此古人称之为四时神药
茯苓祛湿效果好,还因为它有健脾的功效,可以帮脾“减轻压力”排水去湿。
为了更适合现代人的体质,老中医经过多年研究,在茯苓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芡实,山药,陈皮,赤小豆,白扁豆,砂仁,栀子,甘草,霍香,金银花,菊花,桑椹,山楂,佛手,制作出了这款符合现代人特性、口感醇香微甘的茯湿膏
千年祛湿古方,健脾养胃散寒湿
精心调配的祛湿食材,使茯湿膏祛湿健脾、利水消肿效用达到最佳!对内可调理脾、胃、肺、肾,对外则消除湿气引发的嗓子不适、皮肤油光、关节疼痛、大便不成形等表症。
喝了两个月,最大的感受就是,大便正常了,小肚子上的肉也消失了不少。
茯苓、山药、芡实,都是健脾的好食材,而赤小豆、砂仁等则辅助茯苓祛湿,又加入甘草调和诸药,让药性更为温和,适合不同体质的人群,祛湿先健脾,效果自然不言自明。

如需咨询、订购

(0)

相关推荐